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西方传教运动深入,特别是《圣经》的翻译,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园地里植下一垄垄香花畦,而耶稣作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更是秀而拔萃引人注目,本文试专而论之。首先来看耶稣形象是怎样进入中国近代文学

  • 标签: 耶稣形象 中国文学 基督教徒 鲁迅 茅盾 中国近代文学
  • 简介:确定中国文学的外译者时,过度纠结于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语言身份并不科学,没有顺应译作流行的客观规律。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给我们的启示是,来自原语文化、母语不是目标语的译者,其译作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译作能否被目标语文化接受,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否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界知识分子的需求,应该成为选择当前中国文学外译者的首要标准。因此,国外的汉学家、国内的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外国文的学者,都是外译中国文学的合适人选。

  • 标签: 中国文学 翻译 鸠摩罗什
  • 简介:著者应编辑部约,撰《谈谈禅宗的五家七宗》,从2000(1)起,连载至2001(4)结束。著者之《中国佛教》,从本期起,接1999(6),继续连载。因间隔时间较久,现将1999(6)之本文目录列出,使读者有一完整之概念。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间隔时间 编辑部 著者 连载 禅宗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固有文化传统。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如何适应东土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形成挑战;第三,佛教的人生思考如何深化中国人关于生存意义的玄想。第四,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接纳印度佛教制度与习俗,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民间生活风俗及精神习惯。由此中国化宗教模式形成的同时,原产于印度的佛教也部分改变她的模式与风格。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文化转型,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实质、气派与风格,保留了她之作为宗教而扣问生死,充实人生意义的使命。中国佛教的形成,最终完成了印度佛教圆融地化入中国化传统的过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 哲学思维 精神生活 文化调适
  • 简介:任宜敏著,人民出版社,332千字,2005年5月,438页。本书全面考察了元代百余年间的佛教发展的情况。全书共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元代宗教政策、僧官制度、刻经与著述、造像艺术、寺院经济几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藏传佛教与后弘诸派的情况。第三章介绍了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特殊地位、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元代 藏传佛教 人民出版社 佛教发展 宗教政策
  • 简介:“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 标签: 大乘佛教 三教合一 中国佛教 密教 圆融 译经
  • 简介:本文从《牛津大字典》对宗教的解释,引申到基督宗教的自我解释,作为本文的导言。接着由文化的涵义,回顾中华古老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摘取中华文化中有关对天主的认识,说明中华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是有基础的。

  • 标签: 基督宗教 中国文化 宗教派别 民族文化 宗教生活
  • 简介:本文从中国宗教思想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外来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固有宗教思想的形成、展开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宗教思想所发生的变化等问题。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三次刊出。

  • 标签: 经学 佛教学 道教 《佛说无量寿经》 鬼道 神道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不但佛教自身日益中国化,而且远远超出了宗教范围,渗透到中国化的各领域,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史学艺术、科技建筑、乃至民风民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佛教对中国化影响的各方面作扼要阐述,以期让人们重新认识佛教。

  • 标签: 中国文化影响 佛教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 有机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 哲学思想
  • 简介: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在此之前,中国虽有胡适的《神会和尚遗集》等禅宗著作。日本亦有宇井伯寿的《中国禅宗史研究》以及关口大真的《中国禅学思想》等,然多依据八、九世纪禅门文献,且就印度禅向中国禅的演化历程重视不够。印顺法师此书从以上二方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

  • 标签: 中国禅宗史 印顺 禅宗史研究 宇井伯寿 禅学思想 演化历程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关注了。迄今为止,他们已经通过翻译和写作出版或刊发了为数可观的有关专著和论文。可以说,对基督教与中国社会近、现代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已蔚然成风。但是,作为中国教会一员,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研究从总体上看还只是综合性历史研究的派生,它们所关注的大多还局限于中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离中国基督教的研究还存在相当距离。

