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酒依赖(CA)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日本Nihon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经戒断后的酒依赖患者和2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健康男性组比较,酒依赖组睡眠潜伏期延长(NC组18.7±8.9分,CA组31.5±14.3分,P〈0.01),Ⅰ期睡眠增加(NC组9.1±1.8%,CA组19.9±7.4%,P〈0.05),睡眠效率降低’(NC组95.1±7.8%,CA组81.5±11.3%,P〈0.01),快速眼动潜伏期前移(NC组89.4±13.1分,CA组74.9±21.4分,P〈0.05)。结论:长期滥用酒精会引起睡眠生理障碍,而睡眠障碍又会加重酒依赖躯体功能的变化。

  • 标签: 慢性酒中毒 多导睡眠描记术 自然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视觉、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并分析。结果: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的有20例,异常率为76.9%,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15例,异常率为57.7%,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13例,异常率为50.0%。三项诱发电位总的异常有23例,总的异常率88.5%。结论:联合应用视觉、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可使异常率明显提高,有助于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及亚临床病灶的发现。

  • 标签: 诱发电位 多发性硬化 诊断
  • 简介:对63例癫痫患者进行三维脑电地形图检查,异常率为80.9%,局灶性功率增高为68.62%,其中异常率最高为局灶性较低(92.3%)和全身强直阵挛较低(86.62%)。局灶性发作者83.33%表现为局灶性功率增高。颞叶癫痫加蝶骨电极后能清楚显示颞区高功率灶,有助于诊断。CT异常者三维脑电地形图均有异常,且69.23%局灶功率增高区域与CT灶基本相符合,说明三维脑电地形图有助于癫痫的定位诊断。

  • 标签: 三维脑电地形图 局灶性发作 全身强直 癫痫 蝶骨电极 异常率
  • 简介:研究采用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反相高效液相谱(HPLC)法测定由中药白芍、甘草等中药组成的中成药肝力宝口服液中的主药芍药甙含量。以提取效果最好的甲醇为溶剂,超声处理20分钟,直接提取,流动相:甲醇-水(23:77);填充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检测波长:230um;流速:0.8ml/min。用此法所得本品每ml含芍药甙不低于0.8ml。本法的理论

  • 标签: 芍药甙含量 含量测定 临床药理 服液 键合硅胶 中成药
  • 简介:除个别报告外,国内外绝大多数作者(包括本文作者)均常规采用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的沿脊柱长轴的纵向刺激法(以下称“纵向正置法”),即他们相信包括脊髓在内的下行传导应是阴极兴奋(Pfluger极性法则,1859)。鉴于学术会议上对此曾有争论,本文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 标签: 脊髓电刺激 河南省人民医院 极兴奋 极性法 超强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观察24小时动态脑电图与视频脑电图对癫痫发作类型鉴别的价值。方法:242例患者进行24小时视频脑电监测,陪同家属做记录。结果由两名医师判定,一人关闭视频进行分析作为动态脑电组。一人打开视频分析作为视频脑电组。结果:242例患者中63例临床发作伴癫痫样放电,视频脑电监测后符合例数53例(84%),动态脑电监测后符合例数39例(61.9%),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视频脑电监测与动态脑电图对癫痫发作类型的鉴别有显著的差异,视频脑电图更准确。

  • 标签: 癫痫 视频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 诊断
  • 简介:从临床上分离到一株大肠杆菌HX88108,该菌对头孢哌酮等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前期实验表明此菌含有四个不同分子量及耐药性的质粒(PFC、PFT1、PFT2、PFT3),并获得了具有这四个质粒的四株转化菌。本文首先用Nitzocefin法检测到EcoliHX88108及其四株转化菌都能产生β—内酰胺酶对头孢哌酮等四种头孢菌素的稳定性实验显示四个粒所编码的β—内酰胺酶对四种头孢菌素的水解率及水解扫描光谱各不相同。表明它

  • 标签: 内酰胺酶 质粒编码 耐药大肠杆菌 头孢哌酮 前期实验 内酞胺
  • 简介:本试验对12名男性健康自愿受试者随机交叉设计,口服华北制药康欣有限公司提供的异福酰胺片(利福平三联片)和进口利福平三联片(Rif,卫肺特)后,分别对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血药浓度用HPLC法检测,用3P87和NDST程序,按非室模型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口服华北制药康欣有限公司提供的异福酰胺片和进口卫肺特片各4片后,利福平的AUC分别为73.90±23.41与72.84±25.58mg·h/L,Cmax:16.7±3.6与16.6±3.6mg/L,Tpeak:1.8±0.3与1.8±0.

