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黍稷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作物。本文从世界农业种植业历史、作物起源环境和黍稷演化过程谈起,结合山西地理生态特点、悠久农耕历史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和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黍稷种质资源,说明山西黍稷起源和遗传多样性中心。

  • 标签: 山西 黍稷 起源 遗传多样性 中心
  • 简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2个异黄酮含量显著差异大豆品种鲁黑豆2号(LHD2)和南汇早黑豆(NHZ)在子粒发育过程异黄酮含量变化以及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模式变化,试图分析异黄酮积累与各基因表达量变化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大豆子粒发育过程,异黄酮含量逐渐升高,而不同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趋势不同,CHS7、CHS8、CHR、CHI1A和IFS2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而IFS1和CHI1B1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相反。IFR表达模式在2个大豆品种存在相反趋势,在LHD2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反,而在NHZ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同。结果还表明,同一基因家族不同基因在子粒发育过程表达量也存在差异。查尔酮合酶基因家族CHS7和CHS8以及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家族CHI1A表达水平相对其他成员较高,异黄酮合酶基因家族IFS2表达量显著高于IFS1表达量,预示这些基因家族在大豆子粒异黄酮积累过程存在功能分化。此外,各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相关性在2个品种也不尽相同。LHD2CHS7、CHS8和IFS2在子粒发育过程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CHI1B1基因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在NHZ,IFR在子粒发育过程表达量变化与多个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这预示了不同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差异潜在遗传基础。各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2个品种,苯丙氨酸水解酶PAL1与4CL,4CL与CHS2以及CHS1与IFS2基因表达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黄酮合成与积累。这些结果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奠定了基�

  • 标签: 大豆 异黄酮 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
  • 简介:分离指观察到基因型比例偏离预期孟德尔分离频率方式,无法用传统遗传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偏分离被认为一种重要进化动力,并对遗传连锁图谱构建造成影响。本文针对偏分离现象、偏分离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以及对QTL定位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植物分离群体偏分离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偏分离 作图群体 分子标记 偏分离热点区域 遗传搭车
  • 简介:韧皮部蛋白在维持植物形态、物质转运以及植物伤口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地域来源和性状特性差异均较大2个芹菜品种六合黄心芹和美国西芹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技术获得这2种芹菜韧皮部蛋白基因cDNA序列。结果显示:这2种芹菜来源韧皮部蛋白基因全长均为546bp,编码181个氨基酸。两者核苷酸序列有3个位点不同,分别为:88G/A、399T/C和489T/C;在氨基酸序列上有1个位点不同,为30T/A。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19kD,pI值为9.18。六合黄心芹和美国西芹韧皮部蛋白与忽地笑等植物韧皮部蛋白相似度较高,在保守位置分别具有5个亮氨酸残基和4个色氨酸残基。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芹菜茎和根等部位表达,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

  • 标签: 芹菜 韧皮部蛋白 实时定量PCR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 简介:NAC转录因子近十年来新发现具有多种生物功能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调节和抵抗逆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Solexa技术对平榛花芽转录组文库进行分析,结合RACE—PCR扩增,从平榛克隆了一个与NAC类基因同源cDNA序列ChNACl,该序列长度为1154bp,具有长度为876bp完整开放阅读框架,推测编码蛋白含有291个氨基酸,具有N-末端同源性较高且十分保守NAC结构域和一个位于c.末端高度可变区域。qRT—PCR分析表明,ChNACl可以在4℃低温胁迫条件下上调表达,在4h时出现表达峰值。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hNACl在雄花序中表达最高,其次花芽、树皮和种子。推测ChNAC1可能参与植物响应低温反应过程。ChNACl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为进一步阐明和探讨平榛NAC转录因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榛 NAC 低温 时空表达
  • 简介:通过对贮藏2~20年378份中期库小麦种质进行生活力测定(每一贮藏年份测定种质份数为10~30),结果表明贮藏年限为2~12年种质平均发芽率都高于83%,而贮藏年限为15年种质平均发芽率已降至20%,这表明小麦种质在中期库贮藏过程,生活力丧失存在着骤降特性.同时对同一品种分别来自中期库低活力和长期库高活力种质进行田间出苗率和农艺性状调查,发现中期库种质室内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相关极显著,其相关显著性高于长期库种质,且不论来自中期库低活力种质还是长期库高活力种质,总体上田间出苗率都比室内发芽率低20%以上,在子一代种子农艺性状上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小麦 贮藏 生活力 田间出苗率表 农艺性状 种质保存
  • 简介: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口咽及鼻腔内真菌分离阳性率。方法用无菌拭子采集口咽腔溃疡、白斑、口角炎等和咽颊区黏膜分泌物,鼻腔取下鼻甲黏膜或鼻道黏膜分泌物,直接接种于1mL沙堡弱液体培养基。取该离心沉淀物作真菌直接镜检,并接种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置37℃培养48h后鉴定。如为丝状真菌,转种于察氏琼脂。25℃培养1周后根据菌落形态结合镜下结构鉴定菌种。结果94例HIV感染者在口咽腔真菌培养阳性62例(66%),分离出65株真菌,在鼻腔真菌培养阳性48例(51%),分离出57株真菌。结论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真菌机会性感染,口咽及鼻腔真菌高寄居率HIV侵袭性真菌感染先兆症状,真菌菌种以白念珠菌比例为最高,口咽及鼻腔分别61%和33%。

