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由华东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学中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瓦雷拉"神经现象学"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研究方案之一。他这一思想在当代意识自然化查尔默斯提出意识"难问题影响下提出来。这一思想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现象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第一人称数据第三人称数据之间互惠关联和约束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从语义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存在者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本性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镜射物,即我被动结对联想对象,以及在我意义原初创中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那里”绝对性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对儒家思想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核心“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思想现象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会通。由此,张祥龙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现象学与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实在自然界统一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科学理论,必须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逻辑建立起赋予美感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基础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一2017年6月29日—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河谷大学召开了以讨论interality为主题学术会议。Interality这个词词典还查不到,根据构词法,词干"inter-"意为"之间"加上后缀"-ality",那么interality就是关于具有"之间"性质东西,汉语译为"间性"。会标表明,这次会议关于"间性"第一届国际研讨会,看样子今后还要继续研讨下去。事实,北美近年已经有杂志就这个问题出过专辑,另外还有专门论集出版。

  • 标签: 哲学 国际研讨会 学术会议 密歇根州 构词法
  • 简介:建立"真正普遍存在论"之先验现象胡塞尔毕生追求。在其现象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体现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关联?他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检验?虽然胡塞尔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存在论在"形式普遍性"现象"还原"方法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可能性。现象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 标签: 存在论 现象学 形式存在论 对象性 可能性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何等深入嵌入到了他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实效主义基础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现象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归约论题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从传统认识论科学哲学角度来看,讨论外行(或新手)应该如何评价专家证言.以及如何在两位或更多相对立专家中确定哪一位专家证言最可信一个迫切现实问题。新手根据下列五类证据作出判断:(1)支持一方观点批评另一方观点专家所提供论证;(2)某一方得到了其他一般认定专家认同;(3)对专家们专长“元专家”评价(包括由专家们获得正式证书反映出评价);(4)专家们关于所讨论问题利益偏见证据;(5)专家们过去“记录”证据。关于这些问题讨论,对“应用”社会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挑战。例如,什么类型教育能实质性地提高新手评价专家能力:什么类型互动调节有助于使新手一专家关系成为比盲目信任更能得到辩护信任之一。

  • 标签: 新手/专家问题 专家/专家问题 专长 证据 认识论
  • 简介:现象保守主义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其通过显像概念来说明经验辩护作用。伯格曼认为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因无法避免主体视角反驳,而使得弱觉知辩护成为偶然。要避免上述问题,就要诉诸强觉知要求,而这又导致无限后退问题,内在主义就陷入了两难困境。现象保守主义也无法逃脱陷入两难处境。事实,弱觉知内在主义之所以面临伯格曼所提问题,是因为伯格曼错误地理解了弱觉知要求。弱觉知内在主义者理解弱觉知应该是辩护性弱觉知,这一觉知含有"真之征兆",而"真之征兆"由布兰顿实用主义真理论界定,其避免了辩护偶然性,又没有诉诸强觉知。如果对显像概念进行实用主义化解读,那么其可被视为辩护性弱觉知,现象保守主义就摆脱了主体视角反驳。

  • 标签: 现象保守主义 实用主义 主体视角反驳 辩护性弱觉知 布兰顿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对其中各个层次,康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论证包含逻辑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性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对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对形式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越是遥不可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道德、

  • 标签: 终极问题 时间观念 人生 生活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活动视为一种基本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作用。在某种意义,德雷福斯罗丹—罗路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活动展开,所涉及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麦克道尔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渗透进了置身其中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摹状词名称指称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名称一般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设计在政治偶然,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决定技术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过程称为“民主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根本性转变难以预测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德雷福斯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形成了一种德雷福斯式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研究。他对现象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低估。但就其研究跨度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