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的资本不断变换自己的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造就新的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的新的“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资本化、创利化的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的消极作用。

  • 标签: 资本逻辑 文化逻辑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新全球化时代 历史场景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危机与经济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特殊病态,即由资本对人的支配过程的历史积累才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才使人和社会陷入失去发展空间的停滞与退化状态。而这种病态是资本逻辑的重要方面——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的历史积累所导致的。所谓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的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吞噬人的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

  • 标签: 资本逻辑 发展悖论 人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危机 资本扩张
  • 简介:【导语】资本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研究主题。《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为重要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论》又一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突破把《资本论》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哲学上只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检验的传统而狭窄的研究思路,打破学科界限,展开对《资本论》全方位的深度研究,并立足于此洞察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最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在扎实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紧密联系现实,将《资本论》宽广的思想视野、深远的历史意识和深邃的哲学蕴涵及其当代意义全面地展示、提炼出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涉及《资本论》哲学思想解读模式研究、思想史视域中的《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几个方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2013年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新进展。

  • 标签: 《资本论》研究 哲学思想 自我所有权 当代 阐释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 《资本论》 再生产过程 反思 批判
  • 简介:人类认识(心有征知)的对象是感觉(天官薄类).感觉模式具有先验性.人类据此确立命题原则:逻辑原则、简单原则等.主体因为有善恶喜好,故要虚;认识不同而平等,故壹;心有萌动,故静.针对先秦学者在名实问题上产生的一些混乱,荀子提出:行、调、约等方法,强调在概念的实际运用中把握它.

  • 标签: 荀子 认识 名家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中讨论“知识”和“信念”的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和《理想国》。《美诺》和《泰阿泰德》的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中的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的冲突。《美诺》和《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是可兼容的,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的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的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的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的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的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的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的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的,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的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的能量而引爆的。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的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的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的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的“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现象学”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
  • 简介: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凝炼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三种精神,即修身精神、仁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思想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 精神
  • 简介:心态史的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的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下,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与发展繁荣的根本性前提是,在12—18世纪的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实际存在构建了一种新的“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中的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的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的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的合法性与行动上的可行性。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如何界定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的特质,存在着“垄断资本分析范式”和“帝国主义批判范式”两条主线。前者强调对垄断资本或垄断组织的分析,后者则以资本的空间扩张逻辑为中心,普遍认为垄断是资本的本质内蕴。承袭“帝国主义批判范式”的新帝国主义论强调的是资本的帝国涵盖空间的总体性,不仅在地理学意义上横跨全球,而且统治着整个“文明的”世界,支配着完完全全的社会生活,不仅规制人类的相互交往,而且试图统治人性。

  • 标签: 新帝国主义论 资本逻辑 空间扩张 批判范式 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
  • 简介:我们如果无法说明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不能为知识成立的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在心灵如何认知与知识如何构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回溯到笛卡尔哲学传统中,其实质问题是要去说明思想与世界如何联系、知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确证。分析哲学在语言与世界的二分中曲折地表现出心灵与知识之间的张力。经验主义主张,经验是知识前提,要求反思经验在知识条件中各种角色的合法性。该问题源自心灵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经验的问题。哲学家们愿意在科学主义、自然主义的先验哲学层面上追问心灵的属性,并为知识构成的经验基础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 标签: 经验知识 自然主义 心灵 外部世界 哲学传统 实质问题
  • 简介:知道一项行动从来不只是知道行动所寓于其中的物理事件,而且意味着知道行动的意义或意向性内涵。对于他人的行动,我们需要通过观察而知道其意义;对于自己的行动,我们则直接地、不由观察而得知其意义,因为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图。

  • 标签: 自我知识 图表 意向性 意义 他人
  • 简介: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正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

  • 标签: 《资本论》 现代社会 哲学思想 马克思 史观 运动发展
  • 简介:在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知识、智慧和名称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柏拉图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柏拉图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积累,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古典学在国内学界的兴起,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论题与讨论域日渐深入与精专。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智慧” 知识 语言 古希腊哲学 中国学界
  • 简介:6月27~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主办。来自美国、英国、芬兰、丹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内地共80多位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知识论问题。

  • 标签: 中国现代 认知科学 哲学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知识论 成立大会
  • 简介:“何为知识”,“知识为何具有确定性”,“我们如何知道、相信和理解”知识,这些都是西方哲学古老却又常新的问题。其内在核心就是“知识确证”问题。在现当代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中,这个问题有语境论与非语境论两个主要立场。后者还包括了怀疑论、常识实在论、可错论、比较论、不变论和相对主义之间的争论。概言之,语境论主张知识在特定语境中是意义明确的,人们通过语境就可以理解知识,这也是正统知识论的主张;怀疑论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知识是不确定、不必然的;常识实在论认为常识直觉就可驳倒怀疑论;比较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命题比较来阐明的;不变论认为知识不随语境变化;相对主义强调知识语句是在语境中被评价的,而不是在语境中被说出的。

  • 标签: 知识论 语境论 确证问题 决策 相对主义 怀疑论
  • 简介:11月20~23日在台湾大学召开,由台湾大学哲学系主办,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台湾哲学学会协办。本次会议旨在建立逻辑、知识与科学方法论三个研究领域的互动,并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发展。会议共有来自两岸四地约7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发表论文50多篇。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逻辑 知识 台湾大学 两岸四地 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