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垂体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监护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收治的58例蝶垂体瘤切除患者为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护理;选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58例患者为路径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护理。比较2组术后监护期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路径组入住监护室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t=8.185,P〈0.01;t=9.054,P〈0.01;t=16.856,P〈0.01;χ^2=4.971,P〈0.05;χ^2=7.017,P〈0.01);患者对监护室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6.202,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垂体瘤术后监护期中的合理应用,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医患双方的沟通障碍,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垂体肿瘤 垂体切除术 手术后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于垂体切除手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进行经垂体瘤切除手术的64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对其进行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参数。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对垂体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护理上有显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经鼻蝶入路垂体切除手术 临床效果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方法选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5例垂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观察组行经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激素水平及其视觉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损值为(3.18±0.87)dB,低于对照组的(6.87±1.35)dB,P<0.05。观察组模式标准差为(2.54±0.59)dB,低于对照组的(4.70±0.52)dB,P<0.05。观察组视野指数为(94.45±7.92)%,高于对照组的(82.36±7.7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2/50)低于对照组(25.71%,9/35),χ2=8.616,P<0.05。结论与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相比,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具有更好的疗效,可降低术中出血量,恢复激素水平,改善视觉功能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垂体瘤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 显微镜 视觉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化舒适护理在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临床效果。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收集入院就诊实施垂体瘤切除术患者56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利用硬币抛投法,正面设置为观察组,反面设置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2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规范化舒适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规范化舒适护理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侧裂与颞叶皮层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外侧裂治疗方式,对照组采取颞叶皮层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24小时血肿清除与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侧裂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组织,提升患者的恢复效果,提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 标签: 外侧裂入路 颞叶皮层入路 基底节区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腓骨和后外侧治疗旋后外旋转Ⅲ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50例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和对比,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腓骨组和后外侧组,各25例。比较他们的具体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手术指标并没有差异性,后外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与腓骨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后外侧治疗骨折愈合时间都比较短,踝与后足功能恢复也比较好。

  • 标签: 经腓骨入路 后外侧入路 治疗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股内侧肌下与髌骨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临床疗效。方法  以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股内侧肌下)与对照组(髌骨内侧),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骨内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股内侧肌下与髌骨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临床疗效。方法  以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股内侧肌下)与对照组(髌骨内侧),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骨内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肾上盏行PCNL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一组为肾上盏行PCNL组(治疗组),一组为肾中下盏径路行PCNL组(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首次成功率、残余结石例数和手术时间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25%和37.5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上盏行PCNL可提高患者首次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经肾上盏入路 PCNL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中的优点和应用要点。方法采用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28例,并进行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病变全切23例,近全切除3例,因肿瘤与脑干粘连紧密大部分切除2例。所有患者未出现瘫痪、后组颅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小脑性缄默征等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小脑延髓裂微创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

  • 标签: 第四脑室肿瘤 微创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中,28例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缺血 桡动脉
  • 简介:目的:总结探讨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指征。方法:对87例手术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20例全部切除、67例次全切除病例中,3例死亡,8例术后复发。结论:对于大型垂休腺瘤应采用手术治疗,其切除率高,效果可靠,同对要求在术后接受常规放射治疗。

  • 标签: 治疗 垂体腺瘤 手术径路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鞍结节脑膜瘤(TSMs)通常采用和内镜下。手术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选择哪一种方式除需根据肿瘤本身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术者对于手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本文针对TSMs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总结分析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以期掌握的精髓,对手术的选择起到有益的帮助。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手术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点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常规翼,切除颅咽管瘤。结果本组手术中肿瘤全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均每6个月进行随访,影像学提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准确全面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积极的术后治疗是提高颅咽管瘤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手术 翼点入路 术后并发症 治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瘘口前会阴治疗先天性无肛并前庭瘘的手术方式和效果。方法设计瘘口前会阴手术径路,对36例先天性无肛并前庭瘘的患儿均采用该行直肠肛门成形术,对手术后效果及排便功能进行分析。结果36例未出现感染、大便失禁以及直肠回缩和脱垂,2例肛门狭窄扩肛后缓解。18例随访超过3岁患儿中,15例排便功能临床评分均为优,3例为良。结论该手术方式对会阴体的创伤较小,术中显露好,能够恢复肌肉和直肠肛门的正常解剖关系,术后可获得较满意的排便功能。

  • 标签: 肛门直肠畸形 前庭瘘 前会阴入路 经瘘口 直肠肛门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下乳腺良性肿瘤的切除方法。方法通过本组62例患者采取经腋下,通过皮下隧道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结果腋下术后美容效果理想。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患者的肿瘤大小、术前GH水平、术中GH的动态变化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7例垂体GH腺瘤,18例术前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均采用蝶窦手术,19例术中检测GH水平,21例术后1个月行OGTT试验。结果术后随访期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的30例,随访期内GH〈2.0ng/ml的有29例,总的缓解率61.7%,其中微腺瘤77.7%、大腺瘤的缓解率是51.7%。结论垂体GH腺瘤患者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OGTT抑制试验有助于早期诊断;手术是治疗首选,术中GH的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判断手术效果,若能及时快速测定GH,将有助于提高缓解率。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垂体瘤 经鼻蝶入路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临床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前组患者给予颈椎旁肌间隙治疗;后组患者均给予后正中治疗。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等均显著更少,腰背痛VAS评分更优,各指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Cobb角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显著少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相应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旁肌间隙治疗后,可以避免传统后正中治疗存在的椎旁肌剥离伤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腰背痛感。

  • 标签: 经椎旁肌间隙 胸腰椎骨折 腰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Barton骨折病人,掌侧型25例,背侧型9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其中5例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1例骨质疏松患者因术后未早期锻炼出现腕关节僵硬,效果差,其余33例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5周;无伤口感染、腕关节僵硬、血管神经压迫、急性骨营养不良、内固定失效及其他并发症;掌倾角、尺偏角、腕掌关节半脱位均获明显改善。按Deoliveiva评分标准,优2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2﹪。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手术创伤小,符合解剖学特点,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Barton骨折 内固定 掌侧入路 锁定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