  • 标签: 异福酰胺片 人体生物利用度 利福平 研究试验 血药浓度 卫肺特片
  • 简介: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相关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研究有了显著进展,在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工合成的皮质激素、色素上皮源性因子、蛋白激酶C抑制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系统抑制剂等药物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各种药物的临床应用已显示明显疗效,为患者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 标签: 老年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药物治疗
  • 简介:本文应用单细胞细胞毒试验及形态学观察,研究PAA对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与靶细胞在体外结合迅速,15分钟,2及4小时无明显差异。食道癌患者PBL与靶细胞结合迟缓,各时间点的结合率(B%)明显低于正常人。食道癌患者PBL的杀伤率(K%)明显低于正常人。经PAA预处理后能增强食道癌患者PBL明显低下的B%和K%,也可增强正常人PBL的K%,但对正常人PBL

  • 标签: 活性作用 多抗甲素 NK细胞活性 食道癌患者 靶细胞 人外周血
  • 简介:脑血管病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原因。脑梗塞患者约有2%~5%出现智能障碍。利用听觉刺激序列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3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32例患者采用长谷川智测量表(HDS)评分。其中9例小于20分,其P300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均延长,而23例HDS评分正常者其中10例P300潜伏期延长。研究结果提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技术可早期发现脑梗塞患者亚临床痴呆。

  • 标签: 脑梗塞 痴呆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长期以来,老年人进行性加重的脑功能减退往往被认为是动脉硬化产生慢性脑缺氧的结果。但不少学者发现痴呆病人与非痴呆病人的病理改变中血管损害程度并无不同,早老性痴呆患者脑实质变性与血管疾病之间并无关系。Hachin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ultiple—infarctdemen-tia,MID)这一概念,并认为脑血管病造成的痴呆源于多次发作性脑梗塞造成的累积性脑组织破坏,多合并有高血压。目前一致认为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P3潜伏期 痴呆患者 血管性痴呆 非痴呆
  • 简介:本文报告了防治脑缺血引起心肌缺血的临床及心电图研究。介绍了四组治疗方法和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其中稀释配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最高,为83.7%。此法高于文献报告的有效率。文章提出稀释十高压氧疗法是治疗脑缺血引起心肌缺血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并对心电图变化特点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脑缺血 心肌缺血 防治 心电图
  • 简介:磁共振成像术(MRI)已用于国内临床诊疗工作,但尚未用于研究人类精神活动。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术(PET)在国内尚未普遍开展。最近,国外利用PET和功能性MRI(FM-RI),配合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和脑电图(EEG),研究人类精神活动,取得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巨大进展。在此,简要地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希望对临床工作者,尤其是脑内、外科工作者和影像检查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 标签: 精神活动 受试者 磁共振成像术 人类精神 前扣带回 断层扫描术
  • 简介: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病人的脑地形图特点及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间对收治资料齐全以儿童为主的53例病毒性脑炎进行BEAM首次描记及追踪观察。结果:53例中轻度异常17例(32%)中度异常24例(45%),重度异常12例(23%)。发病3~5天内阳性率57%,6~8天阳性率88%。BEAM首次描记时间在一周后阳性率及异常程度最高。结论:病毒性脑炎BEAM改变总体表现以广泛不规则高功率0频带为主,混有部分高功率6及杂乱波为主。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现
  • 简介:根据我组数年来对动物癫痫的研究,以及临床的某些资料表明,若大发作连续发生而不及时中止,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肌注SC1001钠盐后血中的浓度能迅速(5分钟)达到高峰。因此,本文用SC1001钠盐进行模拟临床及时中止大发

  • 标签: 中止癫痫 大发作实验 实验研究
  • 简介: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vegetativestate,PVS)又称植物生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使重症病人死亡率明显降低,随之出现大量PVS病人,粗略估计美国每年用于PVS治疗费用高达10亿至70亿美元,因此PVS已成为当前国内关注的问题。对PVS的研究国内外已陆续展开,而PVS的

  • 标签: SSEP 持续性植物状态 脑诱发电位 皮质反应 出血灶 急诊医学
  • 简介: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cervical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with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 标签: 颈椎动态稳定器 退变性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