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慈善活动本质上讲是一种善的修为,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性善论"。"不忍人之心"是其性善理论的出发点,并认为也是人们发出行善举动的心理根由。本文试从孟子的人性论中富含的良知良能、义利价值观、仁政学说挖掘宝贵的早期慈善思想,从而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勃兴提供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 标签: 性善 义利观 民本 仁政 慈善
  • 简介:孟子的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的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的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的转变.仁、义到仁义的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的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的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的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的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的领域即属于人性的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的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中不得志时的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大纲》首次呈现了清代《孟子》学文献资料的全貌,对《孟子》学、四书学史均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大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宏观研究上贯彻科学归纳法,得出一系列科学结论,并首倡简单性原则和反孤证原则以处理微观争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大纲》区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考察《孟子》学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不将眼光局限于学术大家,又注意学者的学术主张和实践的一致与否,从而在写作范式上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大纲》对清代《孟子》学核心话题的效度进行科学论定,尤其是对戴震、焦循等在理、道、性、良知等概念上反宋儒的训诂工作加以考量,平议清人诠释技术和方法的效度和历史地位,探讨了朱熹《四书集注》仍然占据清代孟学研究主导地位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清代 学术史 《孟子》学 科学归纳法 写作范式
  • 简介: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深入探讨了人性论题,积极倡导性善说,并不是纯粹的思辨考证,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孟子的性善思想中,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此为其面向社会的维度;有对杨、墨之异端思想和其它人性论观点的激烈批判,此为其面向思想的维度;同时也有援引经典的方法论,此为其面向传统和经典的维度。总之,孟子的性善论不应仅作抽象的理解,也当历史地具体地解读。

  • 标签: 孟子 人性 性善论
  • 简介:<正>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思想家。其一生哲学思想有一个从唯心主义理木论到唯物主义气本论、由信奉程朱理学到激烈的批判程朱理学的转变与发展过程。而作为这一转变的标志是:《孟子私淑录》与《绪言》二书的问世。故弄清二书孰先孰后,对于我们把握戴震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太极图 孟子 戴震哲学 中华书局 绪言 程朱理学
  • 简介:谈到比喻,人们往往首推亚圣孟子。的确,一部《孟子》中,大量的比喻令人叹为观止。汉代的孟子研究家赵岐便说过“孟子长于譬喻”。据李炳英先生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着一百五十九种譬喻。”

  • 标签: 《孟子》 文化价值 比喻 人心 譬喻 赵岐
  • 简介:孟子认为,统一的人性根源干人心,人心之善性是人性的内在特质。但人心之善性只是一种“善端”,当受到强势的耳目之欲和外在环境的抑制时,人极易“放其良心”而弃善为恶,“放心”是人们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礼法规范以教化人,使人自觉寻求其“放心”、存养其“良心”,不断强化人心之善性,抑制人欲之扩张,提升自身人格境界,从而弃恶为善。

  • 标签: 孟子 性善 放心 犯罪 礼法
  • 简介: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结合当前大学德育的现实,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孟子 大学生 道德修养 启示
  • 简介: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以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基本内涵的民生主张。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心得出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结论:为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政治措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否则就是离

  • 标签: 孟子 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 简介:战国中期的孟子,在长期战乱、民生痛苦、社会发展趋向天下统一的客观形势下,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政治上主张民责君轻、保民养民、重民意得民心,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和正经界,教育上主张明人伦申孝悌等内容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孟子 民本 和谐社会 价值
  • 简介:以崇讷经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从占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思

  • 标签: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仁且智
  • 简介:《老子》一书中,老子总结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他提出“无为”,并提出了具有规律性意义的“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则涉及到了人的心态问题和如何保持人心理平衡而不为外物所动的问题。在老子的文章中,多处用“赤子”作比喻,希望人有“赤子之心”,无欲无求、无害人之心、天真质朴而自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提到了“四心”说,他在老子“赤心”说的基础之上,

  • 标签: 孟子思想 四心 道法自然 羞恶之心 心态问题 无欲无求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现代道德教育深厚的伦理文化资源。其思想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启示我们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突出主体性,凸显重要性,强化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等,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 标签: 传统文化 孟子 道德教育 借鉴价值
  • 简介: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对战国时期的孟子学说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从人性和如何修炼人性两个方面论述两人学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阐明阳明学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明代 儒学 王阳明 孟子学说 发展 现代意义
  • 简介:虞舜是孟子非常推崇的一位上古圣王。孟子将虞舜塑造为一位躬行孝道的"百世之师"。《孟子》中的虞舜行孝的故事根源于《尚书》的《尧典》、《舜典》等篇章,但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文献,而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文学演绎。在虞舜形象文学化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主张,并成功地塑造出舜和其弟象这两位经典的正反面角色。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孟子借用历史经典事件和人物作为原型,使得故事内涵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并且在其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孟子 虞舜行孝 故事生成 文化内蕴
  • 简介:孟子》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在先秦文献中是很突出的,本文将其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并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了几点认识。

  • 标签: 《孟子》 句尾语气词 连用
  • 简介:作为儒家经典的《孟子》,在辽、金二朝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辽代并无孟学著述的著录信息,但从营州人马保忠进谏辽帝,称扬“孔孟圣贤之教”的表述可以推断,《孟子》在辽代有所传播,并且认定“孔孟”乃属一体之学。至于金代,由于汉化程度更高,《孟子》也在国子监、国语译经、科举考试等领域得到更广范围的流传,孟学著述亦更丰富;无论是金朝科考的科目规定,还是王若虚等人的著作,都体现出北方学术传统对南方朱子理学反动的特色。《孟子》在辽、金的传播,对于二朝教化的广施和器度的涵养,对于推进二朝儒学化的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孟子》 辽代 金代 四书学 经学
  • 简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这段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激励人们在逆境之中挣扎求索,自强不息。一般理解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全章中心论点,围绕这一中心,

  • 标签: 《孟子》 误解 自强不息 中心论点 挣扎
  • 简介: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里,也应有一千个孔子。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 标签: 孩子 孟子 墨子 哈姆雷特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