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者检查了经伽玛刀(γ-刀)放射外科治疗的22例海绵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CM)病人情况,以评估γ-刀治疗此种病变的价值。在Karolinska医院自1985~1996年应用γ-刀治疗了23例CM病人。1例病人失去随访。对有治疗结果的22例病人进行了分析。在早期的半数病人采用高剂量照射CM(周边剂量>15Gy),在后期的一半病人则采用较低的照射剂量。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放射外科治疗 伽玛刀 照射剂量
  • 简介:摘要海绵血管畸形(CM)或称为海绵血管瘤,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软组织和骨内。其中脊柱脊髓CM多见于青壮年,致残率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脊柱脊髓CM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专家组根据国际、国内脊柱脊髓CM的诊疗现状制定了《脊柱脊髓海绵血管畸形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对脊柱脊髓CM流行病学、遗传背景、自然病程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及推荐,旨在为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 脊髓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 诊断 出血 治疗 手术
  • 简介:海绵血管畸形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显著特征的病变,尽管其与海绵血管瘤在组织学方面的特征相似,但是表现各异(表1)。由于两种病变的自然病程和治疗手段不同,所以命名应该适当规范。本文对以往文献进行简要回顾。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血管瘤 海绵窦 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脑干海绵血管畸形(CM)是神经外科少见疾病,约占颅内CM的4%~35%,最常见于脑桥,高发于3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其发病与CCM1、CCM2及CCM3基因的缺失性突变、静脉血管异常等相关。出血风险较其他部位的CM更高。研究发现,病灶位置深在、出血史、女性等均为脑干CM出血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脑干CM的自然史及其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干海绵血管畸形(CM)是神经外科少见疾病,约占颅内CM的4%~35%,最常见于脑桥,高发于3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其发病与CCM1、CCM2及CCM3基因的缺失性突变、静脉血管异常等相关。出血风险较其他部位的CM更高。研究发现,病灶位置深在、出血史、女性等均为脑干CM出血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脑干CM的自然史及其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诊断方法,在脑干海绵血管畸形诊断检查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03~2022.02研究时间段设置为研究样本采纳时间范畴,研究样本选取范畴为本院就诊64例疑似脑干海绵血管畸形患者,均对纳入人员实施磁共振诊断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比,分析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手术病理诊断后,检出60例脑干海绵血管畸形患者,包含脑干海绵血管畸形51例(51/64,79.69%)、动静脉畸形9例(9/64,14.06%),诊断准确率为93.75%;磁共振诊断干预后,检出脑干海绵血管畸形50例(50/64,78.13%)、动静脉畸形8例(8/64,12.50%),诊断准确率为90.63%,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同时在影像学表现特点方面,研究数值无明显差异化(P>0.05)。结论:磁共振诊断方法,在脑干海绵血管畸形诊断检查当中,有较高检查准确率,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仍有漏诊及误诊风险事件发生,对此,应着重关注。

  • 标签: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 磁共振 诊断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简介:海绵血管畸形(CCM)系由单层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良性血管错构畸形,其间无常脑实质组织。大量尸体解部研究显示,脑海绵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为0.10%-0.50%.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癎发作和脑出血,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脑出血病史,出血范围随累及血管数量的增加而逐渐扩大。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脑出血 遗传学机制 家族性 分子 细胞构成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海绵血管畸形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延髓海绵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病灶,KPS评分对术前、术后及随访状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和预后KPS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全切除16例,术后平均KPS评分(57.5±15.3)。随访16例,时间3~169.3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平均KPS评分(68.8±30.7),均无再次出血。高位延髓病灶较低位延髓病灶者呼吸功能差(P=0.034),而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呼吸功能差(P=0.008);病灶偏中线一侧较病灶位于或接近中线者吞咽功能差(P=0.034);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随访KPS低(P=0.036)。结论延髓海绵血管畸形手术预后较好。对于年龄较大、高位延髓或位置偏中线一侧的病灶应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 标签: 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延髓 血管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因左额部肿物进行性增大3年余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左额部见一直径约3cm肿物,无红肿热痛,无活动性,听诊未闻及异常。颅骨薄层CT+冠状位重建示(图1A):左侧额骨局部骨质结构异常,骨质膨隆,骨皮质显示不连续,其内可见多发呈放射分布针尖样高密度影。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额骨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脑海绵血管畸形(CC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疾病。目前,已确定了3个主要致病基因:CCM1、CCM2和CCM3。随着对CCM致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致病相关信号通路与药物治疗靶点。部分药物对CCM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以不同的基因突变为背景,以不同的信号通路及特定的治疗靶点为线索,归纳总结CCM潜在的治疗药物并阐述其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女性,70d.出生时左侧额部头皮发现一点青紫色肿块,指压可缩小,肿块迅速增大.入院时肿块呈4.1cm×3.6cm×3.2cm,呈青紫色,质地中等,有弹性.局部无毛发,左颞颌关节运动轻度受限,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平扫:颅内未见异常.在全麻下行血管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海绵血管瘤.三个月后复查,左侧额颞部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残留和复发.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头皮 头颅CT平扫 术后病理报告 临床资料 关节运动
  • 简介:临床上乳腺海绵血管瘤较少见,笔者报道1例并复习文献,就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因“左乳肿块1个月”于2015年5月25日到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行健康体检时发现左乳外下象限一肿块,约蚕豆大小,未行特殊治疗。

  • 标签: 乳腺 血管瘤 海绵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分析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2011年01月收治的1例海绵血管瘤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辅助检查及术后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及讨论。结果1例脑干海绵血管瘤患者以运动、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延髓部可见混杂的短T1长T2信号,大小约1.2cm×1.5cm×1.6cm,颅脑SWI呈等、低信号,经手术治疗后运动、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得到改善。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血管瘤。结论脑内海绵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显微外科治疗脑内海绵血管瘤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干 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脑内巨大海绵血管瘤(GC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内巨大海绵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2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变,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原有头痛完全缓解,视力、视野部分恢复;1例术后发作完全控制;1例拒绝手术,随访2年仍有癫痫发作,尚未出现较严重卒中事件。结论脑内巨大海绵血管瘤应作为一项分类诊断独立出来。“直径/〉6em”的标准比较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判断。一经MRI、CT确诊,手术应尽早实施。病变的完全切除将获得令人满意的预后。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巨大 癫痫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海绵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囊海绵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以复习讨论。结果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海绵血管瘤。结论胆囊海绵血管瘤易与胆囊肿瘤相混淆,术后病理可明确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胆囊 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