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先锋派运动不仅为艺术再现世界提供了新手法,并且还主张艺术不仅要再现世界,也要改造世界。其中,只有审美先锋派才真正引发了我们感知方式上深刻变革,并且,将其改造行动影响扩展到了自律艺术范围之外,从而进入到生活各个领域之中。审美先锋派力图影响审美革命,即,从整体上影响并改造我们体验、感受世界方式;并在某些重要方面改变我们感受和经历真实方武。

  • 标签: 先锋派 审美先锋派运动 审美革命
  • 简介: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性质.物与物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脚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重读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反腐力度不断增加,但腐败现象有增无减这个问题认识。

  • 标签: 异化 商品拜物教 市场经济 反腐
  • 简介:<正>东西是什么?是一支笔、一件衣服,还是一头大象?是否可以在谈论东西时不用点明我们所指之物种类?在日常交谈中,我们用手指着一样东西,就是那个,在那儿(手势),或者,我们使用"东西"这个词来替代已经有名称之物(指代),因此,该

  • 标签: 本雅明 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主义理论 海德格尔 意识形态 神秘性
  • 简介:文艺理论中关于文艺审美属性、艺术美的存在形态、美感效果与价值阐述存在着诸多静止形而上学观点。文学艺术与审美、美的遭遇是一个历史事件,它们之间关系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本来是一个公认具有正面价值概念,却在20世纪遭到各方面质疑。文学艺术拒斥美,消费文化使美堕落为商品,日常生活审美化使美进一步贬值,自律美的观念受到批判,美之美学被宣告终结。在这个背景下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超越性,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形式美学观点上,仰赖于审美感性和形式,而应该加强审美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结合,更多地呼吁审美理性,从而规约和保证审美感性价值

  • 标签: 文艺的审美性 “反审美” 审美化 美的回归 审美理性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学凸显出来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阐释维度。现代美学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以想象为核心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学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长期以来,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影响,学界一直强调审美的自律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审美救赎之路,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审美与文化批判,期望通过建构审美乌托邦来寄托人类自由解放希望。但是,这种审美和文化批判理论路径过分倚重主体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绝对自由,忽视了现实历史和社会实践改造,片面夸大感性、情感、想象力作用。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性历史进程依然锐不可当,并且继续以'资本主义'实在形式遵循着其固有的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魔力和逻辑依旧支配和塑造着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审美与资本关系历史嬗变,就审美资本主义中出现资本对审美的绑架,展开了对资本辩证批判与反思,就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人自由和解放'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回答。

  • 标签: 审美资本主义 审美自律 现代性 人的自由
  • 简介:<正>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也悄然而生。改革开放之初那股文化启蒙思潮,本身尚充盈着现代审美精神,推动着文学艺术与时俱进。大众文化、通俗艺术兴起,推进了审美现代性新变,成为我国审美文化新维度,从而改变了审美文化格局。如今,主流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已三足鼎立,各显神通,三分天下,各领风骚。在审美文化发展过程中,三者既分立又互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随着新世纪到来,国际文化交流扩大和深入,我们要自觉把握这个契机,在促进文化互动和沟通中提升,向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唤起和焕发新审美精神。

  • 标签: 审美精神 审美现代性 文化生活 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 启蒙思潮
  • 简介:在工业化民主国家里,审美品味,即鉴赏与享受能力对促进消费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审美品味资本经济。审美资本主义决定了消费者审美品味将成为推动工业发展动力。追溯近代审美品味产生过程,它首先诞生于宫廷,宫廷使品味成为一种独有的特殊系统,这个系统比礼仪系统更重要,它已成为了社会关系支柱,是经济和社会成功原动力。好品味诞生属于文艺复兴以来解放思潮一部分,这一思潮是以神学价值衰落和人文价值崛起为特征。品味给我们提供了这种直接体验,把我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它建立在对规则认可和反对双重机制基础上。从宫廷审美品味走向大众审美品味,从少数人影响到大多数人,好品味不仅满足社会认可需求,也满足了物质享受愿望,其背后推力正是商品消费生产。

  • 标签: 审美 资本主义 贵族制度 品味
  • 简介:本文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人手,并结合齐泽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分析,论述了商品拜物教中所蕴含两个重要维度:即先验主体和无意识。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分析折射了商品交换神秘形式,这一神秘形式既与先验主体相关,也与人无意识密切相联。在商品社会中,这一神秘形式就表现为意识形态症候,即商品拜物教现象。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研究是深刻,而齐泽克将商品拜物教研究与精神分析相结合尝试则开拓了拜物教研究新维度。

