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5

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

张梦飞,温小春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是一个双向的辩证交互过程。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包括把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前沿热点和学科状况等。协同途径包括思政课教师自主学习、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加专业工程实训、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学术沙龙、到工厂和企业挂职锻炼等。协同专业对提高思政课亲和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拓展思政课教师的研究空间、夯实“三全育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需要构建教学对象的相对固化、同职称评定挂钩、塑造公平等体制、机制来保障。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专业协同 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学校思政工作不单纯是一条线工作,

理应是激发嵌入型、融入型和渗入型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全力建立思想贯通人才培育机制。”2020年国务院宣布《有关深化新时期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提及,要组建一批政治意识较强、视野广阔、思维新颖与人格正直的思政师资队伍。在这一政策驱动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不能仅在思政专业领域下功夫,还需要思政课老师与专业老师协同推进。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均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行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在思政人才培育过程中持续植入专业化理念,可使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立足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是当前提升思政工作效率的必然选择。而若想有效驱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需要及时创新高校协同育人路径。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促进事物或者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达到协同一致地完成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2]高校思政课协同专业具体协同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施协同?实施有何意义与价值?如何保障实施?乃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基本知识取向

倡导思政课教师实施协同专业,首先要明确协同什么?从什么方面去协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思政课属于文科,而现在中国的高校大半壁江山由理工科,尤其是工科占领,让一个文科教师或学者去协同工科知识貌似天方夜谭。现实中也是由理工科入文科易,由文科入理工科难!如果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要求思政教师全方位遁入全新领域,这显然不切实际。协同实质就是协作趋同,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老师共同来完成教育学生的目的。由于思政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对大学生而言,专业学习还没真正开始,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机会也不多。思政课老师在其间实际上要扮演专业启蒙人的角色,为学生顺利过渡到专业学习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思政课教师能带给学生一些专业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保持对专业的兴趣和动力。因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主要目的是进行专业学习,获取谋生之道,他们非常渴望早日接触到专业知识,这为思政课教师进行协同专业留下了空间和契机。思政课教学处在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思政课老师协同专业能够对学生起到牵引作用,便于学生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专业学习中去。

协同专业并非要求思政课教师系统地去学习专业知识,亦非苛求思政课教师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仅仅要求思政课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背景,能与学生保持基本的对话,引发学生的亲近感,让学生保持对专业的好奇和兴趣。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需要他们熟悉学生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知道某个专业要开设哪些课程,哪些是专业基础课,哪些是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习环节大概是怎么样的?等等。带给学生这些知识,他们才不至于迷茫。思政课教师需要对专业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进行了解和把握,也有必要将这些事件和人物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作为案例来启迪和激励学生。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关注专业领域中的重大或重要新闻,把握专业动态,适时对学生进行宣传和传达,引领学生在没有进入专业学习的状态下积极跟踪专业,保持对专业持续的热情。思政课教师还需要掌握专业领域的一些前沿热点问题或话题,尤其是对一些专业热名词需要有较为清楚的理解。因为学生虽然还没有进入专业学习,但他们会有广泛的阅读面和关注度。学生在没有接触到专业老师教育的前提下,往往寄希望在非专业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一些相对深刻和热门的专业话题来进行切磋和交锋,以保持对专业热爱的韧性。思政课教师还需要掌握专业的学科状况,因为一些学生一进校就树立了报考研究生的理想,他们想知道以后可以往专业的哪些学科方向来发展。他们想知道目前在某个学科领域,哪些学校具备更好的平台和实力,具备更好的师资和育人理念,为日后专业深造有的放矢做好准备。这些实际上是可以通过思政课老师协同专业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课老师的专业协同也显得非常之必要,非常有意义。

以上简单罗列了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基本知识要求,就上述所列的条目看,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要求老师们掌握的东西确实不少,但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多。因为,思政课教师也有自己的专业学科,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的修为已经为他们培育了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协同专业本质上只是变换名词而已,只要重视此项工作,用心去记忆和领会,完全能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达成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启蒙作用。况且,每一个思政课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业余爱好,金融、

