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62名3-6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幼儿在不同任务中对自身和他人能力判断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幼儿对自身或他人能力判断的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幼儿对他人能力判断并不比对自身能力判断更准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对自身能力做出更加积极的判断;(3)幼儿能够明确区分愿望与预期,不过当幼儿对自身能力进行判断时这种区分不容易显现出来。

  • 标签: 幼儿 能力判断 动作任务 记忆任务
  • 简介: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12个小、中、大班共435名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内部不同行为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与差异性;在幼儿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中,自然因素与环境教育因素在儿童发展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标签: 幼儿 社会行为 发展特点 积极行为 消极行为 环境教育
  • 简介:成立于1984年的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以下简称法制心理学会,当时称:“天津市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现在是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直属一级学术团体,法人单位。法制心理学会在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关怀、领导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会员、组织活动、推进学科进步、促进学会发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 标签: 学会发展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科 坚持 促进 天津
  • 简介:以7所幼儿因的141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方法,探讨幼儿在8种新异刺激条件下提问的发展.结果表明:(1)3~6岁幼儿提问生成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幼儿在对当前刺激产生陌生感或出现认知混乱时更容易生成问题;(3)立体刺激材料和平面刺激材料在引发幼儿提问生成上不存在差异;(4)3~6岁幼儿提问元认知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4岁期间是提问原因元认知快速发展时期.

  • 标签: 幼儿 提问 鼓励条件 年龄 刺激 熟悉程序
  • 简介:该研究在两种理论背景下,探讨了3~5岁幼儿执行功能年龄发展特征.通过运用8种不同的执行功能任务,结果发现,从3岁到4岁是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执行功能的不同类型在发展的趋势上有所不同,表现为:抑制控制及"热"执行功能的发展主要在3~4岁之间,而计划控制和"冷"执行功能在3~5岁期间都有显著的发展.

  • 标签: 执行功能 抑制控制 计划控制 “冷”“热”执行功能
  • 简介:<正>一、研究目的儿童初生后第一、二年就通过感知觉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但是,由这种一般的感知觉获得的信息是零碎的、片断的、表面的,不能精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只有通过观察——有目的、持续的知觉活动才能对外界有比较完整、精确、深刻的反映。观察力是人们观察事物的

  • 标签: 观察事物 图片 克服困难 幼儿园 实验报告 观察能力
  • 简介:<正>思维品质是在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性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超常或低常的主要指标发展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重大突破口,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好途径。自1986年开始,通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持的《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教改实验,我们体会到在众多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办法中,开展编题活动是一个简便易行收效快的好办法。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条通过编题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路子。

  • 标签: 思维品质 编题 引导学生 个性差异 敏捷性 数学能力
  • 简介: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的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的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的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的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自我评价的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的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的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分享行为促进

  • 标签: 小学儿童 分享行为 正向反馈 反馈来源
  • 简介:研究通过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表情辨识程序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82名3~4岁幼儿的家庭情绪表露气氛、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认知与其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相关;(2)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3)家庭情绪表露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

  • 标签: 幼儿情绪 教师评估 亲社会行为 退缩行为 关键词 认知发展
  • 简介:<正>有资料证明,用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新中国儿童的言语智商明显高于美国儿童,但操作智商则低于美国儿童。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有关。中国的父母重视孩子言语的发展,孩子有较多的时间听故事、阅读。而美国的父母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有较多的时间玩玩具和参加家务劳动。中国和美国

  • 标签: 智商 中国儿童 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方式 操作能力 调查结果
  • 简介:<正>一、实验目的儿童智力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通过掌握物体的外部特征及表面联系,以事物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在形象及其联系积累的基础上,使形象思维不断提高,从而产生新的质变,促进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是儿童智力的核心——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如何促

  • 标签: 几何图形 儿童智力发展 形象思维 控制组 实验组 智力测验
  • 简介: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方针下,教育的主管部门在考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委托管理是城乡合作办学的模式之一。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委托管理模式下,如何快速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乡村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二是创设平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立足校本,形成乡村教师的专业自觉。

  • 标签: 委托管理 办学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
  • 简介:本研究修订了美国幼儿发展筛选量表(EarlyScreningInventory),保持了原量表的风格与特色,在上海市区进行了标准化测试,制定了常模表,经信度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与效度,对缺陷儿童有很好的鉴别性,筛选作用相当明显。ESI量表的特点以及简便的操作方法均表明这是可以被用来初步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另外本研究还对上海和美国的幼儿作了比较,发现上海的幼儿在形状知觉、记忆力、数的概念、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优于同龄的美国幼儿,而在想象力、组织线索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略逊于美国幼儿,这可能与两国的幼儿教育模式、教养方式以及幼儿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关。

