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疫情常态化下手术室感染防控与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按防控手段将全部患者分为两个组,每组100例,分别采取不同防控方法,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组护理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0.00%,数据存在较大差异,P

  • 标签: 疫情常态化下 手术室感染 防控与监测体系建立 实践效果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胃肠手术病患实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68例胃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较佳,(P

  • 标签: 胃肠手术 中心静脉压监测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内压监测技术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时间为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80例,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划分成观察组(腹内压监测技术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对照组(经监测胃残余量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治疗),各4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腹胀、呕吐、腹泻等的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例(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20.00%),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症患者,通过采用腹内压监测技术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疾病营养指标,提升疾病疗效,明显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喂养不耐受 腹内压监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临床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对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措施, 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临床基础护理干预;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下的护理干预,记录为观察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合QOL量表评估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并在患者离院时匿名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观察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前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表QOL中各项指标的评分显示,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均较差,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再次评估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5.0%和7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临床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减轻患者的身体不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颅内压监测仪 临床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质量监控和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31376例为对照组,将2021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62219例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采取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进行质量监测,研究组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对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进行干预。结果 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干预后,各项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达标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

  • 标签: 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集束化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是否在ICU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效果,分析中心静脉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190例样本,均选自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ICU危重患者,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将190例样本分为两组:一组95例,不采用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设为常规组;另一组95例,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发生感染、死亡的风险,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ICU 危重症 中心静脉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探究实施目标性监测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20年1月实施目标性监测,随机数字表法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38例神经内科ICU患者,及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收治的38例神经内科ICU患者,对比其多重耐药菌感染趋势。结果:干预前,共检测出305株多重耐药菌,干预后共检测出208株多重耐药菌;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外,在实施目标性监测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少于实施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有13.16%降低到2.63%。结论:神经内科ICU患者采取目标性监测,具有高临床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 目标性监测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中应用电话随访强化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6月于我院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电话随访强化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3.15±13.41),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9.46±16.48)。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电话随访 强化教育 2型糖尿病 自我监测
  • 简介:摘要 探讨不同的保存时间,对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液标本中的尿素氮和肌酐检测数值结果的影响。通过收集本院规律随访的30名腹膜透析患者居家24小时常规治疗的透析液,充分混匀,取50ml腹透液,分别放置在5根干燥试管内密闭保存,每根管内10ml腹透液。其中1管即时(24小时)进行腹透液液内的肌酐和尿素氮检测,2管放置常温下保存(昼夜温差15-37°),2管放置冷藏冰箱内保存(2-8°),标本于收集后的即时、24小时后、48小时后分别进行肌酐和尿素氮浓度的检测。对同一患者的尿素氮和肌酐检验值进行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得出各个KT/V值(透析充分性)。通过观察各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分别计算KT/V值(透析充分性),得出的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出不影响临床工作中对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处方的调整的结论。进而可以通过放宽留取标本的时间,方便病人灵活留取标本并送检,以提高标本送检率,完善腹膜透析质控数据的上报。

  • 标签: 透析液  保存时间  保存方法  冷藏  常温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在提高护士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3年6—12月我科住院的129例外科手术后首次Caprini评估为中高危的患者,均参与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和管理,监测其术后第一天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结果 6月份落实率为67.3%,8月份提升至100%,8-12月份物理预防措施落实率维持在88%以上。结论 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监测提高了护士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措施的执行率,更有效提高各层级护士专业内涵,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加速患者围手术期康复。

  • 标签: 专科护理质量指标 深静脉血栓 物理预防
  • 简介: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性反应,皮疹呈多形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占皮肤科患者的20%左右,其病因复杂,容易反复,瘙痒是它的最突出症状,由于敏感度不同,在不同人身上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痒感。而对于老年患者,除疾病本身引起的瘙痒外,其皮脂腺机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等因素亦可加重瘙痒症状,加之老年患者对瘙痒的耐受力低,

