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癫痫及发作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272例患者使用常规脑电图(EEG)与AEEG检查,并作比较.结果272例中EEG异常105例(38.60%),其中痫样放电48例(17.65%);AEEG异常174例(63.97%),其中痫样放电113例(41.54%).113例AEEG痫样放电中癫痫组87例,发作性疾病组26例,经χ2检验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01).结论AEEG可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在癫痫、发作性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癫痫 发作性疾病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卒中相关头痛较为常见,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及病房收治患者,36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0例对照组,对其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病例NIHSS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即观察组病情明显重于对照组。大部分观察组患者既往存在偏头痛病史,而对照组偏头痛病史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合并卒中相关头痛卒中患者病情明显重于不合并卒中相关头痛卒中患者,而且既往有偏头痛病史者更易出现卒中相关头痛。应注意是,少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仅有头痛,不伴眩晕,无任何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仅在头MRI检查时,发现新发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极易误诊或漏诊。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相关头痛
  • 简介: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可以呈现不同死亡方式,如坏死、凋亡,或二者兼有。Necroptosis是新近发现一种新细胞死亡方式,同时具有细胞坏死和凋亡特征。而细胞凋亡过程是可以调控,其过程涉及BNIP3、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等多种信号转导激酶,应激信号强度可能决定神经细胞死亡方式。

  • 标签: 细胞死亡 NECROPTOSIS 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探讨在失眠症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效以及对睡眠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收治失眠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分析患者疗效、安全性及睡眠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眠症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效良好,且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失眠症 中医针灸 疗效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清中IL-1β表达水平与脑水肿变化相关性。方法通过自体血注入法成功制作稳定雄性高血压大鼠脑出血模型(ICH组,行为学判定异常,30只)和对照组(30只),在脑出血后8、16、24、48、72和120h采用右脑半球干湿法测定脑含水量和ELISA测定外周血血清中IL-1β含量,分析其变化规律,采用二次项非线性回归分析,了解二者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H组脑出血后大鼠立即出现行为学异常,但在120h已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ICH组大鼠血清IL-1β在16-72h出现明显高水平表达,脑含水量在24-72h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120h时,两项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1β表达水平与脑水肿二者变化规律存在正相关性(r=0.906,P〈0.001)。结论ICH组大鼠血清IL-1β变化趋势与脑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血清IL-1β可作为ICH后脑水肿程度一个判定指标,为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脑出血 脑水肿 高血压 白细胞介素-1 大鼠
  • 简介:目的:评价并探讨立体定向毁损颅内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出现小脑体征与手术灶关系。方法:随机抽出颅内3个不同靶点毁损治疗PD共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Leksell定向仪,选择常规靶点。结果:丘脑外侧苍白球(VpLp)毁损术后一周以上出现小脑体征者占3.3%,在丘脑腹侧中间核(Vim)毁损出现小脑体征者占6.6%。而毁损丘脑腹外侧核(VL)出现率最高。结论:毁损灶越靠近丘脑脑底部,术后出现小脑症状发生率越高,说明定向毁损灶位置与小脑症状出现有着很大关系。

  • 标签: 颅内靶点定向毁损术 小脑症状 手术灶 治疗 帕金森病
  • 简介:目的探讨脑磁图在伴发癫痫颅内肿瘤手术中应用。方法应用CTF脑磁图系统对20例伴发癫痫颅内肿瘤患者行术前致痫灶定位,术中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和皮层脑电描记指导致痫灶处理。结果16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致痫灶均获处理,术后癫痫停止发作20例;随访24~36个月,术后1月及15月各1例再次出现癫痫发作,余18例无发作,9例停药。结论伴发癫痫颅内肿瘤,脑磁图能够较好定位致痫灶,在切除肿瘤同时指导致痴灶处理。

  • 标签: 脑磁图 颅内肿瘤 致癎灶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脊柱虚拟模型,构建出适用于虚拟手术中实时复杂交互脊柱三维仿真模型。方法对高分辨率的人体64排CT切片数据进行感兴趣区域图像分割和边缘提取,采用面绘制技术对提取轮廓序列进行三维数据生成,对重建模型根据实时交互需要进行优化。结果重建出脊柱模型保持了较高几何分辨率和光滑性,读入虚拟手术系统后.在实时交互下能表现出较好解剖精确性和实时绘制真实感。结论基于人体切片数据重建出三维模型可较好地适用于虚拟手术中复杂交互操作。

  • 标签: 虚拟现实 三维重建 模型 脊柱
  • 简介:海绵窦内侧壁即为垂体囊外侧部,通常外凸,但有部分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内凸和垂体组织向侧方扩展。垂体囊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之间部分称为海绵窦内侧间隙,解剖学研究发现约有1/3的人群不存在此间隙。上述特点对于预测垂体腺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此作一综述。

