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刘义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我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刘义国

刘义国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261300

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特别是新教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境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在教室布置了一些钟表的情境,让每个孩子观察教室的各种摆设,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之后,教者让学生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了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在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在讲“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我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学生在以前学习“一位数乘法”这一课时,已经明白了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算理。针对这一情况,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再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也正是体现了这了点。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有条理的规划。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