IT、机械、建筑、艺术等都可能或可以成为思政课老师拓展业余知识和爱好的选择,在平时会有一些积累,掌握了一些规则和规律,这为他们选择与自己业余爱好相通的专业来进行协同奠定了基础,也能让他们在实施协同专业过程中顺利衔接,甚至事半而功倍。

二、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途径

前文所述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所获取的可能仅仅为一些静态的知识或知识碎片,而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思想,会思考,会盘问,会质疑等等,满足他们的专业渴求尚需要思政课教师从动态的环节下对专业基本知识和流程进行相对系统、全面的把握。为让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做得更为扎实,能名副其实地做好学生专业的启蒙人,下面探讨一下思政课教师展开协同专业的基本途径。

首先,思政课教师需保持自主学习积累专业知识的主体热情。如,每天保持定量的时间来关注专业领域的新闻,积累一些专业领域的大事件;每星期积累几个专业名词;每个月看一本专业的历史故事书;每年回顾和总结一下专业领域的进展等等,通过多接触,多领会,多总结和多回顾,其间专业的道理、历史、过程就会在思政课身上形成流畅的线条,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就会不那么生硬和松散。

其次,思政课教师需要介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去,熟悉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明白课程设置的由来,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过程和逻辑顺承关系,了解实训、实习的目的和作用,掌握毕业设计的目标等等。思政课老师做到了对学生专业成长的全方位了解,便于在课堂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将自己把握的专业知识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前期积累,为他们正式进入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再次,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参加专业的工程实训,用实践来深化对专业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专业概念、事件、名字和理论也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深化,便于思政课老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思政课专任教师可以专业实训为平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结合起来,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3]而且,工程实训过程中也可以提炼很多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团队精神、职业精神等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二者相得益彰。工程实训中还能让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如何运作、如何推动科学发展、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和理念等方面,对推进思政理论本身的认知深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工程实训中,思政课教师还能与专业老师进行密切的接触和配合,增进交流和对话,增加对专业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复次,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来推进对专业前沿的把握。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可分为不同的层级,初级协同只是简单地了解名词、概念、人物、事件等,只能进行传达,不能进行解释,能简单地应付学生对专业的好奇。中级协同能做到将专业事件、人物、名词、概念、原理串起来,但是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给学生专业上的初步引导。高级协同则能对专业原理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能自然地将知识串联起来,并能从中悟出一些道道来。虽然不是非常到位,但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行内人,能对学生专业启蒙达到较好的引导效果。要想达到高级协同,需要思政课教师把握和领会专业学理,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包括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更需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进行思想前沿的领悟和交锋,达成对学理的相对系统的把握。

最后,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去专业领域的工厂、企业挂职锻炼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把握。任何专业都是系统的,而要达到对专业系统的把握,光靠理论知识诚然不够,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浸淫。思政课教师要当好学生专业的启蒙人,获取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知识最效的途径是亲自参加或指导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各环节,亲力亲为地在一线接触专业。目前,行业交互挂职锻炼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或时尚,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这大好的机会,积极申请参加挂职锻炼,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人生阅历,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愿望。通过挂职锻炼,思政课教师可以成为真正的专业行内人,能轻松自然、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能将专业中大量的人、事、原理、规律自然而贴切地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沐浴中促成了政治、道德素养的提升,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意义

目前,高校推进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取向已经形成一股热潮,着力在改变思政课过去将课程教学局限于课堂、宣讲空洞和枯燥的理论、教学满堂灌等低效现象,积极塑造具有强烈亲和力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场景等都向学生生活看齐,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可取之路。笔者认为,学生的专业是其最大的生活实际。思政课推进生活化改革,就是要将课程密切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知事、明理、悟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思政课教师实施协同专业,就是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这个中心,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充实思政课教师生活,拓展思政课教师的思路和视野,打破学校各路人马的协作瓶颈,发挥校园整体合力,促进校园和谐。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意义:

