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事诉讼与行政处罚在认识过程与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决定了二者在具体制度设计上的相互借鉴。海关行政处罚的现有证据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鉴了原来民事诉讼中证据的相关规定。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对于证据制度作了很多修改,尤其是强化了当事人举证的责任,使得民事诉讼向当事人主义更进一步。本文结合民事诉讼修订的内容以及民事诉讼中原有相关证据规则,对海关行政处罚现有证据制度不足与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借鉴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修订的内容修改原海关行政处罚证据制度。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行政处罚 证据
  • 简介: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既未对证据交换作出规定,又未从公法意义上对当事人之间互有披露证据的义务作出规定。这种状况给审判实务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常常使一方当事人在事先并不了解对方将要在庭审当中提供何种证据的情形下匆忙进入庭审,导致重复开庭,拖延诉讼的进程。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当事人披露证据与证据交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与审前程序、审理程序的相互协调,以便在立法上形成有机的结构,从而为现行《民事诉讼》的修订寻求一条科学、合理、顺畅、可行的路径,是本文的要旨。

  • 标签: 披露证据 证据交换 审前程序
  • 简介:2012年修正后的我国《民事诉讼》第156条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公开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践中对生效裁判文书的公开范围、案件当事人隐私和国家秘密的保护等问题存在争议,影响了该条的适用。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采取利益法学的立场来设定和理解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目的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民事诉讼》第156条进行再次理解和评价。

  • 标签: 裁判文书公开 利益法学 功利主义 社会法学
  • 简介:从新《民事诉讼》相关条文规定分析,人民检察院的民事检察监督针对的是人民法院及其审判人员以及诉讼参与人的违法行为。民事检察监督的方式为抗诉和检察建议,不宜增加别的方式。抗诉与检察建议应有"管辖范围"之别,但无先后顺序之分。当事人申请监督与检察院依职权监督并行不悖,不存在孰先孰后问题。虽然执行监督在立法上的规定过于笼统,但可以从相关法条、法律解释、司改文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检察监督应有边界,监督诉权的边界在于限定调查核实权和限定当事人申请监督的次数和期限;监督审判权的边界在于保障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专属性和维护审判权对诉权的优先救济。

  • 标签: 监督范围 监督方式 申请监督与职权监督 执行监督 监督边界
  • 简介:民事再审事由是指能够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法定事由,是打开再审程序之门的钥匙。某种意义上是有效遏制无限申诉与无限再审的重要关口,决定着再审制度的重构方向。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长久以来一直进行着探讨与实践,民事诉讼中再审事由的修订就是最好的成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事人申诉难的问题,但仍存在不足,还需要不断完善。

  • 标签: 民事再审事由 申诉难 既判力 司法权威 司法不公
  • 简介: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撤诉后又起诉,诉讼时效从何时起算?民事诉讼学界普遍存在着误区。撒诉具有使因起诉而引起的诉讼时效中断的溯及力,应自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诉讼时效。在民事诉讼修改申应明确规定:“撤诉后,视为未起诉,诉讼时效视为不重新起算。”

  • 标签: 撤诉 未起诉 诉讼时效不中断
  • 简介:2012年修改并通过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已于今年1月1日实施。两大新诉讼对证据制度,包括证据种类、证明标准等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对于司法实践中证据地位凸显的鉴定意见,两大诉讼也做了调整,包括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鉴定人保护、鉴定人选任等。但因两大诉讼性质不同,新刑诉法和新民诉对相关内容做了不同规定,对于其是否符合立法统一性、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与其诉讼性质相一致,有必要从法学理论角度层面予以释明与检视。

  • 标签: 司法鉴定立法 新《刑事诉讼法》 新《民事诉讼法》 法理研判
  •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法律领域也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本文探讨了如何调整法学教学内容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法学教育需要更加紧密地与技术融合,以培养适应未来法律领域需求的法律专业人才。本文详细论述了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概述以及两个重要方面的调整,即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引入和数据隐私与安全法律教育。

  • 标签: 人工智能时代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内容调整分析
  • 简介:国际民事诉讼是调整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基本法.随着目前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民事诉讼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袭来,使国际民事诉讼的变革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机遇与挑战的背后,却是国际民事诉讼的统一化趋势的出现.

