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乌托邦是齐蒙特·鲍曼著述中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想象,对现实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范畴。因此,鲍曼支持整体上乌托邦精神,反对将其简化为一个特定社会规划付诸实践。在后现代社会,人类乌托邦梦想已分解为自我无限膨胀私人消费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乌托邦'。鲍曼强调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倡导人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社会。

  • 标签: 乌托邦 现实性 可能性 社会规划 美好社会
  • 简介:赛博作为20世纪晚期一个重要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与机器、心灵与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一种重述,同时赛博也为从当代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批判地继承文化艺术遗产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中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明确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东西,部应该吸收”。但是“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他这一主张,可概括为不拘一,推陈出新”。这一思想,在毛泽东诗词用典艺术上充分得到了生动、具体体现.

  • 标签: 文化艺术遗产 毛泽东诗词 不拘一格 用典 毛泽东文艺思想 批判
  • 简介:鲍曼以消费为核心,阐述了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新穷人”消费状况以及新社会关系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和民主政治虚伪性。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下,鲍曼社会批判理论显示了研究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消费社会 鲍曼 新穷人 底层阶级
  • 简介:赫勒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现代美学,是资产阶级时代产物。美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成为一种普遍哲学,并根据自身体系推论出来普遍意识形态和普遍理论偏爱来评价和阐释'审美领域'、'审美'、'客观化美'以及在这个框架之内艺术。在现代社会,美学是必要和不可改革。赫勒在总体上肯定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可否定地位,同时也认识到,美学本身又存在难以根除悖论:赫勒认为,现代美学合法性基于一种价值'共通感';然而以'共通感'作为基础美学却受到质疑——现代社会'共通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是前设,不具有绝对普遍性,它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同时也是变动不居。赫勒承认这是产生美学自身悖论根源,是不可消除,但它也不成为取消美学理由。

  • 标签: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 共通感 合法性
  • 简介:利特《正派社会》是社会公平重要论著,其“制度不羞辱社会任何一个人”伦理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城市新移民市民化制度藩篱主要有:二元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教育等制度。上述制度许多方面有违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对照马利特正派社会伦理原则也不相符。要建立公平正派社会伦理规范,首先,要建立不羞辱和有自尊社会伦理;其次,营造公民社会宽容和共存社会氛围;第三,形成在正派社会中学习认同规范。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注重整合顶层设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行土地制度及联动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平教育制度,以助推新型城镇化人城镇化目标实现。

  • 标签: 城市新移民 市民化 正派社会 权利 制度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可持续发展思想。他们提出了“两次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预设、“两个和解”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原则、“两种尺度”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等有关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是理解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理论重要思想平台。

  • 标签: 马克思 思格斯 可持续发展思想 社会发展理论 实践原则 评价标准
  • 简介: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中介。在世界市场形成后产生世界交往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普遍全方位交往与联系。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形成造成了世界性阶级对抗和冲突。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形成构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重要前提。世界历史形成机制蕴涵着重要方法论启示。

  • 标签: 马克思 思格斯 世界历史 转变机制 方法论 作用机制
  • 简介:[受访者简介]哈尔特·胡布曼博士(Dr.GeraldHubmann),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工作站总负责人,主持MEGA2出版项目的组织、统筹与编辑工作,主编多部MEGA2卷次。乌尔里希·帕尔博士(Dr.UlrichPagel).

  • 标签: MEGA^2 《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 陶伯特版 季刊 著作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和人全面解放等问题上有着比以往资产阶级学说更为科学界说,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最终价值目标。默多克以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社会人地位和尊严问题,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仅仅实现肉体解放还不是人解放最终目的,精神解放,思想文化解放才是实现人自由自觉发展必然要求。

  • 标签: 文化权力 精神解放 社会进步
  • 简介:海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学者,早在1992年,其硕士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人论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模式探索》就曾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尽管其博士期间转向了社会思潮,特别是政治思潮领域研究,但他仍长期跟踪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领域研究动态,积累了大量相关资料。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之后,他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研究'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思潮 政治教育学科 主体性 学范 硕士论文
  • 简介:<正>马克思"感性"概念源自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写道:"旧哲学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实体,一个仅仅思维实体,肉体不是属于我本质’;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一个实在感觉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自我",我实体本身’。由此可见,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玷染抽象概念,是在与感觉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新哲学则正相反,是在与感觉和睦、协调状态中进行思想。旧哲学承认感觉真理性……但是只是隐晦地、抽象地、不自觉地、勉强地承认,只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新哲学则相反,是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真理性:新哲学是光明正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感性存在 形而下 格尔兹 哲学原理 感性观念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实践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自然与历史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将自然与历史关系置于人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这是"自然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遗迹成了地方标志,它引起并深化支持一种特殊情结,把文化视作"财产"和"身份"标志。遗迹所刻记记忆和所标志历史通常被视为共享公共叙事有机部分,并不断加强身份意识和正统性意识。各种团体渐渐地利用尚未固定、还在争议和充满矛盾记忆、叙事和遗迹来实现这种效果。遗迹事实上成为一个充满争议场域——甚至是一个战场。记忆干预在纪念景观中引起微妙但不乏意义转变上,具有既个别又累积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把遗迹抢救成一种道德空间,使其不仅能认证某种认同,而且可以促成更复杂(往往是人性化和世界主义)地对一些问题反思,如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反思,对遗迹本身性质反思。

  • 标签: 遗迹 记忆 骚动不安的记忆 记忆干预
  • 简介:'现实个人'是唯物史观重要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是当前人学研究中基本概念。从多个维度对'现实个人'进行全面深入辨析,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地把握这一概念科学内涵,更加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根本特征,更为深刻地理解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辩证关系。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维度 资本家 工人 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历来,学术界言称辩证逻辑,必谈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列宁,实际上,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辩证逻辑思想。一些同志认为,辩证逻辑是思维辩证法,它所要解决问题之一也就是给人们一个正确思维方法。毛泽东在《矛盾论》、《实践论》中所阐述思想,就是要解决我党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因而,深入研究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促进我国辩证逻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矛盾论》 《实践论》 思维方法 工作方法 实践理性
  • 简介: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一种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向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转变,不同哲学学派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大都表现为一种“人回归”,强调人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探讨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意义理解;另一方面,能为我国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哲学思维方式 本体论 非本体论 实践
  • 简介:“9·11”事件以及英美因这一事件而随后在阿富汗周边国家协助下。对塔利班恐怖组织实施报复性军事打击、即随后称之为反恐战争都对目前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无论如何.这次事件对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世界人民来讲都是个巨大悲剧。但是。若从另一层面来看“9·11”事件.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新干涉主义片面理性外交政策和恐怖分子非理性思维和行动无疑也是这场悲剧发生原因之一。如果说美国不因头号大国地位在全世界各项事务中指手划脚.以一已利

  • 标签: 新干涉主义 国际关系格局 维和行动 外交思想 恐怖组织 反恐战争
  • 简介: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曾对人本质作过两个定义,而且后一个定义扬弃了前一个定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原意。实际上,马克思至少从五个不同维度探讨过人本质,并作出了不同规定。这些规定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思想,我们还应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和人本质不同观点.从更多样维度和更深刻层面来发现人本质属性,从而使人类对自身认识更加具体、深入和全面。

  • 标签: 人的本质 人性 类本质 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