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方法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方法之研究

兰海雁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011

摘要:自从1793年德国启蒙运动领袖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个概念后,美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辛亥革命后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就曾从“教育救国”的宗旨出发,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时至今日,美育思想已植根于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以美育人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来塑造新时代青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因此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存在不少学生对文学艺术欣赏品位不高、不愿欣赏、不会欣赏的问题,本文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为学生提供美的信息、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阐释了探索加强审美教育的实践方法,明确指出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教师要努力运用美的法则在生动形象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及创造力。

关键词:加强;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方法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审美教育即通常所称的美育。王国维先生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者也。”美可育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尽管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往往只有在美术课或艺术课教学时才会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到“美学”这一核心范畴领域。一些学生对文学艺术欣赏品位不高,不愿欣赏,不会欣赏,这是当前教育界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以美育人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来塑造新时代青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因此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方法是把美带进校园、课堂,引领学生社会实践,以感染为手段,以校园文化建设的自然美、内蕴美、以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内在美、以所教授的优秀文艺作品中的内涵美、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实践。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美的内涵

美育是进行理想教育的最好形式。人的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想象创造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表现形式,在理论上是概念,在道德上是信仰、观念,在政治上是方案、计划、纲领,在艺术上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从教育角度看,一种理想,总是通过政治的、道德的、理论的、艺术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灌输给人们。比较起来,理想教育最普遍有效的方法是艺术的审美教育[1]

现今一些学校比较注重“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正汇聚成文明的浩荡春风。校园内,一草一木,花红柳绿,自然环境营造出生态校园,飘溢着文明馨香;一墙一室,焕发出文明光彩。教学楼连廊有伟人立志故事,楼层有文明礼仪标语,文化艺术展板、图书园地。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高雅的文化艺术、健康的文体活动、线下和线上读书活动、征文竞赛、演讲比赛、丰富的社会实践、热忱的志愿者服务……处处彰显出美育的特点和内涵。校园网、宣传栏、公众号、融媒体,不断激扬青春风采,弘扬文明之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校园文化建设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传播文明正能量的小使者。

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仪表美语言美,以美育人

人的美高于一切。审美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活动,它能够以特有的方式冲破一切心灵,引人走向广阔的天地。审美中的教化是通过标举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格调等来引导人的审美文化行为,进而达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老师是审美教育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以美育人者,必须以美育己。新时代的老师,应知识广博,气质高雅,穿着得体,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微笑着走进课堂,学生亦能感受到老师的仪表美和内在美,能更专注于听讲。老师的授课语言既要音韵和谐,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抑扬顿挫,又要幽默诙谐,引人入胜。即使是对学生的批评,语言也应是极富有魅力的,像春风雨露,循循善诱,例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教育,给学生一种自然的启迪以及美的陶冶,进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学生在欣赏美中,引起审美喜悦,提升精神境界,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就会热爱老师所教授的课程,热爱知识,激发起学习的潜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老师重视自己的仪表美,把美的气质、微笑、昂扬的精神面貌、服饰、言行举止等带进课堂,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和范例,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提供美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

研究发现,鉴赏美的能力与后天的学习呈正相关。只有人个体的审美体验

频繁发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才会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应常把美的信息带进课堂,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促进文明的进步。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美的文学作品

美育事关文化传承。王国维先生云:“文学、美术是最高尚的嗜好。”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审美的素材,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美的宝库。唐诗宋词的各种意象和不同意境及思想情感、高超奇丽的想象,曹雪芹笔下富丽堂皇精巧别致的大观园和精美的服饰,朱自清笔下素淡朦胧的荷塘,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色,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淳朴的风情美和美好的人性美,孙犁笔下清新美丽的白洋淀风景,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材选文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大量优美文学作品的渴求,需要教师把教材之外的美的文学作品带进课堂,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阅读或背诵佳作,有的可文配乐,或是诗配画,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的范读可谓是不可缺少,好的范读能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能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学生的审美情感逐渐被激发、点燃,所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形象会浮现在脑海里,驻足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校园里、教学楼、宿舍内常常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日积月累,在这种浓郁的美的氛围中,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阅读优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与教材之间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就是要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感应产生审美体验。教师就是要促使两者发生这样的交互反应。如果审美主体没感受到客体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思想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那再美的对象也不能存储在头脑中。所以教师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博览群书,把优美的文学作品带进课堂,通过引导、点拨、启发、讲解,把学生的审美情感点燃。

2.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欣赏品位

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应着重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主要方式是艺术欣赏。博物馆、展览馆,都是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的资源载体。各种各样的建筑、书店、图书馆、书市、图书博览会,还有音乐厅、电影院、剧院,都是可供学生浏览观赏的殿堂。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老师应学些美学理论,接触艺术创作,学会欣赏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服饰等艺术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扩展视野。同时,应经常阅读各种文学艺术评论的期刊,并且试炼写作文学艺术评论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把美的信息带进课堂。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接受各种形式的美的陶冶,提高审美能力,提高欣赏品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让老师和学生都成为阳春白雪的知音、丝竹管弦的朋友。

四、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中除了要沿用传统优良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积极吸纳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学生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才能真正接受和理解知识,才能实现从“乐学”到“善学”的飞跃。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探讨的方式,用互助互学的方式学习;或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和解说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或者把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生自己查资料,自主学习;或是借助于视频音频等信息技术进行慕课教学,学生用网络学习。这样课堂气氛必将是活跃的、和谐的,和谐便产生美。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最大化的和谐。在和谐的氛围中,在共同的学习中,师生一起接受审美教育,得到美的熏陶,不断提高欣赏品位和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使审美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2]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应包括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美育是培养人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审美情趣,发现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规模的巨大的工程学,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义的人道主义内蕴。

美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世界,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以美育人,向美而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接受审美教育,只有把美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深入社会实践,才能为我们的民族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具有高雅气质和审美境界,能够创造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齐一,马齐.美学专题选讲汇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