  • 标签: 商品拜物教先验主体无意识症候
  • 简介:审美是文学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但不能把文学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宏观、辩证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分配。康德去功利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平等'歧见',由此带来新感知世界方式。此乃'美学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平等展演。柏拉图式共识性'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伦理秩序循环,德里达式异质性'到来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政治和政治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美学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 标签: 感性的分配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知识的美学 伦理 歧见
  • 简介:<正>一、实践美学一个矛盾实践美学把美归结为改造自然社会实践,认为人通过生产劳动,尤其是工业和科技,使自然人化了、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美就是"自然的人化",或曰"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与此同时,又认为美具有

  • 标签: 实践美学 扬弃异化 审美活动 现实生活 社会实践 自然人化
  • 简介:陈晋在2017年2月27日《文艺报》撰文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历史发展精髓深刻领悟、对自身文化秉赋充分尊重、对自身精神价值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传承、弘扬、践行,进而拥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力。文化自信不是固定人群对既有文化被动承担,其基本路向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目的是文化自强。毛泽东有深厚文化底蕴,

  • 标签: 文化自信 毛泽东 审美精神 文化自觉 《文艺报》 创新性发展
  • 简介:<正>一、实践双向对象化与美和美感共生同在实践是一个对象化过程,这已是一个学术界共认事实和观念。不过,历来一般把实践仅仅视为主体本质力童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却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客体性状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或

  • 标签: 双向对象化 审美活动 主客体 主体化 审美客体 美感
  • 简介:<正>实践是人类现实生存基本活动,它不仅具有诸多要素组成立体交叉、多层次积累结构,而且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变化发展恒新恒异创造过程。关于前者,我已写了《实践结构与美的特征》(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予以澄明,现在再对实践过程及其向审美活动生成作一点粗浅探讨,以说明审美活动性质和特征。

  • 标签: 审美活动 现实生存 审美需要 华中师大 审美图式 恒新
  • 简介:在当代重谈乌托邦,已不再只是一个有关浪漫主义诗篇续写问题,而是一个富有革命性政治问题。乌托邦作为'不在场''在场',其魅力在于,它并非仅是一个遥远他者,而是一种始终触及现实潜流存在。在当代,乌托邦以反乌托邦悖论性形态存在着。正是在对乌托邦反观中,艺术自身所蕴藏政治潜能将使审美乌托邦作为当代乌托邦新构型重新迈入其光明圣地。然而,审美乌托邦实践并非全然是诗意,相反,在现实与所期许之间始终存在着诸种相互缠绕与争夺场域。于此,审美的革命在激情释放之后将选择更为审慎前行方式。

  • 标签: 乌托邦 政治潜能 审美乌托邦 审美的革命 制度批评 审美资本主义
  • 简介: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过程是人类理想幻灭过程,它是20世纪沉重教训之一。乌托邦这种反向转变既是其自反性表现,也是人类'理性之恶'逻辑延展。'理性之恶'源于理性滥用或失控。在20世纪,理性通过技术来控制人类,取消人类文化灵性而使之彻底地外在化、物质化;它借科学名义来辖制与监管人类生活而使之科层化(或者官僚化)甚至催生出极权政治。因此,对'理性之恶'及其伴生'反乌托邦'思想进行思考便成了现代知识生活基本议题,也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重要主题。

  • 标签: 反乌托邦 理性之恶 科学主义 审美表现
  • 简介: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针对《资本论》第1卷研究起点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以切森为代表一方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研究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而以施克列多夫为代表一方则认为,《资本论》第1卷研究起点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而是“简单商品流通”。通过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此问题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简单商品生产”概念,并认为它是《资本论》第1卷研究起点。而在马克思那里,《资本论》第1卷起点,是较低级抽象阶段上简单商品流通。由于MEGA^2第2部分出版,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有了新文本基础。人们将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地讨论和研究《资本论》第1卷研究起点问题。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 简单商品生产 简单商品流通
  • 简介:"审美制度"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某种建构和规范,它构成关于"美"显现与遮蔽。"审美制度"并非外在于治理实践之外,而就在治理之中并使其最终成为可能。作为一门关于"让"学问与艺术,自由治理以保障被治理者自由为前提,此自由并非一种自然给予,而是在批判与建构聚集中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探讨审美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特殊制度形态规范和建构社会治理,从而将其所治理对象及治理本身引向自由,是在当代社会中推进治理一种不可逾越研究路径。

  • 标签: 治理 审美制度 自由治理
  • 简介:本文所探讨唯一问题是:美的欣赏是否遵循了普遍类型;如果答案是肯定,那么这些类型有着怎样内涵。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审美的前文化根基与深层跨文化维度,不仅说明了,为何同样审美偏好模式可以在迥然各异文化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指出,某个文化成员如何能欣赏来自截然不同文化美学成就。该研究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应当摒弃自身文化主义偏见并正视普遍审美维度存在。

  • 标签: 普遍的审美模式 审美偏好 跨文化赏鉴 进化生物学 自相似性 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