首先,可以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按照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按照学生生活的元素来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推出实践教学环节等。实施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能让教师以“行内人”的身份出现,思政课教师扮演起学生专业启蒙人的重要角色,自然而然地将专业人物、事件、历史故事、专业动态等化作教学素材,让学生感觉非常亲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思政课教师因为协同专业带来素养的变化将极大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下吸引学生的良好基础。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贡献是对学生进行心灵启迪价值引领、精神导航人格提升境界塑造,特殊的教育使命决定着它不能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必须在师生情感的交融中由教师用人格引导来完成。鉴于德育教育是德性精神沟通与引导,外在的浇灌只能治标不治本,内在的心灵沟通方能架起连心桥。学生老师关系亲近才会信任老师,才会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倾诉他们的苦楚、无奈、焦虑等等老师方能洞悉学生的思想状态,诊断出学生的思想症结从而有效进行引导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其次,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提升素养,开阔视野。“契合是知识的最终目的”,知识在广博的求知、体验、思考、反思和批判中成其深,在不断的融合中成其大。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中就包括“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可以极大地提升其知识面,丰富其认知,深化其体验,拓展其视野。而且,专业与专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是系统相联相通的。通过协同专业,思政课教师可以关联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领悟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原理,为系统把握世界、社会、人生提供补益。专业规则和规律、行业精神、科学精神等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丰富资源,成为他们教学中丰富的素材,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辩证统一的大学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可以拓展思政课教师的研究空间。目前交叉科学、横断科学方兴未艾,学科之间拆墙打通已经成为共识。思政课虽然属于文科,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可能更多地是协同理工科知识,但是不能因为文、理、工学科不同而人为地划界而治。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属于思政学科可挖掘的元素,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专业协同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机理等方面拓展出很多新路来。如,某些思政课教师进行冶金专业的协同,可以挖掘冶金精神、冶金文化、冶金历史、冶金理念、冶金生态、冶金人才发展机制等,这些新颖的领域、话题、视角都将为思政课老师的科学研究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成就自己,也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不仅可以催生丰富的理论文化成果,还可以达成实践指导性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最后,有助于夯实“三全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形成“三全育人”机制。“三全育人”的目的是全校教职工形成合力,做到优化组合,保持育人的动态协调推进,不留死角,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长期以来,学校各股力量协而不同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本来是有机统一的动态过程,各环节环环相扣,人为隔断则会相互为羁绊。高校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有效衔接,方能将整个教育过程有效执行下去。实施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就是要打破壁垒,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契合,形成培育人才的强大合力。在协同专业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尊重并虚心向专业课老师求教,专业课老师也可以向思政课教师求助方法论的提升,彼此本身是相互倚重的。而且,教育资源本身就具有多重功能,专业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思政课程中也蕴含着大量方法论的启示,二者的协同让各方老师都能有所裨益,能促进他们之间相互团结,在培育人才过程中达成默契,达成协同育人的目的。

此外,在思政课教师专业协同过程中,还能加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老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于协调学院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校园和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处不展开。

四、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保障

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协调保障方能有效推进。如果缺乏激发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体制、机制,思政课教师就会对协同丧失动力,思政课教师的功能、作用的发挥也会相应萎缩。让思政课教师对协同专业保持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减少协同过程中的压力和阻力,需要高校的人事政策支撑、经费的保障及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对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保障机制:

首先,推行思政课教师教学对象适当固化,即一个或几个思政课教师“承包”某个或某些专业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充分尊重思政课教师个人知识背景、业余爱好、个人意愿等的前提下,由思政课老师协商“承包”相应专业学生的思政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教学部来综合统筹,使得思政课老师与某个或某些专业建立长线联系,发挥长效机制。这样,便于思政课教师有相对专一的对象,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协同专业,同时也充分地尊重了思政课教师个人的爱好和意愿。在目前很多高效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背景下,专业大类招生量普遍较大,可以满足思政课教师年度考核所需要的教学工作量。思政课教师授课对象的固化,可以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同专业的学生、同专业的老师,更加了解专业培养流程,积累更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融会进专业的元素和生活的元素,由此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推行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与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挂钩等制度。实施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需要思政课教师付出较多时间、精力,从公平的原则出发,他们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以保持他们的热情和投入。作为高校的人事部门需要在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效果良好的前提下,建立他们在评职称、评奖、评优上的优先权制度。同时,为提防一些思政课教师抵触和敷衍协同专业,人事部门也要推出如职称评定将协同专业设定为必备条件的规定。对协同专业要实施考核制,对考核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实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延迟或一票否决制。对于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中所付出的劳动按规则给予公平的报酬,实施优绩优酬。对协同专业效果特别明显的思政课教师要适时推选为模范,发挥示范效应。作为学校不仅要打造和推选优质的课程思政,也要推选优质的协同专业的思政课程,大力进行宣传、鼓励和表彰,并资助他们打造成精品课程,申报教学成果奖。学校每年也要设置此类课题和教改项目,助推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走深走实,不断取得发展并走向繁荣。

