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发生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350例乙肝疫苗接种儿童,应用问卷调查法对于儿童乙肝疫苗的实际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对比不同年龄层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表面抗体反应。结果:6岁、7岁儿童的医院出生率、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其他年龄层儿童P<0.05,各年龄层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对比P>0.05。6岁、7岁儿童的低应答率、无应答率高于其他年龄层儿童P<0.05。结论:通过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能够在近期发挥良好的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作用,而对于6岁、7岁儿童的疫苗接种预防效果相对较差,在儿童接种后需定期开展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测定并适时为儿童提供加强疫苗接种。

  • 标签: 乙肝疫苗 儿童 乙肝病毒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乙肝病毒(HBV)携带状态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243例孕妇的HBV血清学、肝功能、血糖进行检测,并记录妊娠结局。比较无症状HBV阳性与HBV阴性孕妇GDM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1243例孕妇中HBV感染率约为10%,HBV感染的孕妇中GDM的发生率为22.7%,无HBV感染的孕妇中GDM的发生率为12.7%,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的GDM的妊娠结局与无HBV感染的GDM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表面抗原阳性较HBV表面抗原阴性孕妇GDM的发生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但并不改变其妊娠结局。

  • 标签: 乙肝病毒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群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随机分组法对我院在 2016 年 2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60 例 乙肝病毒感染 患者进行研究,参考组患者( n=30 )行常规钢针穿刺,研究组患者( n=30 )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穿刺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 一次穿刺成功率 、 穿刺满意度发生率明显 好于 参考组 ,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对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群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显著,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乙肝病毒感染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HBV感染对肺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以及治疗后肝功损伤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肿瘤医院肺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BV感染情况分为伴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肺癌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是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HBV感染肺癌患者预后生存较非HBV感染肺癌患者差,应该注意加强抗HBV药物治疗,以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

  • 标签: 肺癌 乙肝病毒 预后 生存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初治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县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符合标准的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给予相关治疗并对其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此类患者中浸润型肺结核患者最多,本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0%,患者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指标转阴情况良好(P<0.05)。结论加强对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不仅能有效预防该病,对提高临床效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初治肺结核 乙肝病毒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群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随机分组法对我院在 2016 年 2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60 例 乙肝病毒感染 患者进行研究,参考组患者( n=30 )行常规钢针穿刺,研究组患者( n=30 )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穿刺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 一次穿刺成功率 、 穿刺满意度发生率明显 好于 参考组 ,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对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群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显著,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乙肝病毒感染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病毒和护肝治疗对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92例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病毒治疗+抗结核治疗组(抗病毒组)、护肝治疗+抗结核治疗组(护肝组),观察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抗病毒组的患者肝功能水平较护肝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防止乙肝情的加重,从而明显减轻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过程中出现的肝脏功能损害情况。

  • 标签: 肺结核 乙肝病毒感染 抗病毒 护肝
  • 简介:摘要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梅毒的患者4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4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25.00%,“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00%,“小三阳”的阳性率为40.00%;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20.00%,“大三阳”的阳性率为25.00%,“小三阳”的阳性率为62.50%。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 标签: 梅毒 感染肝炎 乙肝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乙肝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新生儿血清中HBsAg,揭示LHBs在母婴传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LHBs和HBsAg进行检测。结果312例乙肝孕妇患者LHBs及其新生儿HBsAg的检测结果显示乙肝孕妇患者不同LHBs,新生儿受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HBs可以反映孕妇传染性的强弱,进而估计HBsAg阳性妊妇的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危险性的高低。

  • 标签: 乙肝病毒大蛋白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梅毒的患者4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4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25.00%,“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00%,“小三阳”的阳性率为40.00%;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20.00%,“大三阳”的阳性率为25.00%,“小三阳”的阳性率为62.50%。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 标签: 梅毒 感染肝炎 乙肝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DNA(HBV-DNA)的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420名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420名患者的临床血清标本通过ELISA法进行定性检测,根据乙肝两对半定性结果进行分组,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查。结果95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cAb标本中有89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93.7%,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4.19±1.16)×107/ml;130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b、HBcAb标本有92份HBV-DNA阳性,阳性率达到71.7%,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4.73±2.49)×105/ml;38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cAb标本中有13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34.2%,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2.13±1.37)×104/ml;75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b的标本HBV-DNA阳性23例,阳性率为3.1%,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6.07±0.86)×103;82份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HBV-DNA阳性11例,阳性率为1.3%,荧光定量PCR拷贝数(2.77±0.79)×104/ml.结论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在多种模式的乙肝病毒标志阳性血清或阴性血清都可查出,能较真实反映体内HBV感染、复制和病毒载量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 聚合酶联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病毒基因分型、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明确其基因型,确认患者是否耐药,从而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基因型。结果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1)血清HBVDNA定量为(4.5±2.3)×103~(5.8±1.5)×108copies/ml(2)HBV基因型C型77例占77.5%,B型24例占23.5%,D型1例约占1%(3)其中79例未采取过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未出现耐药,23例使用过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一个疗程以上的,耐药突变点变异为M204V/I型的13例,L180M型的为5例,L180M+M204VI的为5例,未检出其他突变基因型。23例耐药基因型中HBV-C基因型占20例,3例为HBV-B基因型。结论本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C基因型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耐药,且以M204V/I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是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

  • 标签: HBVDNA HBV基因型 耐药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3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475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基因型一共分为C基因型、B基因型以及D混合基因型三种,其中C基因型有327例,B基因型有130例,D混合基因型有7例,不确定有11例。在性别上以及年龄上,基因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药性上,基因分型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中,基因分型与性别和年龄存在一定联系,与耐药性则不存在关系。

  • 标签: 乙肝病毒 基因型 临床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疗法临床意义。方法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从产前3个月开始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每月一次,总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15d再注射一次。同时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接种乙肝疫苗10μg/次,采用0、1、6月方案。结果母婴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后,婴儿免疫成功率91%。结论母婴联合免疫阻断疗法可使HBsAg的滴度下降,减少和阻断HBsAg进入胎儿体内,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化疗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抗乙肝病毒治疗,怎样预防进行系统论述。方法对最近几年有提及化疗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是否及怎样进行预防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相关实验研究、指南及专家共识等进行提炼。结果明确应用利妥昔单抗、蒽环类衍生物及中、高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化疗患者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需积极进行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建议使用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恩替卡韦;尽量在化疗前1周开始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至整个化疗结束后6个月。结论化疗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某些情况也需要积极进行预防抗乙肝病毒治疗,恩替卡韦为较佳选择药物,需估计好用药时机及使用足够疗程,以防止相关患者的HBV再激活。

  • 标签: HBsAg阴性/抗HBc阳性 化疗 抗乙肝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深入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本地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的10000名健康居民,对其进行乙肝病毒的诊断检查,将其结果设置为参照组。实行一年的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后,随机选取本地区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10000名健康居民,对其进行乙肝病毒的诊断检查,将其结果设置为研究组。结果:通过积极防御可以明显降低本地区居民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数量,在行预防控制措施后有了明显的下降,证实了当前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率,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适当调整且推广使用。

  • 标签: 控制措施 病毒阳性率 疫苗接种 乙肝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