  • 标签: 早期干预 幼儿发展 早期评价 筛选 量表 常模
  • 简介:通过在一个幼儿园中班开展为期一年的社会戏剧性游戏的实验研究,发现不论用间接故事法,还是用情境观察法测定,实验班幼儿的分享、谦让、合作和互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优于控制班,表明社会戏剧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标签: 社会戏剧性游戏 分享 谦让 合作 互助
  • 简介:基于以往支持心理理论执行功能表达论的研究结果,对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修正后采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运用实验法对101名3~5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新任务保留了标准错误信今任务的优势,能勾勒出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2)3—5岁儿童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3)具体分析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模式,发现每一年龄组具有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都是其更高水平能力发展的基础,支持表达论。

  • 标签: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元表征 表达论 产生论 幼儿
  • 简介:通过对大连地区6所幼儿园400名3~6岁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问卷调查及教师对幼儿个性的测评,探讨了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运用聚类分析法,可将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分为三类:积极型、不协调型和低标准型;(2)各种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影响.积极型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不协调型与低标准型不利幼儿个性的发展.

  • 标签: 父母教育观念 类型 幼儿 个性特质
  • 简介:本文置幼儿于冲突与无冲突两种情境中,用问卷法和情境实验法研究了小班和大班幼儿对不同被助对象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的发展关系,并考察了不同被助对象,不同情境和不同年级对幼儿助人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影响。得出情境的不同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的发展,而不同被助对象与年级对幼儿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的发展影响不大的结论。同时揭示出不论幼儿的助人观念还是助人行为的发展在冲突情境中都不如无冲突的情境,且二者的关系既不匹配也不平衡

  • 标签: 幼儿 助人观念 助人行为 情境 不同被助对象 一致性
  • 简介:<正>瑞克和丹尼是一个幼儿园同一班级里的两个男孩。瑞克有很多朋友,而丹尼却没有朋友。从这两个男孩的生理和智力特征上,看不出瑞克有多强的交友能力。但瑞克熟练地掌握了建立和保持友谊的社会性技能,这些技能包括顺利地加入某个群体的活动,对同龄人表示赞扬和支持,恰当地解决冲突,以及机敏和智慧的表现等。这些都是十分精巧微妙的技能,不可能轻易学会。一旦儿童成功地掌握了这些技能,他们就会在社会性方面获得较大的发展。当一个儿童来到一个新的群体,并想加入这些儿童的游戏活动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加入进去。在到一个新的幼儿园的最初几天中,孩子们常常躲避着他们的同龄人,

  • 标签: 生理 朋友 友谊 幼儿园 各种技能 社会性
  • 简介:佛教文化从因缘法的视角阐释了自我的生成、存有与解脱,因缘的无常性,规定了自我不仅是五蕴合和的幻象,而且是烦恼的载体。如何了生死,得解脱,大乘佛教以破"我执"为切入点,在"无我"层面上思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构造了完全不同于个体性自我思考框架的心智健康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心理加工过程上注重"正知正见";在情绪体验的追求上表现为"慈悲喜舍";在日常行动的着力用心上表现为"功德圆满";在人我不二的关系上表现为"同修共度"。以这个理论分析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编制了佛教信仰的心理功用问卷,测评了338名佛教信徒,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符合预期设想。通过理论分析和心理测验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自我建构逻辑原则在佛教因果框架下的系统性改变,是佛教文化促进心理功能优化的核心机制之一。

  • 标签: 佛教信仰 自我建构 心智健康 心理功用
  • 简介:心灵健康指情绪、心智、心理和身体的健康。中医认为这些能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而人通过宗教行为实践则使他们彼此补充,达到自性认知,从而在建立精神和心理健康上发挥了重大的支持作用。治疗的过程是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并提出如何运用宗教促进心灵的重新平衡以恢复健康。本研究同时也结合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有重要影响的家庭关系的探讨。本文的核心部分展示了一系列个案研究,来阐释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研究工作的应用。这些案例体现了荣格的思想,即心灵健康和个体对完整性的追求相关。一旦追求受阻或遭破坏,人就会出现症状,从而寻求治疗,或转向宗教或参与其他文化习俗来寻求医治。人们通过冥想、祷告、诵经、音乐、密宗艺术、密宗礼佛、圣餐礼和朝圣的宗教习俗让一些非理性的事物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促成内心的再平衡以恢复健康。荣格强调研究深层无意识(他称之为“灵魂”或“自性”)中的非理性,他认识到实现健康需要平衡心灵中的对立成分,特别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应用建立在道教太极图之上的平衡和转化循环不息的原则,本文讨论了四个家庭的治疗过程。中国的宗教与它的古代文化相互交织而不可分离,在这一终极平衡原则的根基上,中国的宗教和宗教组织处在一片理想的土壤中,对治疗过程和完整性平衡过程的发展具有帮助。

  • 标签: 荣格 心灵健康 平衡 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