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浅谈小班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

李翠红

李翠红(临夏市实验幼儿园甘肃临夏731100)

摘要:幼儿在3岁前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在此期间,由于受家庭、社会及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出现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霸道、攻击行为、撒谎、胆怯、任性等。这些小班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对幼儿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能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不良行为改变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10-154-01

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完全,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若不及时给以纠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与同伴的相处,而且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教师要正确面对这个问题。要清楚幼儿年龄小,辨别能力差,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在成长中难免会出现某些品德不良习惯。作为教师要正视,要心中有数,不必看得过分严重,更不该在幼儿面前指责。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帮幼儿矫正。因为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只要教师耐心教育,方法恰当,就会取得良好成效。最后,教师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

下面就小班幼儿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浅谈小班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

一、通过游戏改变不良行为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也是好游戏、喜欢游戏的年龄。而游戏中鲜艳的色彩氛围、形象逼真的玩具无时无刻不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小龄的幼儿更是爱不释手。小班幼儿来自于不同家庭的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就是小霸王,一切他们说了算。所以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我认为通过游戏中来改善小班幼儿不良行为,是既有趣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可以让孩子间进行协调,继续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使其在游戏中有更多的经验,小班的孩子对成人的语言不太能听得懂,更需要情景来帮助,它更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例如:当发现幼儿有乱扔纸屑的坏习惯时,利用风趣幽默的比喻,“我是小小吸尘器”,让孩子快速、直观的理解这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便是提醒幼儿改正坏习惯的好方法。游戏中改变小班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是一件终身受益的教育,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利用活动区活动改变幼儿不良行为

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还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正常活动,是新入园的最大特点。因此在生活区操作活动如系扣子、编辫子等手工活动中,督促幼儿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同时注意在区角活动中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使他们在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创造中,不断地证实自己,增强自信心。平时利用一切机会针对幼儿表现的不良行为,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区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的、非常自信的。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也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获得自信。

三、利用友爱教育改变幼儿侵犯行为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小朋友哄抢玩具,推挤别人,甚至故意抓伤小伙伴。如:区域活动时,小宝为了不让小朋友乱扔玩具,将小朋友的胳膊抓伤;建构游戏时,两个小朋友为了几个积木打架,其实框子里的积木还有很多等等。面对幼儿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某些教师经常采取惩罚和批评的方式。惩罚和批评虽然能暂时制止幼儿的攻击行为,但是强迫幼儿简单地说“对不起”,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们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致使孩子们尝不到被拒绝、被阻止的滋味,这样的一群孩子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时就会产生不适应。当自己不顺心时,某些幼儿会采用攻击性行为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幼儿中间普遍存在,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刚进入小班的幼儿由于分离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在情绪上表现的比较不稳定,出现了很多具有攻击性的行为。虽然有时候某些幼儿会因为不小心或同伴间较粗暴的游戏而伤害同伴,但更多时候他们表现出毫无理由或出其不意地对同伴甚至老师做出打骂行为。由于小班的幼儿道德品质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但只要及时正面强化友爱教育,及时制止幼儿的这种无意性攻击,侵犯行为是不难矫正的。要使有此行为的幼儿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幼儿骂了人,要及时批评指正,不能让他有进一步的行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幼儿对老师、同伴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爱心。避免幼儿有模仿侵犯行为的范例。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不打幼儿或吓唬幼儿,同时教师要教育幼儿认识到打人、骂人是错误的,并要求幼儿犯错误后自己去道歉。

四、通过正面教育改变幼儿的撒谎行为

在教学中我时常听某幼儿说:"妈妈,今天我没有吃饭。"老师,我昨天去乡里了"(昨天在幼儿园)……这些都是小班幼儿的"无意说谎"现象。前者说谎的原因是幻想与现实混淆,这是由于小班幼儿自我中心化思维的影响,不自觉的把自己想象或幻想的事情同现实生活混淆,以想象代替了现实。后者说谎的原因是幼儿认知不足,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并不十分清楚时间,于是就把不请吃自己昨天究竟在哪。教师应该知道,以上说谎是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幼儿的说谎纯粹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行为,与幼儿的品德没有关系。我们要认真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根据幼儿说谎性质不同,"因材施教"。采用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不宜批评、惩罚。

有的幼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要衣服领子、挤眼睛、咬手指等。作为教师要注意对待这种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幼儿进行有的放失的教育。我们知道不良习惯一旦形成不可能立即纠正,因此教师要注意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不要总用语言去提示使其纠正,因为小班幼儿正处于无意性活动时期,老师不停的说反而会对幼儿的不良习惯有语言强化作用,所以我们宜采用分散幼儿注意力的方法:如当幼儿咬衣服领角的时候,尽量和他说话,使他自动放弃这种动作;或者一边对幼儿说话以便用手把咬着的衣领拨开;尽量让幼儿的手指多做一些动作等。同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让他们有事可做。

帮助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庭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要为幼儿做表率,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等。只有家园携手,相互配合,统一要求,才能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养成。也就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月梅;沈琴芳;陈宪幼儿学习效果的评析2007(03)

2、高晓妹幼儿园语言教学模式研究2004

3、宋艳红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的有效对策[期刊论文]-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