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学哲学及与之相关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引入,科学不再被简单视为正确知识体系以及哲学原理例证或其新范畴来源;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性曾经使中国科学哲学在突破思想壁垒过程中较为便利取得了旨趣合法性,但中国科学哲学家们很快把普遍性寻求纳入到根植于本土知识与文化需求“从中国走向世界哲学长征”之中。

  • 标签: 科学社会学 活动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科学哲学家 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了中有关山林资源问题,分四个方面:(1)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认识;(2)树木生态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 标签: 管子 山林资源 生态
  • 简介:舒茨现象学始于社会世界探索,在现象学运动中以社会现象学为其标识。在舒茨那里,社会世界具有首要理论关联性,分析研究它对社会科学具有根本理论意义。社会世界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常识世界,其内涵与胡塞尔生活世界基本上相同。

  • 标签: 社会现象学 社会世界 科学基础 舒茨 现象学运动 日常生活
  • 简介:齐文化周村商埠文化周村商帮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周村商埠文化形成主要有两个渠道:传统继承现代培植。所谓传统继承,就是传统文化影响,具体到周村商埠文化,主要传承有齐文化、儒文化、民俗文化外地文化传统。齐文化积极开拓进取精神注重发展工商业思想渗透于以祥子号为代表周村商帮经营管理理念实践中,周村商帮在全国各地经营取得了骄人成绩,成为山东商人主体代表。

  • 标签: 齐文化 周村商埠文化 周村商帮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哲学与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一次学术会议:参会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与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他就完成了五十多万字《中国哲学大纲》,并且创造了一个“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全新哲学体系。以后又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问题多所创发,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中国哲学大纲》 《周易》 学说 文化问题 哲学史家 40年代
  • 简介: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性”同源于“命”,即在“生”“性”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性”。《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基本内涵。而讲“性”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命”“生生不已”促成了“性”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标签: 生性同构 易传 生生不已 人生态度
  • 简介:本文主旨,在说明《易》是中华民族综合文化起点。它是原始综合,而不是后世科学分析,其内容极为丰富。作者认为,《周易》是《易》发展史上第二阶段,《易传》为第三阶段,后世种种“易说”为第四阶段,此外,还有个第一阶段,那就是原始一段,即“毛胚阶段”。这一阶段精义,历来说易者,甚少发挥,本文拟补此缺。

  • 标签: 发展史 宗教信仰 神秘主义 神秘色彩 境界 八卦
  • 简介:《老子》中有很多思想观念都传承了前人思想经验,老子这些“古之道术”进行了关键性理论提升,使之凝聚为富有哲理命题,由经验形态思想观念上升为系统学说理论,成为了道家学说重要理论内容。本文考察了老子“贵柔尚弱”、“谦下不争”、“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功遂身退”思想理论来源,分析了老子如何这些古老生活经验进行了何种理论提升,使之由应用之“术”层面提升为哲理之“道”,发展为博大精深哲学理论。本文力图还原老子思想本义,强调避免用“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欲取姑与”、“激流勇退”等后起应用义、引申义来理解老子本人思想。

  • 标签: 老子 本义 应用义
  • 简介:晚清时期,面对着中国社会危机,管子思想倡导富国强兵理念成为人们救时之良策。以王树楠为代表晚清士人管子思想进行重新进行解读认知,在“尊王变法”、“商战攘夷”、“兴商富国”等方面赋予管子思想新时代内涵。

  • 标签: 王树楠 管子思想 尊王变法 商战攘夷 兴商富国
  • 简介:建基于资本主义应得正义制度前提批判,落实为共产主义完全正义图景构画,马克思在其全部著述批判性话语建构性话语中阐述了自己正义思想。我们需要讨论问题并不是马克思有没有正义思想,而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独特品格以及这种正义思想是如何得以构建

  • 标签: 前提批判 马克思 正义观 制度 正义思想 资本主义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中讨论“知识”“信念”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理想国》。《美诺》《泰阿泰德》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中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冲突。《美诺》《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是可兼容,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
  • 简介:人性论是宋代道学家普遍关注时代课题。北宋关学宗师张载在继承《庸》、《盂》思想基础上,“自立说以明性”,对子思、孟子、荀子以来的人性论作了相当完整富有哲理深度重新建构,使之成为宋代儒家人性理论主流,并被后世道学各派所认同,这是张载重大理论贡献之一。许衡的人性论主要传承自张载。许衡在承接前辈道学家张载的人性论同时,还对其做出了许多精切诠释,我们解读第一代道学家有关人性论思想资料,澄清研究中误解,解决分歧疑难,具有独特启发意义。

  • 标签: 许衡 张载 人性论 诠释
  • 简介: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齐先民东夷人形成了许多传统观念,如崇拜观念、敬畏意识、仁爱精神、生命理念等,这些观念东夷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齐先民东夷人生命观念、齐先民东夷人生命观念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当今启迪意义方面试做探讨。

  • 标签: 齐地先民东夷人 生命观念 生态环境保护
  • 简介:哲学存在论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一种体现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本文经分析指出,在王阳明那里,作为本体良知有其多方面的内涵:在心物关系上,它是意义世界存在根据;从成圣过程看,它构成了德性本原;就心之条理(内在规范体系)而言,它展示为先天理性原则,从而,良知本体义即表现为存在根据、德性本原、先天理性原则诸方面的统一。良知以上诸义不是彼此不相关,而是相互联系

  • 标签: 王阳明 意义世界 本体论 道德原则 理性原则 黑格尔
  • 简介:试论徐福思想品德赵志坚,安克骏徐福是秦代著名方士、伟大航海家、中日友好使者。但是长期以来,他思想品格却很少为学者们注意,这是因为有关他史料太少,所以很少有人有兴趣去发掘这一难度极大课题。但是,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辉煌功业伟大人物,...

  • 标签: 徐福 阴阳五行说 长生不死 思想渊源 《史记·秦始皇本纪》 理论基础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家训名著,其中《风操》篇,避讳、取名、称谓、交际、丧事等礼俗文化具体方面作了详细论述辨正。在礼与情之间,作者颜之推采取了调和、变通态度,表达了情礼兼顾、以礼为归宿思想宗旨。《颜氏家训》以情礼调和方式在世俗社会日常礼俗中保存了儒家礼教基本精神,使儒学历史文化功能通过具体礼俗得到了充分体现。

  • 标签: 《颜氏家训》 颜之推 礼俗风尚 儒家礼教
  • 简介:<正>理想制度形式与理想道德规范一致,是孔子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然而,由于文化历史渊源及两位思想家个性不同,使这种“政、伦合一”在东西两大领域内又各具特色;并且这差异在后来历史中继续发生深刻影响。在孔子那里“仁”与“礼”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形成了宗法制度前提德治主义;而在柏拉图那里,在“善”绝对信念下,通过以“正义”为主诸种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则构成知识论基础上伦理政治。

  • 标签: 柏拉图 伦理政治 孔子思想 德治主义 正义 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