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高中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李慧卿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吉林 白城 137200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提出了相关规定,这是一门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活动性质的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设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课程学习与社会环境完美结合,促使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大课堂的特点,包括其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获取体验。本文基于此,从高中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义、理论基础与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思政课程  课程实践活动

一、高中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定义

社会实践活动指带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基础,在特定的场所内,引导学生融入实践过程之中,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学习经验,获得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领悟真实情景,在亲身体验中获得认知,提升能力的一种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情境真实性、内容活动性、学习主动性、社会参与性、素养全面性的特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指在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教学方式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高中阶段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情况,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自身具有的一些特征,运用社会上有利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内容有机融入到社会实际当中,在过程体验中把握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教育,促进人格的发展且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社会化的转变。

二、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即是认知的前提,又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力量。实践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即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这就要我们在遵循“实践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深化并提升对认知的理解。[1]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明确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也为我们将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陶行知实践教育理论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学理论,这一理论为新课改提拱了理论基础。陶行知强调教育教学要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指出教学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注重教学过程。他要求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自己摸索着探究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最终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高中思政课中适当地运用发现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三)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对知识的认知遵循三个过程:第一,对新知识的学习;第二,对旧知识的改造;第三,检查新旧知识的学习。这三个过程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同时进行的。布鲁纳强调,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探寻的过程。他认为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促成其认知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要记住课本知识,或者是教师所讲出来的东西,而是应该学生自己去建构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主动去深入知识,而不是被动地聆听。

三、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中思政课中实施的优化策略

当前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并且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要求,要求将实践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然而,学校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不重视社会实践教育。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实质的误解,以及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之前没有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发挥引导作用等因素。致使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积极的育人作用。基于此,笔者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高中思政课的实施策略。

(一)学校是高中思政社会实践的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否得以成功,学校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当前在新课改提出了实践育人的要求后,一些学校对政策方针把握不准确,对实践教学的态度也是流于表面,并没有用心。在执行实践育人要求上,没有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积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确问题根源,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学校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2]其次,健全保障机制,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在积极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学指导人员,调整教师的职位评定,处理好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相关教师的合理需求,成绩考核等内容。[3]

(二)教师是高中思政社会实践的核心

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社会实践教学,教师是组织学生、领导学生的人,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教师是否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整个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始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出现,目的在于对学生身心加以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新时期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前进与发展。教师的角色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的传授者转变为只给意见、不参与过程的指导者,教学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新课标高要求的提出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教师要做好心理缓冲的准备,积极应对教学变革,不断提高教学素养,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同时,学校也要要在高中思政课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要注重教师能力提升,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场培训,提升教学的整个层次。

(三)学生是高中思政社会实践教学的主体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身心的成长。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的核心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只有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学习。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在实践中的作用,不能握得过紧也不能放的太开。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立足于学生自己实际情况,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或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形式。[6]教师万万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包揽一切,这样就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是在新课标标准要求下,对教学因素的整改,协调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源上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信礼.重读实践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2-65.

[2]曾艳. 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问题研究—以华中师大一附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官强.中学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4(03):38-40+33.

[5][1]朱孔洋.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德育价值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3(14):11-15.

[6]邓海峰,中学生社会实践的中外比较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