  • 标签: 海绵窦内侧壁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解剖特点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及对睡眠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青岛市市南区八大湖街道巢湖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实施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对睡眠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具有较高有效性,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氨氯地平 依那普利 老年高血压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Aβ变量(Aβ40、Aβ42水平及其比值)在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AD)疾病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对AD其诊断价值.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113例AD患者和205例不同年龄段健康者血浆Aβ水平并分析其与AD临床相关关系.结果在正常衰老过程中Aβ40和Aβ42水平呈现相反变化曲线.AD患者Aβ40水平显著高于与其年龄匹配正常老年组(P=0.002),而Aβ42水平却显著低于后者(P<0.001),但在AD自然病程中Aβ变量没有明显改变.ROC分析表明:以aNC组Aβ比值x+2s(15.9)为截断点时,其对AD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4%和96%.结论血浆Aβ变量呈现年龄和疾病相关性变化,其中Aβ比值有助于AD临床诊断.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垂体腺瘤(其中侵袭性17例,非侵袭性13例)标本和3例正常脑组织中OPN、MMP-9及MVD表达。结果垂体腺瘤侵袭组OPN、MMP-9及MV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5);OPN、MMP-9及MVD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互为正相关(P〈0.01)。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与其上调表达OPN、MMP-9及MVD有关。

  • 标签: 骨桥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微血管密度 垂体腺瘤 侵袭性
  • 简介:目的总结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A)手术治疗经验。方法自1995年6月至005年6月,我科对1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CCA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检查,手术均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术后通过1年以上随访发现,13例患者疗效满意,无癫痫发作;效果较差1例,手术有效率为92.86%(13/14)。结论MRI诊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CCA有较高特异性与敏感性,其典型表现是T2WI图像上病灶周围有一均匀环形低信号区。手术一般应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且在切除病灶同时,应一并切除病灶周围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癫痫 手术 皮层脑电图
  • 简介:目的报告29例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脑内血肿(SICH)诊治。方法分析29例SICH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本组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术5例,其中清除血肿同时切除脑动静脉畸形10例,切除海绵状血管瘤4例,夹闭动脉瘤1例,另外4例术中、术后及病理检查均不明原因。其余10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论SICH常见病因是血管畸形,CT、MRI是其基本检查诊断方法,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在脑血管造影中常不显影,手术中应注意寻找和留取畸形血管团或血肿腔内可疑病理组织。

  • 标签: 脑血管造影阴性 自发性脑出血 诊断 治疗
  • 简介:本文首先引用了各种公开数据,说明了睡眠质量对于健康意义,以及改善睡眠环境对于改善睡眠质量重要性。然后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改善睡眠睡眠监测系统以及与之组成闭环反馈系统环境家电。文中从睡眠监测系统构成、实现与验证方法、干预手段以及联动策略等角度多方位介绍了该系统原理和应用。在陈述原理同时也陈列了系统设计大量理论依据。最后,本文展望了这种睡眠监测及干预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睡眠监测 睡眠干预 心率变异性 心冲击图
  • 简介:目的探讨MRI显示为颞叶外局灶病变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分布与手术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磁共振显示颞叶外局灶病变癫痫患者电生理、影像、手术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分布将病例分为三组,A组为间期正常范围脑电图,B组为间期痫样放电仅分布于病变所在脑叶,c组为间期痫放电超出病变所在脑叶。结果病变分布包括额叶57例,顶叶29例,枕叶17例,岛叶2例,下丘脑1例。间期痫样放电分布为A组占28.3%(30/106),B组占29.2%(31/106),C组占42.5%(45/106)。手术均行病变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28个月,各组按Engel分级,A组:I级23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B组:I级2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2例;C组:I级27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3例,各组间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显示为局灶颞叶外病变癫痫患者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病变能取得很好控制疗效,且疗效与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分布无关。

  • 标签: 颞叶外癫痫 局灶 痫样放电 手术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眼底照相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临床初筛中应用价值,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36例(72眼)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60眼)同期同年龄层非脑小血管病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眼底血管改变和颈动脉斑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率(77.78%vs23.33%)、眼底血管改变总发生率(88.89%vs56.67%)、眼底动脉硬化3级比例(30.56%vs0)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3,P=0.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是脑小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ratio,OR)10.6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2.943~38.742,P〈0.001]。观察组中有眼底血管改变者32例,无眼底血管改变者4例,有眼底血管改变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均较无眼底血管改变者高(P=0.010,P=0.013)。结论本研究中半数以上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数字眼底照相技术或可作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常规手段之一。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初筛 数字眼底照相 眼底血管改变 颈动脉斑块
  • 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传统定义是指短暂、可逆、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体征在24h内完全消失。这个定义是以TIA持续时间为基础,其中所指定24h是在应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前随意达成共识。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神经影像学 半暗带 血流下降
  • 简介:目的:观察心理强化护理干预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睡眠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65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心理护理干预。而后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情况、心理状况评分。结果: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心理状况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睡眠质量影响颇深,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尿毒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09~2013年手术治疗49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其中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2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3例,20例行单纯病灶切除(A组),29例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病灶及颞叶及/或内侧结构癫痫灶扩大切除术(B组)。结果采用Engel效果分级,A组中Ⅰ级为70%,Ⅱ级为20%,Ⅲ级10%;病理检查均为海绵状血管畸形。B组中Ⅰ级89.66%,Ⅱ级6.9%,Ⅲ级3.44%;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畸形,其中25例包括海马硬化,3例皮质发育不良。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结论对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颞叶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通过积极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结合术前及术中脑电结果,采用选择性扩大切除癫痫灶,对控制癫痫更为有效。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可能存在双重病理改变。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颞叶 癫痫 双重病理 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