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的逻辑成分的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的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的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的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中的事实的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方式而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的观察命题相一致。

  • 标签: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 简介:当代物理学把库仑定律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石之一。18世纪80年代,作为工程师和自然哲学家的库仑用他的扭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为一条自然科学定律提供了经验证据。其后,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重复了这个实验,但发现几乎不可能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作为证据来证明这条平方反比律。为什么在18世纪晚期的法国,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证据?在对该事件证据语境的进一步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在证据概念和有能力提供证据的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历史关联。在为需证明的事实提供必要的证据语境方面,库仑在其实验中用到的扭秤装置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个实验工具起到了一种传导宏观的法国启蒙理性文化的作用。

  • 标签: 证据 库仑扭秤 启蒙理性
  • 简介: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 标签: 证据关系 理论假说 科学知识 非充分决定性
  • 简介: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将于2016年5月28日-5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联合主办“事实与证据:哲学与法学的对话”国际研讨会。我们诚邀对事实与证据问题有研究兴趣的中外哲学家和法学家积极参与,共同促进证据科学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证据法 大会主题报告 证据科学 司法文明 会议议程 中北
  • 简介: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 标签: 现象学 唯识学 耿宁 双重意向性 自缘返缘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 标签: 意识 外在主义 动态核 全局工作空间
  • 简介: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而至善"思想,并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其心体理论在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 标签: 刘蕺山 无善 至善 本体 工夫
  • 简介:1919年,狄百瑞(Wm.TheodoredeBary,1919—)出生于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排行第二。他自小对历史、音乐和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大学时代。年轻的狄百瑞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并参加过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主要是反对战争,提倡民主和保护环境。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开始学习中文,并接触到黄宗羲的著作,自此培养了终身研究的方向。二战结束后,

  • 标签: 狄百瑞 新儒学 儒学研究 社会主义运动 儒学思想 朱子学
  • 简介: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上,隶属于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学会成立。伴随着这一过程,国内学者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新的论文、专著、译著不断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云南大学哲学系曹青云副教授的《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一书自2014年11月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古希腊哲学界的关注,并引发了相关学术讨论。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学者进行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希望在此和大家分享和讨论。

  • 标签: 古希腊哲学 哲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 当代中国 方法论 学说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学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的一般定义是"研究《周易》的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的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的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的重要性;最后,从当代易学的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 标签: 易学 当代易学 根本任务
  • 简介: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的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波教授所著的《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的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悖论,

  • 标签: 陈波 自我指称 深度研究 专业著作 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与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的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的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的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的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的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的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的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的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的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的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的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种尝试。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活 需要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