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积极推行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两化融合”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两者在核心理念上都与德国“工业4.0”战略一致,即把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在首位。目前“中国制造2025”依然处在摸索阶段,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德国“工业4.0”对宏观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借鉴意义,在工业具体发展路径、标准化制定、人才培养、产业联盟等微观层次上也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 装备制造业
  • 简介: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现有的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来推进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因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母体;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心脏、脑袋和起飞的翅膀;制造业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定位的效应。

  • 标签: 制造业 现代生产者服务业 互动发展机制
  • 简介:作为民营中小制造业企业,有着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一是企业的稳定性较差,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大型企业。二是人力资源组成比较复杂,不同层次的人才有着各自的特点。三是个人贡献在中小企业竞争发展中的比重较大型企业要大。总体上看,民营中小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与国企制造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如何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需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 标签: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制造业企业 民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大型企业 小企业发展
  • 简介: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Bank,以下简称亚投行,AIIB),可谓切中亚洲域内外国家重大利益之需,一时应者云集。至4月15日,共有来自五大洲的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世界为之惊艳,瞬时掀起了一股“亚投行热”。毋庸置疑,从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首先提出筹建亚投行的倡议至今,亚投行热反映了亚洲和世界发展潮流,是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侧面。亚投行之火原因很多,诸如亚洲块头大,吸金能为强,

  • 标签: 中国制造 创始成员 应者云集 世界发展潮流 吸金 基础设施
  • 简介:跨国制造冰毒案大多为集团性、高智性犯罪案件,案件涉及的范围大,在管辖上具有特殊性,同时案件环节多,各环节变化快,在侦破时机上也有一定特点。邵春天案件中,集团成员警惕性高,反侦查能力极强;犯罪活动错综复杂、跨区域大、流动频繁;犯罪实施地在境外,国内侦控措施鞭长莫及;犯罪过程短暂,捕捉战机难度大。针对跨国制造冰毒案的特点,侦破对策重点应该强调统一性、精干性、高尖性和创新性。

  • 标签: 制造冰毒 邵春天 特点 对策
  • 简介: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美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催生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构中,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

  • 标签: 制造业 危机 发展方式转变
  • 简介:通过分析行业外资、技术研发及技术溢出与内资工业制造业产出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投入是内资制造业行业产出的决定因素,提高行业技术研发效率能有效提高生产总值;不同行业外资对内资制造业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存在差异,但是整个内资制造业在行业外资的弱竞争效应、强示范效应的影响下通过进行模仿、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研发等方式吸收行业外资的领先要素,行业外资间接提高内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我国工业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效率已达到有效吸收行业外资先进要素的条件,行业外资的技术溢出能有效提高内资制造业的产出。认为政企研发投入差距、外资使用效率和外资质量三个角度是形成我国高技术依存度的主要原因,建议完善引资政策、提高研发与转化效率、提高实际外资使用率、加强教育投入、优化行业人才分布等。

  • 标签: 行业外资 研发效率 吸收能力 技术溢出 内资制造业产出
  • 简介:基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等理论,该文构建了由实际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产业供需结构、产业环境4个方面24个指标组成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模型。以2007-2009年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东、中、西部18个省份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可划分为产业发展混合因子、产业要素环境因子、产业经济效益因子、产业转化与创新能力因子和产业成长潜力因子五大综合因子。陕西综合竞争力得分较低,产业经济效益和产业转化与创新能力因子得分最低,而产业成长潜力因子得分则相对较高。最后,立足产业基础,以及新兴战略产业培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产业梯度转移,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建议。

  • 标签: 电子信息制造业 竞争力 因子分析
  • 简介:按照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要求和意见。意见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制造业和怎样振兴现代制造业”等基本问题,从理论高度、发展目标、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对发展现代制造业指明了方向,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借鉴。意见提出了振兴现代制造业的十条具体政策和措施,但文中没有明确提出“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振兴现代制造业的

  • 标签: 作用分析 分析对策 利用外资发展
  • 简介:产品空间结构理论由于关注产品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可以合理解释产业升级缓慢的现象,因而对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传统产业升级理论对此作用有限,从产品空间结构角度来研究产业升级更具现实意义。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升级方向总是首先倾向于转向距离相近的产品,因为距离越近,产品之间生产能力越相似,相互之间可借鉴性越强,产业升级更易实现。该文以江苏制造业为例,基于既有产品生产优势来研究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江苏制造业处于高复杂度、高连通性发展阶段,因而发展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双高产业更容易实现产业升级。

  • 标签: 产业升级 产品空间结构 显性比较优势 产品复杂度 产品连通性
  • 简介: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而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的领域。江苏全社会84%的研发投入、80%的创新成果来源于制造业,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需要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因此,必须把制造业作为主要领域和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 标签: 技术进步 市场占有率 工业门类 细分领域 跨国企业 环境约束
  • 简介:省委李强书记在全省制造业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打造产业地标,强化省市上下联动、区域错位协同,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目标追求,为江苏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 标签: 特色产业集群 制造业发展 地标 特色发展 培育 目标追求
  • 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按照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部署,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支撑和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 标签: 研发基地 先进制造 天津市 制造业发展 中国制造 国家战略
  • 简介: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全面融人全球价值链体系,这种融入主要是通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RCA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IIT指数等三个指标来反映,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地位,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构建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该文着重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来自发达国家的干涉和封锁、中国的政府行为及政府间利益冲突等,强调在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重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包括政府要切实降低本国制造企业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制度成本、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导向、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要加快培育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等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 标签: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 国家价值链 障碍 构建
  • 简介:“看,这款空调不仅可以进行自动人体冷热感检测,还可进行语音对话和手势控制,同时还支持手机远程遥控。”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浩自豪地给记者介绍美的i+智能王空调。

  • 标签: 智能制造 空调 品质保证 组装 成本 远程遥控
  • 简介: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12月11日发布了第四届获奖企业和项目,从可以上天的运载火箭到驰骋海洋的航母工程,从绿色低碳到智能制造,从一枚芯片到一片药剂,这份工业领域的榜单代表了“大同制造”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工业从大到强这个进行时的有力见证。

  • 标签: “中国制造” 中国工业 获奖企业 工业领域 运载火箭 智能制造
  • 简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将作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今后几年将迎来大范围的设备改造,需要大量具有自动化、信息技术、机械专业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传统条块分割式的人才专业结构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工科院校应重构以《机械设计基础》为核心的跨专业课程群,文章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分析了智能制造装备所需人才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践探索了整合不同专业知识,构建跨专业课程群的一些新举措。

  • 标签: 中国制造2025 跨专业课程群 数字化工厂
  • 简介:党的十三大重新肯定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这对于纠正离开生产力的实际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拔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用的“左”的错误,对于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有效地指导现实的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一小撮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曲解生产力标准,制造了种种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混乱.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生产力标准的同时,对于个别人制造的混乱也必须予以澄清.

  • 标签: 生产力标准 资产阶级自由化 “左”的错误 社会进步 思想路线 种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