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6 个结果
  • 简介:孟子的问题在于,他只是如此主张,但如何操作却不置一词。后世中国思想中的某种只高扬宏大价值而忽视技术层面的制度建设的特色,跟先秦儒家的这种内在缺陷应该说是密切相关的。

  • 标签: 孟子 困境 君权 制度建设 技术层面 中国思想
  • 简介:孟子的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他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的评价性概念,如“仁”、“人”、“君子”和“不仁”、“非人”(“禽兽”)、“小人”等,实质上是针对道德主体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美德规范(人性的应然之规定)。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行为规范并非源自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或理性的认知,而是源自人类天生的情感,因此,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不是灌输关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的经验知识或理性知识,而是“反求诸己”,培养和发展道德主体内心原本就有的“四端”之情,只要保有它们并加以体验扩充,就能“知性”、“知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的根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 标签: 孟子 道德情感主义 美德伦理学 “四端”
  • 简介: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说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 标签: 孟子 推恩 血缘情感
  • 简介:对话体在文学作品中早已存在。在诸子时代,《孟子》的对话体就很有特色。它是在继承《论语》语录体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有别于《论语》中师生坐而论道的融洽场面,也有别于其他诸子仅仅把谈话作为作品的附属和陪衬。《孟子》把谈话论辩作为一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对话体与西方柏拉图的对话集在论辩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 标签: 《孟子》 《论语》 对话体 柏拉图
  • 简介:摘要:春秋时期,为改良当时盛行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论”,其积极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其同样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批判的接受这一古代经典,并作出新的诠释,使其在现代亦能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关键词:以意逆志孟子文学批评著名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针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孟子指出要全面确切的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与之相承的,孟子还在《孟子·万章章句下》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理论,即要求读诗人必须深入的了解诗人生平事迹等情况。春秋时期,“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风气正盛,孟子要求改变这种不良现状,提出救弊措施,无疑是有明显积极意义的。然而我们发现“以意逆志”亦存在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后世文学价值的阐释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在这里试作简要分析。想分析“以意逆志”存在的不足,首先要知道其含义,而对于“以意逆志”中“意”字的解释却存在着很多争议。后汉赵岐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即认为“意”指读诗人之意,“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诗人以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去探求诗人之志。南宋朱熹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他于《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是以后世学者大多赞同这种观点。直到清代才出现了不同声音,吴淇在《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中提出:“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吴淇认为,“意”是指客观存在于诗篇之中的“意”,主张从诗篇的客观意义出发去探求诗人之志。张少康先生认为,吴淇的观点固然比较科学,但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及说诗状况来看,却并不符合孟子的本意。且不论谁是谁非,就“读者之意”到“诗文本意”的转变来看,吴淇显是已经注意到了“以意逆志”存在的弊病。

  • 标签: 以意逆志局限性 孟子以意逆志 浅议孟子
  • 简介:《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 标签: 荀子 孟子 《性恶》 《孟子外书》
  • 简介:孟子从"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出发,构建了孔子与《春秋》的文化关联:一是作《春秋》的时代背景——"《诗》亡然后《春秋》作";二是孔子作《春秋》的两难心境——"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三是《春秋》的儒家政统意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一构建在残酷、现实的权力斗争之外发展出冷醒、理想的政治批判传统,承诺并敞开了传统儒家孜孜以求、念兹在兹的政统视界。

  • 标签: 孔子 孟子 《春秋》 批判性关怀
  • 简介:孟子认为,礼貌行为来源于人类“恭敬”、“辞让”的天性,是一种内外统一的交际理想。选择不同礼貌形式的最重要依据是交际双方的道德水平状况,而实施礼貌的根本原则是信任并维护他人的向善之心,且助人成善。礼貌交际行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主体反躬自省后能否问心无愧。较之西方语用学,孟子的礼貌思想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体现了独特性。

  • 标签: 天性 道德 礼貌 语用学
  • 简介:<正>孟子的性善之论和董子的性善之论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强调内心之善而董子强调"遵守名号",也可谓尊崇"三纲"之理。究其原因,在于两人理论形成之背景相差甚远。就孟子而言,其所处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国在相互征伐过程中,难免崇尚武力而沦丧仁义。而与

  • 标签: 董子 三纲 深察名号 诸侯王 羞恶之心 救世
  • 简介:孟子的人格理论与诗论都是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的。孟子的理想人格是保持着一种无所畏惧的奋发的精神状态,具有着坚贞节操、充盈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孟子认为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自觉修养就能够成为大丈夫甚至圣人。孟子的人格理论与诗论,在今天探究人格培养方面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孟子 人格理论 诗论 人格培养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 标签: 荀子 孟子 人性 善端 资质 才具
  • 简介:以风格为问题的起点,当代绘画呈现了绘画形象的生成规则经历的从技艺风格到反风格,从反风格再到多风格的几次转向。每一次转向都是对绘画技艺和形式的视觉再现与表现规则的超越。从视觉思维的哲学层面探索形象生成的规则成为当代绘画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形象的能指与所指的不确定状态是质疑规则的意义所在,因为,在绘画作品中,现实呈现的意义不是任何单一的寓意指向,而是由多层面交织与共存的某种关系。形象生成的规则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其目的都是在于对接近现实并对其有所揭示。

  • 标签: 形象 技艺 风格 规则
  • 简介:武松的故事,《水浒传》用了整整十回的篇幅,在梁山好汉中首屈一指,可见作者对这一人物重视的程度。这种投入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金圣叹评点《水浒》,对武松情有独钟,他说:“然则《水浒》之一百六人,殆莫不胜于宋江。然而此一百六人者,

  • 标签: 武松形象 《水浒》 《水浒传》 金圣叹 故事 宋江
  • 简介:写完这篇医疗题材小说,我如释重负,算是对一段医疗生涯的总结,无论行医,还是就医。我一向拒绝现实主义,但这篇小说我还是以医疗真相不厌其烦地呈现人物生存现实,虽然我根本上要表达的,是对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探寻。

  • 标签: 主体性 小说 现实主义 医生形象 寓于 生存现实
  • 简介: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其实,宋襄公性格不过是受春秋时期宋国文化熏染而形成的,在看似不合情理的行事后面,都有其内在合理的逻辑性。

  • 标签: 宋襄公 让国能贤 图霸有志 慎杀能仁
  • 简介: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自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 标签: 自然形象 “意象” 抒情主人公 人物形象 诗歌作品 自然景物
  • 简介:摘要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异同,以及对人发展教育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