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中心性模型和结构洞模型基础上,对河南省9个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的节点结构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发现,首先河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网络节点间共有44对旅游流联系,每个重点旅游城市平均与其他4.89个旅游城市间存在着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联系,同时在旅游网络中承担8.25次中介者的角色;其次,郑州处于河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的核心地位,洛阳位居次核心,其余重点城市地位较低,处于入境旅游网络结构的边缘;最后,河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的整体网络密度较高,但明显存在着不均衡性,不同城市之间差异较大。

  • 标签: 重点旅游城市 社会网络分析 旅游网络 空间结构
  • 简介:丁芳芳:董老师,您的《跬步斋读思录续集》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其中谈论教育的部分,更是引起了特别的关注。我想也是因为目前大学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的缘故。比如最近人大的“张鸣事件”,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的官本位、行政化等问题。请您谈谈对中国大学现状的看法。

  • 标签: 大学教育 教育问题 精神空间 董健 中国大学 官本位
  • 简介:福柯研究对西方地理学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国内地理学界对福柯的引进和讨论不多。本文基于福柯对权力关系和不正常的人的研究,以异端空间的生产为切入点,归纳了异端空间与权力交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其中,权力主要通过特殊化、风险化和知识化取得干预的合法性,而又通过监视、照料或隔离等手段确保对异端的治理。应用谱系学方法,本文总结了四个异端空间生产的原型,并通过将这四个原型应用于一系列中国日常政治地理现象的解释,展示了异端空间生产对理解权力关系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知识一权力与空间生产过程的相辅相成。最后,讨论了异端空间生产的分析对于扩展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视角和研究话题的重要性。

  • 标签: 异端 权力 谱系学 空间生产 政治地理
  • 简介:卓·尼·雅尔金娜(以下称稚氏)是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家.她在《城市建设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研究城市建设中空间形态理论发展演变的方法.本文分三部分,首先简述雅氏建立的城市建设分析方法,其次介绍雅氏对空间形态理论发展演变的归纳、总结,最后是对雅氏理论的简要评述.

  • 标签: 研究 城市建设 空间形态 方法
  • 简介: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为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社会-空间统一体 全球化 后现代空间观 后现代地理学
  • 简介:本文从经济发展的阶段阐述了城市的形成及发展,分析了中心大城市与生产型大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及其模型。认为当代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在城市经营商务中心的吸引下的内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而且对后工业化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的结构以及复中心城市诸中心的结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后工业化 城市空间结构 内部发展理论 出口基础理论
  • 简介:转型期,中国回族聚居区城市物质景观的伊斯兰化过程是文化建设、消费的新导向。对城市建筑景观伊斯兰化的探究,有利于剖析城市发展转型中景观文化的地方竞争策略与机制。以银川市为例,利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获取原始资料,尝试探讨1980-2015年建筑景观伊斯兰化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银川市建筑景观的伊斯兰式风格在逐步强化,伊斯兰式建筑类型趋于多元化,空间上呈现由“单核一心区”向“多核心区”的格局演变模式,这主要是不同层级权力与社会阶层相互合作与博弈的结果。

  • 标签: 建筑景观 伊斯兰化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银川市
  • 简介: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发展模式的空间需求,结合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态势和空间经济特征,探讨苏南地区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和城镇功能定位,提出空间转型和优化的发展策略与具体路径。

  • 标签: 苏南 现代化示范区 城市群 空间格局 空间优化
  • 简介:本述评围绕吴滔新著《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的主要思路和问题脉络,尝试对江南市镇研究及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提出若干探索方向。评述者讲述其与吴滔近十年在江南共同开展实地调查的真实经历,从而阐释书中有关水乡聚落环境、市镇型塑机制、市镇空间生产等重要分析框架的缘起和旨趣,进而提出尚待商榷和推进的若干课题。

  • 标签: 江南 市镇 聚落 制度 空间
  • 简介:选取加拿大多伦多市区(Toronto)与约克区(York)的边缘地带的于人村(Unionville)为案例,从生态环境、功能形态、街区空间、文化特色四个方面,分析城市边缘传统村落空间活力的营造方法,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原则。科学认识城市边缘村落,有效利用边缘优势,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社区文化,有益于抑制城市化扩张对农田和自然林地的侵蚀,推动地方传统文脉的延续和发展,维持社会平衡发展所需的生态与文化活力。

