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信息加工理论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3
/ 2

浅谈基于信息加工理论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张文雄

洪湖市沙口镇下新河学校

摘要:教学设计的理念是想对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创设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系统谋划。教学设计只有基于学生学习认知层面研究,才会弄清何种的教学信息刺激物、如何刺激,才能让信息进入学生选择滤网,产生信息加工和记忆双重编码的元认知,提升学习者对信息处理流程控制能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研究学生需求和认知是教学设计创意的核心,教学设计创意与学生学习心相结合是教学设计创意活动的本原。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加工;学习动机;元认识

英国心理学家罗德班特(D.E.Broadbent)根据彻里(E.C.Cherry)系列实验,提出了选择注意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他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容量方面是有限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系统是,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信息就被阻隔在外.因此教学信息只有通过信息选择者的选择过滤被才能步入认知领域。元认知实质上是受众对信息的二次建构,是在思维中将接收的信息重新加工和整理,对现存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或更改的过程。选择性感知和学习动机决定教学设计传导的信息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信息的进行加工建构。

一、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动机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程序、环境以及评价等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的?要弄清教学设计意图,首先必须认清教学活动的本真,教学设计,通过教师的设计、制作,并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和形式,传递其主观愿望、意图的一种宣传活动,具有明显的主观目的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方面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怎么学,是一种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事件。

人任何时候都有需求,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心理性的。当需求升华到足够的强度水平时,这种需求就变成了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量。内驱力与诱因密切相关,没有内驱力就不会有学习行为的目标,反之没有行为目标或诱因就不会有相应内驱力。动机是学习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什么样的因素促进使学生学习?包括学生的个性、能力,也包括特定学习任务的特征、情境和教师的推动、诱因等。我们也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具有选择性或指向性,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活动。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不会直接参与认识建构过程,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学习动机是好奇心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教师可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和内容来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用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目标等来提高其内在动机。同时也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习动机外部诱因的策略:清晰地阐述期望获得的结果、明确、及时地反馈;提供奖励等促使外部学习诱因与内部学习动机共同推进学习活动。

二、教学设计与引发注意

随着各种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崛起,各种海量信息层出不穷,每个受众每天都要接收到数以万计的信息,但有多少产生了传播效果呢?甚至进入短时工作记忆层面的信息都屈手可数。伴随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网络教育平台、短视平教学平台、微课教学、社交平台等走进课堂与生活。致教学课堂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唯一途径。教学课堂中教师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降低、学生的对待教学有用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降低。

正如赫伯特.西蒙指出的“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如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活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元认知技能是教学活动中的新视点。学生在面对课堂中大量的信息剌激,有用的、刺激性强的信息会被选择,无用、刺激性弱的会被排除。这就是学生面对教学信息基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注意选择功能的表现,学生对注意的选择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对象的抢眼性等)和人的主观状态(需求、兴趣、情绪、期待和精神状态等)共同制约而发生作用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否基于考虑学生面对教学活动信息选择注意态度,成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成败的基础因素。在具体的设计中要巧妙的使用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策略,如:情节新异、小题大做、感情放大、炮制悬念、欲擒故纵、借势、造势、互动、重点标示、增加材料的情绪、告知重要性、异质性编排等从而引发注意,让信息顺利穿透选择性滤网。

三、教学设计与信息加工

由于教学活动是想将知识、能力、行为储存在受教教育者心智中,以便日后再次提取,是个滞后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还没不得及对刺激物进行解构时,教学引发的注信息正在衰减和被遗忘。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期望和执行控制决定于哪些信息穿透选择滤网进入短时记忆,

而对注意有效的维持和对刺激物的短时记忆的强化,大脑会主动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心理状态为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长时记忆。而一旦对信息进行精加工或双重编码,就会将信息有组织的贮存起来。因此强化对信息记忆是信息加工理论最重要一环。

如何保证学生对教学信息有良好的记忆度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一些记记忆策略。如:巧用谐音、音律、歌谣、顺口溜等产生短、平、快接受、易储存的信息编码。现在比较流行一的些记忆术有位置记法、首字联词法、关键词法、词栓法。对于一些不好利用语言特点的还可以用运用联想、视觉想象、利用背景知识结合情景、语义记忆、程序记忆等记忆策略。

教学中如果过多将冗余信息夹杂其中,也会对学生注意产生干扰、抑制。因此我们要看到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信息传播单一性的优势。由于现代课堂教学中信息容量大、节奏性强,导致记忆效果不好。为了避免产生学生对信息的倒摄抑制应当更充调动学生储存的已有信息进行精细加工(更多的注重知识衔接,减少信息的变异,促进前后信息的积极影响)。另外我们一定要考虑教学中的首因和近因效应及复习。为了抵抗遗忘,最好能做到分散复习和整体复习、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相结合。

以利用对信息贮存,实质是信息编码加工的过程。而对信息编码过程也可看作是信息的精加工过程,只有精加工的信息才容易被自已理解、记忆、再次检索提取。贮存的知识将以背景知识的形式出现在下一轮信息加工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组织、迁移形成新知识和获取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需要最大可能提升信息的刺激程度和刺激细节,满足学动机的需要。(如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关注,激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载体的学习和研究的学习动机。)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加速了学生“学习倦怠”形成,如何突破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壁垒”,激发学生对信息精加工的兴趣、动机,成为我们在对教学策略选择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和研究学生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曲解、选择性记忆、信息精细加工的驱动力和诱因。用UbD作为课程框架逆向进行教学设计,从需要传播的内容入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张文雄.基于消费认知心理的广告创意策略研究.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3】(美)斯莱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7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