  • 标签: 老年患者 湿疹 智能型 瘙痒症状 护理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智能监护巡查系统在精神专科安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均分为智能护理组、普通护理组,分别接受智能监护巡查护理和常规护理。比对护士对两组患者的查房次数及护理时长,比对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对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①智能护理组患者的平均查房次数及护理总时长均低于普通护理组,P<0.05。②智能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2.50%,高于普通护理组的70.00%,P<0.05③智能护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低于普通护理组的37.50%,P<0.05。结论:智能监护巡查系统应用于精神专科安全护理领域时,可有效降低护士查房次数及护理时间。在护士按照要求,为患者提供智能巡视服务之后,患者出现自杀、暴力倾向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表明智能监护巡查系统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智能监护巡查系统 精神障碍类疾病 安全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参加健康体检人数也越来越多,因而体检中心也出现了排队秩序混乱、等待时间较长等问题,降低了体检者满意度。为保障体检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人民对医院服务满意度、促进医院体检中心健康发展,体检中心医护及导诊人员需重视如何对体检者快速引导、合理分流。智能导检系统是一种体检中心专用引导分流系统,可引导体检者随时掌握自己的排队信息及检查路径。

  • 标签: 全程智能导检 体检中心 应用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护理干预对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危重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探讨。方法:以我院2021年3月到2022年8月收诊的60例危重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系统护理干预措施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低血糖次数(次)、血糖达标时间(d)、故障次数(次)、断图次数(次)2.12±1.21、5.12±0.54、3.54±1.24、1.24±0.64和6.35±1.27、8.54±0.64、7.45±1.64、5.41±0.53,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探头脱落、记录器打湿、电信号传输不畅、总发生率3.33(1/30)、0.00(0/30)、3.33(1/30)、6.67(2/30)和6.67(2/30)、6.67(2/30)、6.67(2/30)、20.00(6/30),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危重糖尿病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并且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降低,这种护理措施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危重糖尿病患者 效果探讨
  • 简介:总结了在27例危重新生儿抢救过程中应用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采用正确方法进行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措施.认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不仅为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临床指导,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荷,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抢救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龄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管理和术后护理,能否降低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总结近年来156例泌尿外科高龄糖尿病患者术前、术后的血糖变化,找出规律,进行血糖管理及术后护理。结果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患者血糖明显升高,应加强胰岛素应用和术后护理。结论高龄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监测非常关键。掌握血糖变化规律,合理使用胰岛素加强术后护理,能使患者血糖保持稳定,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顺利康复。

  • 标签: 高龄 糖尿病患者 围术期 血糖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 PICU 病房的患儿实施桡动脉置管,并进一步加强血压监测和护理观察。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1 月~ 2 020 年 4 月 收治的危重症患儿 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 对 8 例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治疗结局。 结果: 从 实际情况 上看, 所有患儿均接受有创血压监测,且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100% ,从导管留置的时间上看,平均为( 3.2±0.5 ) d 。此外,患儿未发生不良事件,家属对护理治疗表示满意。 结论: 采用 优质的护理策略能够改善小儿桡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的结果,并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 桡动脉 置管 有创血压监测 PICU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研究通过有创血压监测病人动脉置管采集动脉血的正确方式。[方法]选取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病人20例,通过对同一病人分别用四种不同方法各采集动脉血标本一份,将由动脉置管处抽取标本的三种方法得出的血气结果分别与直接穿刺法比较。[结果]通过分别比较,三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血压监测病人通过动脉置管采集动脉血可采用弃去2mL血液的方法,可确保血气结果准确可靠,减少病人血液的浪费。

  • 标签: 有创血压监测 血气分析 动脉血 ICU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近期天津市某医院收治的患者120例进行平均分组各60例,并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结果 患者间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和血糖水平差异明显(P

  • 标签: 保护动机理论 护理干预 糖尿病 血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