  • 标签: 于人村 城乡边缘 城边村 传统村落 空间活力
  • 简介:产业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章对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的基本概念,产业竞争机理、要素磁性吸引机理、品牌性市场环境促进机理、交易成本节约机理四大形成机理,操作和制度层面的运行机制进行辨述,对近年国内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的发展进行反思,从硬环境方面提出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的关联性配置和精确性定制,软环境方面提出设计灵活的政策机制、齐全的功能配套、特色的产业文化以及便捷的生活服务等转型发展路径。成果可为城市创新型产业集聚空间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知识经济 创新型产业 产业集聚空间 转型发展
  • 简介:过剩通勤是衡量城市居民职住空间组织和通勤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快速工业化城市中山市为例,采用2012年中山市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E)、通勤容量(Cu)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中山市的通勤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剩通勤各项指标与户籍、职业类型和家庭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家庭收入越高,过剩通勤率相对较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行政办公人员通勤效率较低,而产业工人通勤效率较高。非本市户籍人口通勤效率高于本市户籍人口。

  • 标签: 快速工业化 职住空间平衡 过剩通勤 中山市
  • 简介:本研究分析了深圳市蛇口片区在产业升级和空间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交通问题,结合"公交都市"理念及案例,开展了"片区-节点"两个层面的"公交都市"规划实践探索,并提出蛇口片区公交都市示范区的空间发展策略体系和太子湾地区节点指引设计,实现蛇口片区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公交都市"在中国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

  • 标签: 公交都市 空间转型 深圳
  • 简介:新安江—徽杭古道—大运河,徽州—杭州—扬州,这条徽商文化线路,一端维系着水墨青山环抱的徽商故里,一端连接着由他们缔造的具有巅峰意义的商业文明的所在地扬州,这条线路,代表着徽商奋发进取的人生里程,代表着儒家思想接受商业文明的趋于开明的转型旅程,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后期,重农轻商价值传统被局部打破,不仕则商、弃官就贾理性的社会价值观由此诞生。

  • 标签: 徽商 文化线路 大运河 新安文化
  • 简介:随着视野、目标的变化,区域旅游规划迈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应以空间竞争研究为导向确定合作区域的范围,而最终目的是以建立在良好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区域的适宜合作提高其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竞争能力.在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江南六大古镇,其空间认知的相似性和目标市场的趋同性,使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无序竞争的危机,却同时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契机;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空间结构完善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 标签: 空间竞争 区域合作 空间结构 古镇
  • 简介:生态移民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过程。理论上,这种区域空间重构过程客观存在空间冲突及生态风险。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系统开展该类型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空间冲突生态风险突发危机状态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科学方案。本文以宁夏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为例,采用该区域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五期遥感影像,通过构建空间冲突模型,测算空间冲突水平,探测了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及其主导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1995-2015午生态移民大规模集中安置过程中,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指数均值呈前高后低的特点,分别为0.617、0.625、0.454、0.476和0.459,属可控范围,生态风险程度较低,其中稳定可控区的面积比例增加2.1倍。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的水域、林地、耕地、草地的空间冲突程度较低,而未利用地、沙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程度相对较高。地理探测显示,该地区的景观脆弱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是影响区域空间冲突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生态移民 空间冲突 生态风险 地理探测器 红寺堡区
  • 简介:村落公共空间是区别于私人宅院的一个村民共有的、重要的公共场所,是村民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仪式集会、游艺游戏的场所,同时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承村落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情趣。就西藏广大的乡村而言,其公共空间涵盖的范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诸如村委会、甜茶馆、寺庙、道路、晒场、山川等等。在这些公共空间内,因权力、职业、长幼、性别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体现出鲜明的阶序关系。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空间为分析视角,对该村村落公共空间,以及此空间内的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西藏 村落 公共空间 村民阶序
  • 简介:新经济的发展将会全面提升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的空间组织.本文认为,新经济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有: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促进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创新环境--生产服务业发展.在新经济推动下,建立有效的知识通道将成为我国特大城市空间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知识源的选择、知识传导的路径及通道,知识使用地的吸引构造以及与软要素构成创新环境的规划、协调、共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新经济 中国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的发展 空间组织
  • 简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县域尺度,计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道路网通达性的空间演化规律:县域通达性演化保持时间惯性,空间分布整体遵循良好的指数律,空间极化程度保持连续,通达性极值的县域分布具有空间惰性;县域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中心-外围的环状分异,局部出现一定变形,具有强空间集聚性,形成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县域通达性的这种空间变化受其自然环境“刻画”明显,呈现“反自然梯度”格局,也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但不同指标下的社会经济“牵引”强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县域通达性与自然—人文地理系统保持空间共轭协同,遵循一定的空间对称性:县域通达性分布遵循中心地原理,与城乡节点体系的靶形分布一致;通达性空间供给与人口和经济需求保持密切耦合,与地形地貌分布具有宏观上的对应性和一致性,空间呈现协同共轭的“〉”型结构。

  • 标签: 通达性 县域对称性 空间演化 城乡道路网 武汉城市圈
  • 简介:“第十二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时空间为与城市社会规划研究”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LICSB)主办。

  • 标签: 北京联合大学 空间行为 规划 成功 中国地理学会 城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