  • 标签: HIV 口咽 鼻腔 真菌感染
  • 简介:荧光定量PCR(qRT-PCR)研究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一种新型核酸定量技术,具备快速高效、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因而根据相应实验材料选择适宜内参基因对于提高qRT-PCR分析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Actin基因表达范围广且表达稳定,常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qRT-PCR表达分析。前期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获得了西葫芦低温弱光转录组数据库,本研究从中筛选到1条长达2543bpcDNA,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1个开放读码框(ORF),大小为2064bp,预测编码氨基酸数为682个,理论分子大小约为79.67kD,蛋白质等电点为6.28。WolfPsort分析发现,CpActin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MotifScan分析显示,CpActin蛋白质氨基酸序列207~406位和558~682位分别为Actin端和C端保守区域。同源性分析表明,基因编码蛋白质与同为南瓜属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同源蛋白相似性达到99%,具有高度保守性。基于所获得基因全长cDNA序列,设计了基因ORF全长引物对CpActin-F、CpActin-R,经PCR扩增得到一条特异、明亮条带,经测序验证,序列与RNAseq数据库cDNA序列一致,基因命名为CpActin,GenBank登录号为MH211008。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对荧光定量PCR引物CpActin-Fq、CpActin-Rq,分析显示,该引物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扩增效率,且在西葫芦不同组织(根、茎、花和果)和不同胁迫处理[正常(25℃,300μmol/m^2·s)、低温处理(4℃,300μmol/m^2·s)、弱光处理(25℃,80μmol/m^2·s)、低温弱光处理(4℃,80μmol/m^2·s)、强光处理(25℃,2000μmol/m^2·s)和高温处理(38℃,300μmol/m^2·s)]叶片中均能稳定表达,适合在西葫芦基因qRT-PCR表达分析研究作为候选内参基因。

  • 标签: 西葫芦 内参基因 CpActin 表达分析
  • 简介:股癣由皮肤丝状菌所引起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为了解股癣病原菌流行分布情况,我们对1998—2004年来我院门诊就诊2648例股癣患者进行了病原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股癣 病原菌 鉴定结果分析
  • 简介:以落叶松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利用RT-PCR从落叶松中分离出一个1590bpAPETALA2-Like转录因子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命名为LaAP2L1。蛋白质特性分析显示LaAP2L1编码529个氨基酸,为亲水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8.327kD,等电点为6.45。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alphahelix)、β-折叠(strand)和环肽链(loop)组成。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aAP2L1所编码氨基酸与黑松、云杉等亲缘关系最近。同时,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浸花法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功能研究发现,与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相比,过量表达LaAP2L1转基因拟南芥叶片、茎、花和株高都显著增大、增高,表明落叶松LaAP2L1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植物器官发育调节。

  • 标签: 落叶松 APETALA2-Like 植物器官发育 拟南芥
  • 简介:目的调查临床分离念珠菌种类及其对氟康唑敏感性。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平板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细菌室分离161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白念珠菌分别采用NCCLS推荐微量稀释法和ROSCO药敏纸片法对氟康唑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161株念珠菌白念珠菌为69.57%,热带念珠菌为19.88%,近平滑念珠菌为4.97%,克柔念珠菌为2.48%,光滑念珠菌为1.86%,其他念珠菌为1.24%。两种方法药敏结果显示:11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6.43%和97.32%,仅有2株耐药。结论白念珠菌仍然我院分离率最高念珠菌,其次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仍敏感,耐药菌株极少。

