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后现代宗教式主体和儒家形而上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生存作为自己绝对责任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关系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抽象.片面地强调人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一切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正>主体性问题作为80年代国内学术界研讨热点课题,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先导,相继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宇宙学、思维科学、领导学等各种学科领域推开。由于它涉及面广,研究者多,反响大,并提出某些有关主体新理论,

  • 标签: 性问题 心理学方法 理论观点 研究者 美学 客体理论
  • 简介:在西方法律传统演变,法律信仰转型是伴随着人主体凸显而发生。基督教理论承认人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局面。在自然法理论,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帮助,仅凭理性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法律,获得对法律信仰。西方法律信仰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国人来说是必然选择。

  • 标签: 法律信仰 主体性 自由意志 自然法 理性主义
  • 简介:<正>哲学究竟是本体理论、认识理论抑或人本学理论?就拿目前苏联和我国关于哲学性质问题这一争论来说,如果了解了历史发展过程,即能够了解历史本身就经历了从本体论走向认识论、又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走向人本学这一前进运动过程,我想对于问题解决会是很有帮助。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它可以反照出我们认识究竟处在一个何种发展阶段。

  • 标签: 主体自我意识 本体论 认识论 思维方式 哲学性质 客体
  • 简介:浪漫反讽与马克思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主体性,但马克思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内在性,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倾向。

  • 标签: 主体性 反讽 内在性 价值内在性
  • 简介:“异质性哲学”是我近年来阐发一套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一种自足分析方法——异质性分析法。该方法最突出操作特点是“循名责实”,即根据符号所对应直观情况去考察意识内容与品质。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实践,意味着分析着眼点不是实践主体与客体,而是实践主体用来意指其自身及其客体符号,即用作实践主词符号和用作实践谓词符号。在逻辑关系上,实践主词优先于实践谓词,而充当实践主词最基本符号就是“我”。因此,从“我”说起,看看“我”在实际使用究竟意指什么,以及它与其所意指对象究竟是何关系,就成了实践分析一个合理开端。本文是对这一开端演示,从作为实践主词“我”出发,经过作为实践主体我,达到“我”与我统一,即作为自由本体个人。

  • 标签: “我” 实践主词 实践主体 自由本体
  • 简介:<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定与划分,取决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以及与它相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若干基本特征,这个阶段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不成熟、不发达、不完善,具有过渡性、多层次、新旧交替、优劣交织性质。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规定,是探索和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体规定性根本出发点,它直接决定着人们观念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①影响主体观念活动

  • 标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 表现形式 相适应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基本特征
  • 简介: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过渡,就身体问题而言,存在着由机械身体到身心统一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演化;就语言而言,存在着由透明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自足语言变迁;而就他者而言,存在是从否定他性到相对他性再到绝对他性过渡。这些或者渐进或者突变趋势在扩大“主体”外延和广度同时,逐步掏空了近代“主体内涵和深度,导致了主体形而上学最终解体。

  • 标签: 主体形而上学 法国 哲学 身体 语言 他者
  • 简介:该文关注“曾经”与“承诺”-复仇”与“拯救”如何相关特别是如何转换“记忆政治”。问题背景是苦难:作为存在论或现象着生活世界基本事实,它是人类唯一可以普遍面对神、面对政治“救赎地”,而不是“弥撒”可以流逝将来时。或在“复仇”永远走不出过去时。这里重要是记忆形式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因而“曾经”不是无生命力过去压力(如尼采所批判和本雅明所清理);也不是简单转化为复仇有生命力权力意志即强权政治(如尼采所一厢情愿);而是走出复仇拯救——即走出过去时——“记忆”“曾经”“承诺”。但事实上。它已不能由西方文化特质独立承担了。

  • 标签: 曾经-承诺 记忆 复仇-拯救
  • 简介:儒家伦理是否自律,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但结论却莫衷一是。该文通过比较儒家伦理中所体现自主性因素和西方哲学“自律”概念,认为学者们分歧主要在于对西方哲学“自律”概念两个构成因素不同侧重。儒家伦理不存在作为个人权利基础“自律”,但在作为道德理想意义上则的确可说是“自律”。儒家“自律”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接近自然主义的人观念。

  • 标签: 自律 儒家伦理 儒家道德理想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形成.在“价值域”形成过程,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正>在自然科学,假说被看作是人认识通向科学真理、建立科学理论必由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自然辩证法》,第218页)可是,对于哲学是否存在假说、哲学是否容许假说,有的学者却是持保留态度甚至加以否定。其实,在哲学隶属

  • 标签: 假说方法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性 主体 现实生活
  • 简介:在《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将人自由称为“能在”(dasSenkornnn),而人生存在他看来就是自由能在.海德格尔自由理论是奠基于他基础存在论;与传统自由理论相比,这种理论具有非形而上学特点.非本真性与本真性被他视为自由(能在)两种形态,在本文中将被论证是:康德他律与自律概念对于理解这两种形态来说是必要.

  • 标签: 自由 他律 自律 非本真性 本真性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内涵。其中,最为关键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思维官能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哲学体系构建发挥了关键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正>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活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主体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必然要发生各自作用。研究这些因素对人认识活动影响,是认识论不容忽视任务。本文试探讨“意志”对主体认识影响。

  • 标签: 认识活动 意志力量 认识过程 主体认识 意志努力 活动过程
  • 简介:在为辩证法确立根基意义上,实践辩证法概念是清晰,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又呈现出模糊状态一是实践辩证法思想史定位不清,二是实践辩证法思想特质界定不清.基于此,我们提出从实践哲学视角阐释辩证法议题.一方面,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比较视域中,揭示其思想脉络,勾勒其学术纹理;另一方面,通过辨析实践哲学与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实践等概念区别及其与辩证法关系,进而揭示其思想特质和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实践辩证法清晰印象.

  • 标签: 实践哲学 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 简介: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角度,描述了“直躬证父”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叙事方式,从这多样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描述,就是进入古典思维世界过程。

  • 标签: 直躬证父 故事 思想史
  • 简介: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争论,“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物”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与“人格”相对应;虽然“物”本身有不同层次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科学界定。

  • 标签: 物象 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