  • 标签: 中国 基督教史 传教土 文献史料
  • 简介:中国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 标签: 中国传统哲学 佛教传入 儒、释、道 玄学家 儒家道统 中国文化精神
  • 简介:东汉末年,佛教经典随着鸠摩罗什等佛法弘传者传入中国,翻详经典遂成为表达佛法思想的首要工作。由于中国与印度在文化、风俗等之间的差异性颇大,想要找到适当的对译词实非易事,译经师们本着对佛法义理的掌握及自己在文学上的素养,在字字句句中仔细推敲下,更冀望以最贴切的文字词汇来阐扬佛法真正的意蕴。因此.在佛典翻泽的阶段中.不但使佛教的法身慧命得以绵延,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化的词汇,甚至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 标签: 佛教 佛经语言 中国 传统文化 禅宗 净土宗
  • 简介:徐文明在2007年第4期《世界宗教文化》上发表文章《素质、道风与形象》。作者认为,近年来海外媒体加强了对中国佛教的报道,其中也包括一些批评甚至诽谤。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区别对待,佛教从来都是坚持中道、不立两边的,对那些善意的批评,无论说得对还是错,都要虚心接受和真心感谢;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捏造和无端的诽谤,要以平常心待之,同时对特别恶劣、危及中国佛教形象并且触犯法律的行为要坚决回击。

  • 标签: 中国佛教 海外媒体 批评 宗教文化 平常心 形象
  • 简介: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佛教僧徒大部分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借以解决自己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之“四缘”问题,也为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内教外,皆予好评。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经济思想究竟怎样?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界及社会人士对僧徒从事劳动生产持什么态度?特别是佛教从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之后,我国僧徒有无依靠劳动生产以维持经济生活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而

  • 标签: 教外 中国佛教界 社会人士 生产化 大乘经 经济生活
  • 简介:现存《道藏》(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中的中国哲学史料极为丰富,既有间接史料,也有直接史料。现存《道藏》虽是明刻本,但其渊源出自北宋《政和道藏》,其中不少著作,版本古老,有的源于宋版,有的鲜见其它传本,极可珍贵。其中有关中国哲学的史料分布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某些道经含有道教哲学内容;第二,某些道经引用或著录了含有哲学内容的诸子和儒、佛著作;第三,《老子》、《庄子》、《列子》、《亢仓子》、《文子》和《关尹子》被道教奉为真经,《黄帝阴符经》被奉为丹经。《道藏》收罗了这七部书的大量注释,其中有很多是哲学性的著作;第四,部分易学、数术著作,和上述七部书以外的部分哲学著作,也被纳入《道藏》。本文仅以后两种著作为例,

  • 标签: 《道藏》 中国哲学史 黄帝阴符经 道德真经 亢仓子 道教思想
  • 简介:(一)中国古代神话中,女性极少。但女娲,却是位远远超越于男人的英雄。天破时,是她炼成五彩石将天补好;擎天柱折断时,是她砍下鳌足,重又将天撑起。屈原的《九歌》中,有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少司命。她"竦长剑兮拥幼艾",挺举长剑护着怀中的幼儿。中国妇女的这两个原型,似乎早已决定了中国妇女支撑苍天、护卫弱者的母爱形象。尽管历史充满曲折与反复,个人命运也各异而不尽相同。

  • 标签: 母爱 母亲 中国妇女 妇女神学 少司命 文学
  • 简介:本文从行为批评视域出发,讨论了《圣经》翻译批评的视角问题。行为批评视域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与传统上的文本批评视域相对。《圣经》虽然属于高度经典类的文本,但因为有读者等社会需求因素和译者意志性的存在,译文难免与原文发生偏离。因此,《圣经》翻译的译者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在行为批评视域下对《圣经》翻译作描写性批评研究,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的翻译批评。本文最后还对行为批评视域下《圣经》翻译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 标签: 行为批评视域 译者存在《圣经》翻译 翻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