  • 标签: 真菌感染 药敏试验 念珠菌
  • 简介:目的评价氟曲马唑对足癣分离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并与联苯苄唑相比。方法采用CLSI推荐M-38A2(皮肤癣菌)和M27-A3(酵母菌)微量液基稀释法对病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31~2μg/mL,MIC50为0.5μg/mL,MIC90为1μg/mL,GM值为0.637μg/mL;联苯苄唑分别为0.031~16μg/mL,0.25μg/mL,2μg/mL,0.634μg/mL;两药对红色毛癣菌MICG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氟曲马唑对趾(指)间毛癣菌MIC范围为0.031~1μg/mL,MIC50为0.031μg/mL,MIC90为0.5μg/mL,GM值为0.17μg/mL;联苯苄唑分别为0.125~16μg/mL,1μg/mL,2μg/mL,1.886μg/mL;两药对趾(指)间毛癣菌MIC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酵母菌菌株数偏少,但研究结果显示两药对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MIC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31)。结论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抗菌活性与联苯苄唑相似,但对趾(指)间毛癣菌、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抗菌活性明显优于联苯苄唑。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皮肤癣菌 酵母菌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目的寻找一种在最短时间内能为假丝酵母菌鉴定提供最多信息简易培养方法。方法在同一个平板内用分区划线法、多点接种法及小培养对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假丝酵母菌。结果一个平板内同时使用三种方法接种培养。可从分区划线法、多点接种法观察到菌落全貌(如颜色、质地、形态)、种类、数量及生长特性等。可用显微镜从小培养中看到假丝酵母菌孢子和菌丝结构。结论由于假丝酵母菌种类繁多导致假丝酵母菌临床感染表现不同,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结果,因此寻找快速有效鉴定方法至关重要。一个平板内同时用三种方法接种标本进行培养,可大大提高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及鉴定效率,并能判定分离假丝酵母菌目的菌株还是污染菌。

  • 标签: 假丝酵母菌 分区划线法 多点接种法 小培养 鉴定效率
  • 简介:目的评估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酵母菌鉴定能力.方法选取白念珠菌18株,热带念珠菌22株,光滑念珠菌19株,克柔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20株,新生隐球菌14株,季也蒙念珠菌4株,平常念珠菌1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头状地霉2株,挪威念珠菌1株,链状念珠菌1株,乳酒念珠菌1株,希木龙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3株,皱褶念珠菌1株,菌膜念珠菌3株,共计120株.借助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使用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鉴定上述菌株.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与ITS4对所有受试菌株r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并作为金标准与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结果比较,同时使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对试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除了对1株挪威念珠菌、1株平常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1株皱褶念珠菌未能鉴定以及1株链状念珠菌、1株克柔念珠菌、2株菌膜念珠菌、1株解脂念珠菌鉴定错误外其余试验菌株鉴定均正确,鉴定准确率为92.5%.所有鉴定结果均在17h内获得,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鉴定时间均小于6h,并且不受推荐培养基限制.所有菌株MALDI-TOFMS鉴定结果与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完全一致.结论BD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对多数酵母菌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到种,但对某些少见酵母菌鉴定能力有待进一步考证.

  • 标签: 酵母菌 鉴定 BD Phoenix^TM酵母菌鉴定板 序列测定 质谱分析
  • 简介:目前真菌感染,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侵入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加,但现有抗真菌药物可选择范围小、毒副作用大而且耐药情况日渐严重。联合用药这一概念提出,给耐药株及严重性真菌感染提供了新治疗途径,并且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该文对不同种类抗真菌药物联用研究成果及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联合用药 协同作用
  • 简介:硝酸咪康唑(Miconazole)和克霉唑(Clotrimazole)均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多年来广泛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为了解硝酸咪康唑和克霉唑对临床常见分离真菌体外抗真菌活性,

  • 标签: 硝酸咪康唑 克霉唑 皮肤癣菌 念珠菌 体外抗真菌活性
  • 简介:以玉米自交系095和L26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研究了秃尖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穗重、单株产量等穗粒性状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行数、穗重、单株产量最适模型为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粗、千粒重最佳模型为B-1模型,符合两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秃尖长最佳模型为E-3,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本研究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穗部性状遗传规律。

  • 标签: 玉米 穗粒性状 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析
  • 简介:欧洲本土玉米种质多属硬粒型,具有较强早熟性和抗逆性,导入欧洲优良玉米种质拓宽我国适宜机械化种质基础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分析欧洲西南、东南和北部玉米种质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发现有应用潜力23个优良玉米群体,包括10个西班牙群体、6个法国群体、2个葡萄牙群体和5个瑞士群体。建议在适应性改良基础上,将群体EnanoNorteno/Vasco、EZS22与我国A群种质,群体Ain、Alegia、Bade、Berrobi、Lazcano、Tuy与我国B群种质构建复合群体,开展改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类群遗传基础。

  • 标签: 欧洲玉米种质 产量配合力 杂种优势
  • 简介:目的寻求治疗足癣较好方法。方法将临床已确诊足癣患者随机分3组。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同时,外用雷锁辛溶液。对照组1:口服特比萘芬。对照组2:外用雷锁辛溶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治愈率为93.33%,真菌清除率为96.67%;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率为86.67%,真菌清除率为90.00%;对照组2总有效率为75%,治愈率为50%,真菌清除率为65%。临床治愈率和真菌清除率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05)。结论联合疗法治疗足癣具有起效快、疗效高、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好优点。

  • 标签: 足癣 联合疗法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疗效。方法将82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2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1周;B组40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2周。结果停药后4周,A组治愈率68.70%,有效率90.47%,真菌清除率90.48%;B组治愈率84.15%,有效率95.00%,真菌清除率97.50%;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周或2周疗程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均有效。

  • 标签: 特比萘芬 足癣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