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理论分析表明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生死的智慧,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因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但此假设并未得到来自实证研究方面的任何证据的支持.本文通过三个实证研究对此结果进行了考察.研究一发现道家人格多个维度与死亡焦虑多个维度显著相关.研究二不但复现了上述结果,还发现:与启动死亡焦虑条件相比,在未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间相关系数显著的个数更多,绝对值更大.研究三发现:词汇性质与启动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与儒家词汇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汇.结果表明:道家人格具有对抗死亡焦虑的作用,但在应对特质与状态性质的死亡焦虑中,道家人格表现出了独特的时间特异性.

  • 标签: 道家 道家人格 死亡焦虑
  • 简介: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 标签: 道家 道教 审美时空
  • 简介:在章太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其于1910年发表的《齐物论释》和《国故论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故论衡》之《原道》篇更是对道家思想之整体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在《原道》篇中,章太炎肯定了道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阐发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传承性特点,明晰了道家和墨家观点的差距,明确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原道》 章太炎 道家思想
  • 简介:曾国藩诗歌多为早年作品,其中的道家人生观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推崇豁达恬淡的人生态度;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钟情山水自然的人生归宿。而前者正是后三者产生的根源,据此可以重新认识道家思想对这位理学名臣的深刻影响。

  • 标签: 道家人生观 曾国藩 诗歌
  • 简介:瓷器发展到宋代已臻完美,它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宋人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制器尚象”说,

  • 标签: 宋代 道家思想 精神世界 《通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05
  • 简介:    2、董仲舒对道家宇宙法则的推衍    董仲舒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五行之义》曰,《汉书·五行志上》记董仲舒曰

  • 标签: 儒学理论 框架道家 理论框架
  • 简介:和谐是道家法律思想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无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老庄思想中,减少干预、减轻剥削、法律宽和、司法公正及顺应自然等均表达了“无为”的含义,也都体现了某种和谐精神。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均强调只有法治才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基本途径。他们对法治作用的重视,特别是他们强调实施法治要求君主与各级官员必须带头守法、秉公执法、信赏必罚、司法严明、谨守公平原则,并要求严格治吏、循名责实,把官员守法与社会和谐密切结合,对我们通过法治手段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参考价值。道家、法家与儒家一样,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均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只是他们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而设计的途径有所不同。

  • 标签: 和谐社会 法律思想 道家 法家 儒家
  • 简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非常强调语言的局限性.老庄的言行貌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正确认识道家语言观,是研究道家学说和道教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 标签: 老庄 道家学说 圣人 道教文化 探微 言行
  • 简介:“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精髓,其“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行不言之教”的教育原则、“率性而行”的教育方法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有着较强的启发意义.

  • 标签: 道家 道法自然 教育思想 创业教育
  • 简介:王齐翰是五代南唐著名画家,《勘书图》又名《挑耳图》是研究他绘画艺术的唯一可靠资料,图中描绘的是一幅贵族文人悠闲自得的日常生活人物画,人物动态极其生动自然,神情放松而闲情雅致,充分体现出道家随心所欲、悠闲轻松的乐观主义思想。

  • 标签: 勘书图 闲情逸致 道家思想
  • 简介:内功与外功相对,是以侧重于协调和增强人体精气神为目的的各种运动方式的总称;外功则是侧重锻炼人体肌肉、力量和速度为目的的运动方式的总称。内功又分动功和静功。动功,传统上包括导引、按,是行气、意念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它以有明显的肢体运动为特征。大致可分为仿生动功(以模仿动物形象、动作为表征)和生理动功两大类。

  • 标签: 内功 生效 道家 运动方式 肢体运动 动物形象
  • 简介: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 标签: 道家思想 陶渊明 美学思想 影响
  • 简介:本文对长篇历史小说《道家演义》的思想艺术特色作了分析,认为小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艺术上颇见功力,但也存在某些不足.

  • 标签: 道家 精魂 丹血 仙问
  • 简介:由香港演艺协会与香港道家武术气功学会策划主办的武当道家武术气功汇演,于2014年9月19日——20日在香港新光戏院大剧场连续上演三场,场场观众爆满,精彩绝伦的武当功夫引人人胜,令香港观众大饱眼福,过足了眼瘾。来自武林胜地湖北武当山的武当精英们,为香港观众演绎了古老神秘的武当太极拳、拂尘、八卦游龙刀、武当剑、武当玄功、二指禅、云房太极、铁砂掌和气功等多项绝技,令现场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武当功夫的博大与精妙。

  • 标签: 武术气功 武当山 香港 道家 武当太极拳 现场观众
  • 简介:休斯早期诗歌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强烈关注。动物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代表,休斯通过大量动物描写,展示了自然的巨大生机与能量。这些表现自然的诗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与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本位、人文思想十分贴近。本文从“直觉”与“物自性”两方面探寻诗集《雨中鹰》(1957)、《牧神》(1960)中的道家思想踪迹,揭示出休斯早期诗歌创作中流露出的道家观物及感物方式。

  • 标签: 泰德·休斯 早期诗歌 道家思想 直觉 物自性
  • 简介:老予和庄予是道家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与孔子处在同一时代,而年岁比孔子稍长。孔子还曾向老子问过礼。庄子大致和孟子同时,是老子阴柔哲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强调道的自然、自由本性。如果说老子强调“法自然”,从事物运动规律上来立论;那么庄子的重点在事物的本性上,他强调任自然。

  • 标签: 法自然 思维方法 道家 自由本性 代表人物 先秦时期
  • 简介:【摘要】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极为丰富,其内容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可以分为三重理论境界:第一重理论境界是:从身出发,身国同治;第二重理论境界是:从心出发,以心印心;第三重理论境界是:从道出发,顺任自然。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从本质来说,都属于道治。但这三者层层深入,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思想系统。仔细分析和阐释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先秦道家 治国思想 理论境界
  • 简介:【摘要】中国文化内蕴的创造力,为中国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劲驱动。道家思想文化对工艺美术的深层影响,可从创作主体形成层面加以探析。工艺美术创作主体的自我建构,亦可充分发挥道家思想文化资源,从自然、自由、自我等维度着手,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新崛起、新超越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道家思想 创作主体 自然 自由 自我
  • 简介:摘要:自道家学派形成以来,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影响深远,有关“道”的哲学思想和思辨也深刻融入古代文人的人生观和文学审美思想当中。

  • 标签: 道家思想 古代文人 人生观 文学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