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骨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骨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比较

王开见,杨高

苍溪县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  6284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骨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临床疗效。方法  以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对照组(经髌骨内侧入路),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入路方式行TKA治疗的效果均较好,但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的创伤轻,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经股内侧肌下入路;髌骨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关节炎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群退行性关节病变。年龄增加、肥胖、过度劳损等均可诱发该病,关节僵硬、疼痛为骨关节炎的主要表现[1]。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通过假体替代严重受损的膝关节。TKA可快速消除患者的疼痛,纠正畸形,然而其治疗效果受到入路方式、术后康复训练等的影响。TKA的常用入路有经骨内侧肌下入路及经内侧髌旁入路。传统入路为经内侧髌骨旁,可为手术提供较好的视野,然而该种手术方式易破坏髌骨周围血运及髌骨的稳定性,引起髌骨关节并发症的发生[2]。因此需探寻新的入路方式。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对伸膝装置无明显干扰,并且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本文将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骨内侧入路TKA用于骨关节炎患者,对比两者疗效。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8.2-2022.2收治的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1)骨关节炎终末期;(2)首次接受TKA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感染者;(2)凝血功能障碍;(3)外翻膝关节。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57~84(65.61±3.65)岁,男性25例,女性21例。对照组年龄52~75(66.58±3.72)岁,男性23例,女性22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经内侧髌旁入路型全系关节置换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全满后从髌前正中入路,在髌骨上方至胫骨结节内侧间切开3~4 cm切口,切开髌内侧支持带、关节囊及肌腱,并切开骨膜,沿骨膜锐性分离内侧关节囊。外翻髌骨,屈膝充分显露关节腔,松解内侧软组织,安装胫骨髓外定位器,进而在胫骨近端安装胫骨截骨器后倾截骨3~5°,在胫骨平台截骨板。在股骨踝间窝后交叉韧带止点前0.5-10mm处防止股骨髓内杆。外翻角5~7°,安放股骨远端截骨器,在股骨远端实施股骨两个斜面及前后踝截骨、及髁间截骨。在胫骨平台建立合适的假体隧道,在胫骨侧安放衬垫与假体。确认髌骨轨迹无异常后,关闭切口,止血。

观察组:经股内侧肌入路,仰卧位,椎管内麻醉,膝前正中切口,髌骨上极至膝关节线下2 cm,切开深筋膜,分离并向内侧牵开皮下组织充分显露股内侧肌,从外侧牵开,充分暴露髌上囊后切开,暴露关节腔,进行TKA。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利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分值越低,疼痛减轻。利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分值越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高,而切口长度、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1 两组手术指标水平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d)

术后VAS评分(分)

观察组

45

100.31±10.26

15.39±1.05

1.58±0.95

2.64±0.81

对照组

45

72.61±9.80

21.04±1.26

5.19±1.02

3.26±0.90

t

-

13.097

23.108

17.374

3.435

P

-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不同时间HSS评分

术后3个月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未见差异(P>0.05)。

2 两组不同时间HSS评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1年

观察组

45

50.03±5.33

78.91±3.78

82.39±5.71

对照组

45

49.97±5.44

72.36±3.34

80.71±5.21

t

-

0.052

8.711

1.458

P

-

0.958

<0.001

0.148

讨  论

关节僵硬、疼痛等为骨关节炎主要表现,TKA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术式,可彻底清除病变关节面并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

[3]。然而手术效果与手术入路方式关系密切,经内侧髌旁入路为常用方式,可较清晰的显露视野,但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因此需寻找新的入路方式。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为新型入路方式,可保证伸肌结构的完整,减少术中出血,并且不需翻转髌骨,避免对髌韧带止点撕裂的风险[4]。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利于患者早期下床。股内侧肌下入路可避免对股四头肌肌腱及肌肉的损伤,较好的依附在髌骨边缘,维持患者髌骨周围软组织的平衡,维持髌骨稳定,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本文中观察组手术用时较长,切口长度及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年两组未见差异,提示经股内侧入路手术的创伤较轻,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两种手术入路行TKA治疗的效果均较好,但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的创伤轻,术后恢复快。

参考文献

[1]黄威, 马锐祥, 张林林,等.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对比[J]. 实用医学杂志, 2019, 35(16):2551-2554.

[2]彭立军.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 20(8):25-26,51.

[3]丁大志, 程振, 张培培. 股内侧肌下入路及内侧髌骨旁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比较[J]. 交通医学, 2019, 33(6):596-598.

[4]王德志, 张永涛, 刘金钊. 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影响的比较[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4(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