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蒙古族敖包的渊源一直是蒙古学中讨论的难题之一。本文依据史料考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敖包最早应是一座勇士的坟墓,祭敖包源于葬礼,并由此衍生出了敖包相会、那达慕等社会功能。

  • 标签: 蒙古族 敖包 文化渊源 考证
  • 简介: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歌曲《敖包相会》,一听就知道是抒发男女恋情的好歌,旋律优美,传之久远。但是,何为"敖包"?以前一直望文生义地认为"敖包"就是人人熟悉的蒙古包。可是,这次深入到蒙古高原才真正认识了敖包那粗砺雄浑的身姿,并领教了她那无比神奇的魅力!

  • 标签: 敖包 民族歌曲 男女恋情 望文生义 蒙古高原 蒙古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敖包祭典”是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蒙古族自古就有“祭石奠树”的习俗。后来由于受到萨满教和黄教的影响,曾一度中断。罗布桑悫丹在他的《蒙古风俗鉴》中曾这样写道:“敖包祭典,是古已有之的习俗敖包里有称为金家拉立的汗公敖包,有以其地名而命名的敖包,有以山川为命名的敖包,有依照王公敖包

  • 标签: 敖包 蒙古族 祭典 命名 成吉思汗 北方少数民族
  • 简介:“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这是《大清会事例》书中对敖包的记载。敖包最初的作用是用于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后来路经敖包的人们都会膜拜它,渐渐地就成了祈福风调雨顺、健康长寿、路途平安的图腾。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有敖包500余座,位于边境地区的敖包有200余座,它们与一代代戍边人共同守护着两千里边防线的冬去春来。

  • 标签: 敖包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安宁 行政区划 健康长寿 边境地区
  • 简介:敖包祭祀是蒙古族的原始信仰之一,也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蒙古族的这种传统文化保留至今,自然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本文追溯了敖包祭祀的集中起源学说,并提出一种新的起源推测,并归纳总结了敖包祭祀文化的现代意义。

  • 标签: 敖包祭祀 文化价值 蒙古族
  • 简介:摩洛哥人与客人约会总乐于迟到,认为这是一种社交风度。与客人相见和告别时,一般都施拥抱礼,握手礼也较为普及,不过朋友之间通常以亲吻相迎。摩洛哥女人与宾客见面时往往施屈膝札。

  • 标签: 商务习俗 社交风度 摩洛哥 握手礼 客人 宾客
  • 简介:清明节可算是春天最大的一个节日了。在清明节期间,有寒食习俗,有郊游踏青,有祭扫陵墓,有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清明节,最早来源于汉族的寒食节,而寒食节起源于古代人们的禁火寒食习俗。此习俗最早产生于周朝,因三月份正是草木复苏,气候干燥。多雷鸣闪电之时,容易发生森林火灾。为维护生态平衡。当时便产生了禁火寒食的习俗。之后,慢慢演化为寒食节。

  • 标签: 习俗 寒食节 清明节 森林火灾 生态平衡 古代人
  • 简介:千百年来,渔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生活,险象环生,安全保障极低,由于过去科学不发达,对风浪潮汐等自然现象处于不可解知的恐惧心理,因而不得不祈求神灵保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相沿下来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有趣习俗和禁忌。

  • 标签: 习俗 生产生活 安全保障 恐惧心理 自然现象
  • 简介: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岁时节日习俗,作为其中的一种,负载着寓意奇曲的人文韵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并通过积淀形成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各种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物质的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等,而这些表达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风俗和艺术方式

  • 标签: 晋江习俗
  • 简介: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氏族社会延传至今。学术界关于敖包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运用词源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敖包祭祀渊源、功能、禁忌、种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敖包的原型来自先祖的石板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并且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 标签: 蒙古族 敖包祭祀 渊源 祖先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