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先秦名家通过辨析概念与事物关系,揭示了:一、概念是主观;二、概念作为实在存在条件;三、概念真实意义在于运用;四、事物作为现象存在,其空间性、时间性是主观;五、作为现象事物是不确定;六、现象是主体先验感知模式与外在尘缘作为;七、现象是静止;八、理性思维只能关注经验现象,对事物真正无效。

  • 标签: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现象 知识
  • 简介: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大众意识强调与文艺知识分子精英情结、为政治服务要求与文艺知识分子艺术性追求、思想改造与文艺知识分子自由心性三个方面的冲突和对立。毛泽东和文艺知识分子常常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东西产生了不同理解,这正是造成毛泽东时代文艺领域悲剧深层原因。

  • 标签: 毛泽东 文艺知识分子 大众 价值冲突
  • 简介:<正>一、知识经济涵义所谓知识经济,按OECO《以知识为基础经济》(1996)报告中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合作之上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知识是最重要部分.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这里知识可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

  • 标签: 识经济 知识产业 信息技术 研究开发 科学系统 经济增长
  • 简介:<正>以前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执教,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科阿曾这样告诫他学生和客户:“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由权力社会向知识社会、由等级社会向网络社会、由喝脱脂奶社会向喝2%脱脂奶社会转变时代,你必须毫不怜惜地抛弃各种妨碍创造性因素:标准运作程序、礼仪、行为准则、限制性品牌形象和对以往成功满怀崇敬记忆”.事实上,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革命已向人们展示了比以往更丰富、更广泛生活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进程,使我们不得不置身于一个全新生存境遇之中.全新生存境遇需要全新生存战略来应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最基本挑战.

  • 标签: 知识经济时代 生存境遇 前瞻性思维 创造性 生存战略 网络技术
  • 简介: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热点与难点。近三十年来,关于这个主题研究形成了党史、文化学等不同研究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梳理这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研究范式及其成果,展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推进研究建议:一是明确界定和区分研究视角,二是进一步转换研究范式,拓展理论创新资源,三是重视“政治与学术”问题,突破二元思维模式,四是重视知识分子现代化问题研究。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阶级属性 文化 现代化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思想改造运动,提出一条研究中国知识分子新路径。我将重点描述,在共产党统治下,“知识分子”这个社会范畴是如何具体化。在这场运动中,“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被一般化、普遍化,各种各样的人群被纳入这一范畴,并在此范畴内确立了多元主体立场(multiplesubjectpositions)。这一具体化过程持续到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对中央政策、地方组织和个体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统治、“国家一知识分子”关系以及所谓“中国知识分子”经历。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 具体化
  • 简介:柏拉图作品《拉克斯》描述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克斯和尼基阿斯之间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引导和反诘中,拉克斯和尼基阿斯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对勇敢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秩序。作为灵魂秩序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对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克斯》暴露了他们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全局怀疑论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实在论;3.关于知识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而葛梯尔问题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定义是有缺陷,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据说,毛泽东经常与知识分子同志产生分歧。在他一生中,与许多著名革命家在思想体系形成和政策制定上有诸多争论。他知识分子(anti-intellectual)立场对受过教育革命家造成了无法弥补伤害。通过考察毛意识形态发展,这种发展最终形成传统“毛泽东思想”,我认为,毛尽管与许多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有冲突,但却与他们有着相同关切与理想。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知识分子 共产主义 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 革命家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人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个性?人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是研究人个性需要首先回答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个性”合理观念。

  • 标签: 个性 抽象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和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道德观,并指出了他这一带有解构意图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该文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西学之意识形态智能本质,其引导方向,在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主宰,在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主宰,因而,它们普世“唯一”是虚假,退而求其次“最好”显示着“最强”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历史应该结束了。

  • 标签: “西学东渐” “智能” “智慧”
  • 简介:最近,读到胡潇同志新著《思想哲学》,这是他在文化现象研究中作了漫长学术游历之后,于新视界推出又一部力作。洋洋四十万言专著,凝集着作者学术理想、追求和责任,但更多是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呐喊、批判、探索和建树。他

  • 标签: 胡潇 《思想哲学》 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 创造性劳动
  • 简介: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栻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南宋 湖南书院 理学 传播
  • 简介:<正>在近代哲学史上,休谟看到了人类理性消极一面和局限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辩护归纳法或一般扩展性推理疑难。他认为,在人经验里,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足以辨明必然联系或因果概念是正当合理。因而,人们不能由原因必然地推知结果,不能为因果关系辩护。扩展性推理或称扩大知识推理是以其结论内容大于诸前提合取内容为特征,

  • 标签: 中介逻辑 归纳问题 归纳推理 逻辑系统 推理规则 合取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神性之“看”宣告自己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对立。西方哲学是“看”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相”论。评论这类哲学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教育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重演.“奥斯维辛之后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启蒙,它创建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唯一真实力量就是“自律”,也就是反思、自决、不参与力量.

  • 标签: 奥斯维辛 教育 操控型性格 冷漠
  • 简介: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人一致:个人不幸不应归咎于命运或神,而应归因于自己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与荷马史诗和戏剧联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错误理解命运原因。尽管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但他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则显示了他与马基雅维利差异。

  • 标签: 哈姆雷特 命运 天意 马基雅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