最后,要推进高校的公平机制建设。较长时期以来,高校思政课被严重边缘化,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得不到专业学院的尊重,这与学校发展的重心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重智育、轻德育在高校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也造成培育的学生人性的缺失和情感、意义的失落,导致了民众对政治的冷淡和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理念下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德育重新扶正,并在全社会掀起重视德育的高潮。尽管如此,高校中还是有一股寒流,专业老师中多多少少有一些人转不过弯来,无法公正、公平地对待思政课教师,而且对思政课教师介入专业过程进行协同专业冷眼相对。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需要高校平衡学科关系,尤其要加重对思政类学科的扶持和尊重,强力改变思政学科被忽视和边缘化的状况。与此同时,高校要在学校中烘托起一种尊重思政、维护思政、协助思政的氛围,号召各专业学院和老师充分尊重和配合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建立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公平机制。另外,高校还可以推进思政课教师联系学院、班级机制、思政课教师人生导师机制,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公平机制建立提供支持。

提高协同专业化涵养,全面增强教师职业化水平是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提高协同专业的师德素养。教师应积极参加专业工程实训,用实践深化对专业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以此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专业的基本素养。教师应在实践中巩固与深化思政专业概念、事件和理论,促使自身专业师德素养全面提升,与学生进行专业交流。教师一方面应“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效率;另一方面思政课专任教师应以专业实训为重要平台,有机衔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并与专业思政教师协同培育人才。”立足于此,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在工程实训过程中提炼工匠、团队、职业等精神元素,提升协同专业的师德素养,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素材。而且,工程实训中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如何运作、如何推动科学发展、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等相关内容,深化思政理论认知,以此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相关师德素养。在工程实训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还能与专业老师进行密切的接触和配合,增进交流和对话,深化对专业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驱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专业师德素养显著提升。其次,提升协同专业的学习素养。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全面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促使协同专业的学习素养显著提高。高校根据专业协同层级,助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把握和领会专业学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包括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更需要进行思想前沿的领悟和交锋,达成对学理的相对系统的把握。最后,提升协同专业的知识素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去专业领域的工厂、企业挂职锻炼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把握。任何专业都是系统的,而要达到对专业系统的把握,光靠理论知识诚然不够,还需要长时间实践和沉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要当好学生专业启蒙人,积极获取系统理论和丰富实践知识,亲自参加或指导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管理,提升自身协同专业素养。目前,行业交互挂职锻炼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或时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这大好机会,积极申请参加挂职锻炼,丰富自己知识面和人生阅历,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愿望。通过挂职锻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可以成为真正专业行内人,能轻松自然、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并将专业中大量人、事、原理、规律自然而贴切地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沐浴中促成政治、学习素养的提升,达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五、结语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视角,当前高校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深度相对不足,亟需融合生态教育教学理论,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在坚持思政教学生态建立原则下,探析既有思政教学问题,实施科学化协同专业机制、营造教师协同专业的良好环境、提升教师协同专业的素养等举措,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

[参考文献]

[1]梅钰博.思政课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2):119-120.

[2]刘宏达,万美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3.

[3]沈洁.思政课专任教师与专业教师利用专业实训协同育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文教资料,2017(21):121-123.

[4]韩喜平,肖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4):131-134.

[5]倪进方,宋瑶.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机械设计,2021,38(05):160.

[6]杨睿.课程思政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协同育人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5):88-91.

第一作者简介:张梦飞,男,汉族(1975.09-),湖南祁东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第二作者:温小春,女,汉族(1993.04-),青海东市人,本科,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