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每次读《圣经》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亚巴郎带着全家离开故乡往天主许诺的地方去,梅瑟手握棍杖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返回故里,若苏厄带领军队穿过约旦河要去占领上主赐予的土地……如今,这块土地已被千百万人尊为圣地并为之向往,因为耶稣基督在这里降生、传道、受难、复活。

  • 标签: 耶稣基督 以色列 《圣经》 土地 天主 故里
  • 简介:去年初,应台湾顺天圣母(陈靖姑)协会的邀请,我参加“陈靖姑民间信仰文化考察团”在台湾本岛进行短期交流访问。所到之处,掌声与爆竹声共鸣,母语与方言相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两岸人同根、神同源的骨肉亲情:深深地感受到陈靖姑民间信仰在台湾城乡的巨大魅力。台湾不大,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们几乎跑遍了全岛;时间不长,我们所作的考察近似走马观花,蜻蜒点水。但是,所见所闻所悟,却使我们对陈靖姑民间信仰在台湾的影响感同身受,耳目一新。

  • 标签: 台湾省 顺天圣母协会 陈靖姑 民间信仰 文化思考 闽台关系
  • 简介: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重命养生,乐生恶死”,它的基本信仰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很重视炼养,将其作为实现“长生久视”的最好方法和重要手段。

  • 标签: 道教 养生 蜀地 主张
  • 简介: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中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 标签: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佛足迹 印度佛教
  • 简介:本刊讯2010年9月19日,由中国佛教协会、斯里兰卡驻华使馆联合主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灵光寺承办的“法显的足迹——纪念法显西渡斯里兰卡1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灵光寺隆重举行。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斯里兰卡 法显 纪念 中国佛教协会 2010年
  • 简介:6月21日,“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考察团”一行赴甘肃民勤县进行实地考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副会长黄信阳、唐诚青、张凤林,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袁炳栋,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汤伟奇等参加了考察活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也派代表参加此次活动。中国道教生态林基地建设始于2005年4月,截止到2006年6月,已有海内外众多道教组织、宫观和道教界知名人士先后捐款210万元。当天,考察团一行又捐款、认捐56.55万元。“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位于民勤县苏武山,总面积1500亩。

  • 标签: 生态林建设 中国道教协会 爱心 中央统战部 实地考察 考察活动
  • 简介:《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泉,其蕴涵的“道法自然”的本体意识、“知常曰明”的环境意识、“知足者富”的消费意识、“知止不殆”的发展意识等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内容,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老子》 生态智慧 自然本体意识 消费意识 发展意识
  • 简介:陈红兵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版。本书力图从佛教自身的价值追求、思想理念出发,对佛教生态哲学进行根源式研究,就目前已达到的目标而言,突出了佛教生态哲学的生态德性论特质,围绕佛教生态德性论形成了佛教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诠释了佛教哲学思想的生态意义,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局限,同时也指出了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应吸收融合西方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的相关思想成果的建构方向。

  • 标签: 生态哲学思想 佛教 哲学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思想理念 生态意义
  • 简介:一、生态文明的脚步生态问题已经从学术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开始切身感受到生态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大家越来越关心城市空气中的PM2.5指数是否超标、饮用水的水质是否洁净、过度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等问题。此类社会心态的变迁,

  • 标签: 生态文明 智慧 佛教 社会热点问题 生态问题 日常生活
  • 简介:8月18日至19日,由江苏省道教协会主办,镇江市道教协会、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荷兰渊谷基金会(ValleyFoundation)、茅山风景区管委会协办,茅山道院承办的首届茅山生态道观论坛在江苏省句容市召开。论坛主题为“洞天福地、绿水青山”。

  • 标签: 茅山 论坛 道观 生态 道教协会 环境保护
  • 简介:佛教以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众生平等为核心价值,以尊重生命、爱护环境为行为规范,以净土为终极理想,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生态伦理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并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路径。

  • 标签: 佛教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 简介:在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再是唯一或单一的个人,而表现为“翻译群落”,即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集合体”。本文探究《圣经》翻译史上的杰作英文“钦定本”之翻译群落和翻译生态环境,发现“译者群落”作为“翻译群落”的中心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使整个翻译群落呈现出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生态理性特征。

  • 标签: 钦定本 翻译群落 主体 生态理性
  • 简介:很幸运,这四十多年来,我能够一直研习道教。在剑桥时,我曾追随著名的李约瑟博士进修。而在中国,我有幸能与许多高道和老师们一起共事,并参访了从泰山到青城山等重要宫观,其中也包括问道白云观和楼观台。道教教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它很简单,却具有革命性。

  • 标签: 生态智慧 道教 实践 环保 李约瑟 青城山
  • 简介: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兴起素食主义潮流,人们开始认识到素食对于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价值;当代西方动物保护思想和素食观念相对于传统佛教素食观而言具有自身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特性;当代佛教应在继承传统素食思想的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吸收融合西方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观念,拓展自身的思想内涵,积极推行素食。

  • 标签: 佛教 素食 动物保护 生态环保 畜牧业
  • 简介:几乎所有的道教戒规、戒律的具体条款下都涉及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引导百姓珍视怜悯动物生命等与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概括之为"戒杀护生"。"戒杀护生"是保护环境的神圣律令,是道教生态伦理规范、准则的核心。"戒杀"是强制性的、被动的,力行"戒杀"也即保护了生命;"护生"是倡导性的,主动的,力行"护生"即避免了对环境的伤害。它们一体两面。道教对于违背"戒杀"的人类行为,有相应的惩治"措施",但多以相信某神明力量的真实存在为前提;道教戒律与打猎相关条款极符合现代生态伦理之精神。

  • 标签: 道教戒律 生态伦理 护生戒杀 神灵惩戒
  • 简介: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中年知识分子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佛教文化对缓解这种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中年知识分子利用佛教文化化解心理压力的现状、机制和前景做一点探讨。

  • 标签: 佛教文化 当代 中年知识分子 心理压力
  • 简介:在车轮滚滚声中一觉醒来,窗外天色已经微明,列车早已驶过金华,正穿越山陵下一座又一座的隧道,直奔温州而去。时值2003年的8月,正是古人所云“七月流火”的季节,之所以不辞辛劳,不畏酷暑,甘愿此行,实在是因为温州的名声太诱惑人了。今日有缘,自然不愿错过。借用江湖中人相见时的一句套话:“久闻大名,如雷灌耳,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作为比喻,正是此刻落笔时的心境。

  • 标签: 温州市 道教 民间信仰 宗教政策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太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大多与晋商文化息息相关,后太谷诸多文化要素均围绕着晋商文化组成了文化有机体,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文化生态区域。以太谷晋商文化为核心的地方文化,承载它的载体是太谷的古城,是大宅院、古民居,是那些林立于乡间的寺庙建筑,丰富的文化与建筑空间相融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调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由于操作上的需要,将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化生态人为地加以切割,分段、分区、分对象地施以"保护",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化和碎片化,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 标签: 太谷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