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指导干预对全身麻醉后心理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接受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健康教育,研究组行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指导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理躁动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躁动程度0级的比例为50%,1级的比例为38.89%,对照组患者躁动程度0级的比例为27.78%,1级的比例为22.22%,数据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的HR、SpO2以及MA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5min及苏醒后,两组患者的HR、SpO2以及MAP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趋于平稳。结论心里指导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全身麻醉后的心理躁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理指导干预 全身麻醉 心理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口腔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腔正畸患者运用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升其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其在整个治疗中的配合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口腔正畸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在眼外伤患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112例眼外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6例,试验组患者采取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心理承受能力及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眼外伤患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心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身心各方面的康复,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质量。

  • 标签: 眼外伤 心理评估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住院先兆早产孕妇在住院期间特殊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保胎孕妇心理耐受能力、延长胎龄等,从而提高住院病人满意率。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先兆早产保胎孕妇60例,通过利用“一对一”访谈法、床旁治疗沟通与行为观察、阶段性发放采用Zung编制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总结住院先兆早产保胎孕妇心理状态。结果总结出住院先兆早产保胎孕妇的5点特殊心理状态。结论参考住院先兆早产保胎孕妇的5点特殊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一对一”的心理干预,保障孕妇及胎儿安全。

  • 标签: 先兆早产 保胎治疗 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144例,以奇偶顺序为依据均衡分为两组,每组72例,将急诊护理常规方法给予对照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心理干预,分析组间干预的效果。结果:经干预后,组间SAS、SDS评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诊 心理护理 心理情绪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自我测评,对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和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并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抑郁、焦虑因子得分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抑郁是最多见的症状,部分患者还合并焦虑情绪。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 标签: 盆腔炎患者 精神状态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明显降低、心理状态显著改善,GQOLI-74评分高、生活质量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用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更佳。

  • 标签: 心理护理 晚期肿瘤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健康体检人群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健康体检人群,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将其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每组体检人员100例,常规干预组体检人员行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体检人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干预,对比两种护理方式对健康体检人群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两组体检人员干预心理状态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体检人员干预后,心理干预组体检人员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心理干预组体检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健康体检人群给予心理干预,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缓解体检人员的紧张、恐惧心理,减轻体检人员的心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满意度,达到人们健康体检的目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干预 健康体检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前期、术后化疗期、康复期3个阶段的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心理干预后,SCL-90的十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恐怖、精神病性和睡眠)以及HAMA的精神性和躯体性条目都有明显的改善﹙p<0.01,p<0.02,p<0.05。HAMA的阳性率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乳腺癌 患者 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心理干预对患者全身麻醉后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72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另外给予心理指导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入室时、气管导管拔出前后3min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躁动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拔管前后3min的心率(HR)、无创动脉平均血压(MAP)与入室时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拔管前后3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与入室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HR、MAP、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23例,躁动发生率为63.89%(23/36);观察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8例,躁动发生率为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85,P=0.0024)。结论全麻手术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指导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在苏醒期气管导管拔除时出现的躁动情况,提高配合程度。

  • 标签: 麻醉 手术 心理 躁动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行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对PSD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相应的对策,探讨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6例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干预组根据个人情况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心理状态的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的心理状态明显得到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康复,对妇科肿瘤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妇科肿瘤 心理特点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SCL-90对103例老年肺癌患者的心理分析,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结果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后肺癌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相对于健康人群而言,老年肺癌患者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它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降低患者生存期和生命质量,对老年肺癌患者提供心理干预是炙手可热的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沟通技巧,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针对原因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生存质量,尽力延长患者的生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03——2005年在我院外三科的脊柱骨折患者69(男60,女9)例,年龄17~58岁,住院时间8~36mo,以国内常模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心理干预措施,结果采用SCL-90自评量表,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问卷,对无能力填写者,由患者口述,护士代为填写.SCL-90量表共列出90个症状,分5级评分(1~5分),无任何症状者为90分,90个项目划分为10大类,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因子构成,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其变化反映病情演变,因子分反映有关症状群的特点及治疗后变化,两次测评间隔时间为半年。结果发现脊柱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总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显示脊柱骨折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等最为明显,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而在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干预后的总分及因子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别已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心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的健康状况是有效的。结论脊柱骨折患者大多数是因为意外事故负伤的青壮年,患者卧床时间长,思想负担大,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采用合适的心理护理的模式,可以让患者更快康复,回归社会。

  • 标签: 心理干预 脊柱骨折患者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换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换药中心2012年3月—12月换药患者118例,来门诊换药期间在常规换药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和放松训练。首次和末次换药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结论门诊换药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状态。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应激反应,消除其心理焦虑和抑郁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换药提高换药效果。

  • 标签: 心理干预 换药 焦虑 抑郁
  • 作者: 张玉1,张慧鑫2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1山东省军区济南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山东济南250014
  • 简介:目的:在老年心理焦虑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分析效果。方法:病例是老年心理焦虑患者,共70例,时间2021年5月~2022年5月。普通组(35例):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组(35例):做好心理护理干预。探讨效果。结果:心理护理干预组护理1周后HAHA评分更低[(6.03±0.17)分,同普通组的(9.44±1.39)分比较](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护理1周后的遵医依从性评分更高[(3.78±0.14)分,同普通组的(1.26±0.03)分对比](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遵医依从性评分均更高(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护理满意率更高[94.28%,同普通组的74.28%对比](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效果更好。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老年;心理焦虑;满意度
  • 简介:罗伯特·卡萨德(RobertCasad)关于比较民事诉讼的文章是最先引起我注意的几篇比较法学类文章之一。我当时还是纽约一家顶级律所的一名刚刚入行的助理律师。随后我就开始大量翻阅比较法学的期刊,而没有去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客户业务。我此前从来不知道原来比较法学这么有趣,因为我一直认为在民事诉讼方面,比较法学著作并没有太大用处。(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耶鲁大学甚至不教授比较法学课程;国际法的教学也和民事诉讼严重脱节。)

  • 标签: 集体诉讼 比较法学 卡萨 外国法院 法院裁判 客户业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因素、症状、治疗、预后。方法通过对一病案的咨询治疗过程结果的分析。结论突发或创伤事件,个性特征都是起病的原因,常见症状是麻木;情感分离,缄默,现实感丧失,对经历事件的的重新体验,做梦和闪回,对事件的回避。症状一般不超过四周,预后良好。

  • 标签: 急性应激障碍 原因 症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分析。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脑卒中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饮食、运动、休息以及睡眠等情况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卒中患者心理干预,可促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抑制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促进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心理护理 护理干预 病情恢复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