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起了重要的舆论先导作用。然而,在哲学理论上,在讨论了'物质标准'和'逻辑标准'之后,哲学讨论的热点便转移了,因而对于全面把握实践标准本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严格区分'实践标准'和'感觉经验标准',却被疏忽

  • 标签: 实践标准 感觉经验 哲学讨论 哲学理论 相对性原理 逻辑形式
  • 简介:<正>一、实践美学的一个矛盾实践美学把美归结为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认为人通过生产劳动,尤其是工业和科技,使自然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美就是"自然的人化",或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此同时,又认为美具有

  • 标签: 实践美学 扬弃异化 审美活动 现实生活 社会实践 自然人化
  • 简介:<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凭管窥之见。就其书法艺术实践作一浅探。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是当代颇负盛名的书法家。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墨迹。无论在国家博物馆,还是在报刊杂志的题头,在书籍的封面上,无论在车站,在名胜地,在巨大建筑物的门额,还是在革命志士的墓碑上,都可以见到他的书法墨迹。人们无不以一睹他的墨迹

  • 标签: 毛泽东 书法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 报刊杂志 艺术实践 董必武
  • 简介:<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往大处说,它是中西两大思想文化传统经过激烈碰撞而相互融合的产物。因为从根源上讲,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哲学分属中西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哲学基本理念如本文所要讨论的实践概念上更是如此,任何深入的研究都必须放到中、西、马三大思潮相互作用的大背景中进行。这样我们对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研究就成了一种比较研究。这种比较共有

  • 标签: 实践概念 毛泽东著作 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 道德实践
  • 简介:<正>"实践辩证法"这一提法早已有之,且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其中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研究较为突出。然而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依作者视野所及,存在着如下明显的缺陷:1.对自然界的客观性、先在性的忽视。如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反对还原论的自然本体论,突出社会历史辩证法.把自然纳入社会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先在性.并且以主客

  • 标签: 实践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实践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与自然 先在性
  • 简介:<正>朱寿兴近年在美学研究上十分勤勉,学术成果斐然。去年,我读到他的新著《人的美感性存在研究》,今年他又完成了博士论文《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中国当代美学存在形态问题研究》,并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今这部厚重的力作即将出版,值得庆贺。我一直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美学作为对审美活动的认识、理解、规范的学术作为,始终应当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朱寿兴

  • 标签: 美学本体论 中国当代美学 审美活动 博士论文答辩 感性存在 唯物主义美学
  • 简介:<正>一、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与美和美感的共生同在实践是一个对象化过程,这已是一个学术界共认的事实和观念。不过,历来一般把实践仅仅视为主体的本质力童的对象化,即主体的客体化,却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客体的性状的对象化,即客体的主体化,或

  • 标签: 双向对象化 审美活动 主客体 主体化 审美客体 美感
  • 简介:从自由资本主义以来,近代世界关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它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三个时期;再一个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它经历了改革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这两大类型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理论与实践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结果,它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弊端而产生的。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世界 自由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 简介:<正>实践是人类的现实生存的基本活动,它不仅具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立体交叉、多层次积累的结构,而且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恒新恒异的创造过程。关于前者,我已写了《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予以澄明,现在再对实践的过程及其向审美活动的生成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说明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 标签: 审美活动 现实生存 审美需要 华中师大 审美图式 恒新
  • 简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周恩来,作为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不仅在理论上对为人民服务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而且在实践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堪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一、唯物史观———周恩来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础周恩来为人...

  • 标签: 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 思想与实践 为人民服务思想 人民群众 群众史观
  • 简介:<正>无论是对客体的观念把握.还是对客体的实际把握,主体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系统才能实现。主体性中介是人类智力的外化和物化,是主体与客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主体性中介的质和量,现实地制约着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方式、性质和水平。在主体和客体既定的前提下.主体性中介不同,主体的能力就不同,

  • 标签: 主体性 客体 思维工具 中介系统 主体认识 语言符号
  • 简介:一切科学理论都有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这种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们是双向的、互动的,不仅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实践也要与理论结合,才能提高实践水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操作层次上最主要的是制订实践观念,架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以两者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为前提的,这是结合的辩证要求.

  • 标签: 理论联系实践 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观念 辩证性 层次性
  • 简介: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演变。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分析,对新社会阶层地位与作用的判断,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阶层分析理论 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 新社会阶层 理论创新
  • 简介:<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学术研究领域的东西方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文化霸权"是人们谈论东西方特别是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概念对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和多方面的影响。按照福柯的观点,"某种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观念

  • 标签: 话语实践 文化霸权 现代性反思 语际 中国文学研究 东西方关系
  • 简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特征的共同要求,吸收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是一种先进的荣辱现。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人性基础、实践主体和评价路径,以构建当代人性关怀、人格养成的实践理性精神是本文研究的兴趣所在和理论主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荣辱观 理性 评价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段论述充分体现出江泽民同志对以下三方面关系的新的思考,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的实践 江泽民同志 对待 首先 理论指导
  • 简介: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这里所说的理论思维,既指正确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也包括运用理论的科学方法.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当然无所谓科学方法,但是如果运用理论没有科学的方法,则正确的理论会造成误解和歪曲,指导思想也难以应用于实际工作.恩格斯还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理论思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形式和内容因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邓小平曾经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3]这里所说的动脑筋正是指的新的理论思维.江泽民同志说:'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4]立场、观点和方法实质上也是一个理论思维的问题.

  • 标签: 指导思想 理论思维 科学方法 理论基础 时代性 特色
  • 简介: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1]邓小平干部人事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目的进行的.

  • 标签: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 干部 邓小平 人事改革 发展生产力
  • 简介:(《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在论述哲学发展动力的问题上,作者首先认为,哲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社会存在并受社会存在的制约。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哲学性质的主要决定者。但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并不是哲学产生的源泉。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标签: 动力社会 发展根本 哲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