  • 标签: 因特网 全球化 知识经济 国际民事诉讼法 统一化 立法
  • 简介:莱波尔特教授1982年在弗赖堡大学的就职演讲《民事诉讼与社会意识》,经过任重的细致翻译,在35年后与中国读者结缘。奇妙的是,这样一篇略显历史沧桑感的关注德国民事诉讼学术演进史的演讲,在新世纪的中国却毫不过时,一些论断甚至堪称动人心魄,直击我国当下实践操作中的乱象根源,可以直接作为治病救

  • 标签: 建设理想国 社会意识读后感 诉讼法社会意识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第179条规定,当事人以新的证据为由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4条对《民事诉讼》第179条第1款规定的"新的证据"界定为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新的证据"应作为再审提起的理由.对"新的证据"的认定应由审判庭进行认定.我国应对再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使司法机关和当事人有章可循.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新的证据" 认定程序 中国 再审制度
  • 简介:当下,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说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一部私法大典,民法典的编纂无疑是我国法治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项社会工程。虽然就民法典编纂的社会条件而言,也许还未真正成就,但是法律本是一种调整社会的规范,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一部重要、科学的法律的制定或编纂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目的达成。也只有将民法典的精神和灵魂融入法制体系之中,我们的法制体系才是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法治体系,从而完成法制的华丽转身。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法制体系 同步调整 法典编纂 时代精神 法治体系
  • 简介:在现代社会中,民事诉讼民事实体法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为着共同的目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诉讼中互相影响、互相衔接、互相作用。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本文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具体考察对象,试图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程序的具体构建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民事实体法 和谐 弱势群体 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
  • 简介: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是2008年《民事诉讼》新确立的一个特殊的程序,旨在更好地保障案外人的实体权利不受侵害,有其特有的性质和功能。2015年《民事诉讼解释》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受理条件、当事人、管辖、举证责任、裁判结果的效力等具体问题,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这些规定未能完全解决《民事诉讼》关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前置程序的设置不合理、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并列关系较为混乱、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期限条件缺乏必要性等问题仍留待解决,这也给《民事诉讼》的修订以及司法解释的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建议的空间。

  • 标签: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 执行救济
  • 简介: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为系统的思想及理论体系,并伴随着实践不断的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第四次民事诉讼的修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程序邻域的生动实践,它立足于坚定的人民立场,促进人民解决纠纷机制多元化,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保持严格公正司法的态度,在法治轨道上帮助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标签:
  • 简介:解释方法论在日本民诉研究中并不是显著的命题.长期以来,日本民诉解释并不特别重视法律条文和立法者本意,解释方法论遵循的主要是利益衡量论,近年始有学者对它提出批判.日本民诉解释方法论选择既源于民事诉讼的目的被定位于纠纷解决,也与战后比较研究中利益衡量论的引入有关.日本民诉法利益衡量论有别于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也有别于受德国法影响的亲实体法解释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并不局限于衡量或分配原被告之间的财产或价值,更多地蕴含了对作为制度利用者的当事人的便利、制度运营者的公共利益、民事诉讼程序的动态发展等要素的考量.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解释方法论 纠纷解决 利益衡量论 法教义学
  • 简介:摘要中国从古至今都有“重刑轻民,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思想。梁启超先生就认为诉讼(程序)是主(实体法)。但是反观西方的法律制度的发展,“无令状,则无权利”,“程序优先于权利”等法语法谚却诉说着截然相反的法制观念。在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蓬勃发展的现在。处理好民事诉讼民事实体法的关系,是合理构建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的基础,是健全中国法律制度必须回答的问卷。鉴于此,笔者将在简述几种常见的观点之上经行评述,进而理清两者的关系,以理论为实践的指导,为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完善和制度构建提供意见。

  • 标签: 诉讼法,实体法,程序正义,程序工具,民事
  • 简介:强制调解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法院命令,针对特定类型民事纠纷而言,启动调解不以当事人双方自愿为前提,从而使调解成为诉讼的前置程序或裁判前置阶段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调解制度。与普通民事调解相比,强制调解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前置性等特点。在把握强制调解内涵时,必须厘清强制调解与强迫调解的界限,正确认识强制调解与调解前置、调解的强制性因素之间的关系。新《民事诉讼》第122条增设的"先行调解"不属于强制调解的范畴,但却蕴含了诉前强制调解的基本雏形,为在适当时机拓展我国强制调解的类型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民事纠纷 强制调解 释义 先行调解
  • 简介: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贯穿民事诉讼全过程的基本准则,是民事诉讼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是立法者所遵循的诉讼政策的集中表现,是法官正确掌握诉讼方向、实现诉讼目的、争取诉讼程序的完善、做到公平和公正的重要保证。本文叙述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及其制度,系统地论述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适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全过程 立法
  • 简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整理,可明辨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经历的曲折起伏与理论难题,参与途径亦可归纳为直接起诉、支持起诉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方式。其中,支持起诉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两种具体的参与方式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检察机关直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方式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民事诉讼》开创了我国环境公益司法救济机制的先河,突破了传统的当事人理论,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确定为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当前应从案件范围、起诉主体、诉讼请求类型、是否适用反诉及调解等方面加以完善。

  • 标签: 检察机关 环境公益诉讼 《民事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