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NBS类抗病基因是植物中最大的一类抗病基因。亚麻荠是一种新型能源及特用油料作物,抗病、虫、杂草及逆境能力极强。然而,有关其抗性分子机理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NB-ARC标准结构域的HMM模型,对亚麻荠本地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NBS类抗病基因。结果表明亚麻荠基因组共有472个NBS类抗病基因,分布于17条染色体上,56%的基因成簇分布。所有串联重复基因也都以基因簇的形式出现,这表明串联重复有利于基因簇的形成。系统发生树分析显示TIR-NBS-LRR(TNL)和CC-NBS-LRR(CNL)两类亚家族的抗病基因可能在进化过程中遵循不同的进化路径,导致其在应对病原菌侵染时发挥不同的功能。本研究发现将为鉴定新的植物抗病基因和解析亚麻荠高抗病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亚麻荠 抗病基因 NBS家族 基因簇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 ] HBV慢性感染是到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有效控制和减少 HBV复制可以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可减缓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延长生存期,因而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很重要。目前抗 HBV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 标签: [ ]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抗病毒治疗在丙型肝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1月区间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告知患者与家属实际情况并取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分组,每组25名患者。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称为对照组;另外一组采用抗病毒治疗,称为实验组。研究丙型肝病受丙型肝病患者年龄和患者肝脏的纤维化程度、丙型肝病病毒基因、使用治疗性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本体病毒载量、联合治疗和疗程的影响,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者的情况作个性化治疗,临床尚需对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注意。结果在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对照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肝脏功能与表面抗原的检测指标明显低于采用抗病毒治疗实验组。重新复核两组患者之间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治疗比常规治疗更能促进慢性肝炎患者病情的恢复,在慢性乙肝临床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慢性 丙肝 抗病毒 治疗 新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方法对灵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艾滋病关爱门诊1083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加强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建立随访制度等。结果患者能够重视治疗过程中的定期监测和随诊,能按时复诊,遵医嘱用药,1083例患者病毒复制被控制,成功实现免疫功能重建。结论优质的护理指导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取得最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护理
  • 简介:线粒体不但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提供者,而且在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凋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新发现的线粒体抗病毒蛋白将线粒体与先天性免疫联系起来,这也意味着宿主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可能与线粒体密切相关,显示出线粒体在细胞内的重要作用,提示应加强对线粒体在抗病毒感染和治疗等方面作用的研究。

  • 标签: 线粒体 细胞凋亡 先天免疫
  • 简介:本研究利用在固体培养基上长期保存的杂交鹅掌楸胚性愈伤为外植体,对杂交鹅掌楸进行了遗传转化的研究。对于影响转化效果的众多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讨论了乙酰丁香酮、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对杂交鹅掌楸转化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预培养阶段,乙酰丁香酮的使用有利于转化效率的提高,最佳条件时浓度100mg/L,预培养4d。而在共培养阶段,乙酰丁香酮的使用和延长共培养时间并不能显著提高杂交鹅掌楸的遗传转化效率。同时,在侵染时,不同菌液浓度和不同侵染时间对转化结果的影响也无显著的差异。通过PCR检测经过筛选培养获得的阳性植株,初步验证了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杂交鹅掌楸基因组中。

  • 标签: 杂交鹅掌揪(Liriodendron hybrids) 遗传转化 GAFP NP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心莲抗病毒的有效成分研究。方法:根据提取工艺对穿心莲中穿心莲内酯进行提取,采用色谱检测的方法对穿心莲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特性以及波普的数据对穿心莲中的化和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经分析鉴定后在穿心莲叶片中分离出的化和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抗病毒成分为: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苷元、新穿心莲内酯苷元,以上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的作用。结论:在对中药穿心莲进行研究后,得出其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 , 可分离出并供制药使用。

  • 标签: 穿心莲 抗病毒 有效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疗效的分析与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58位患有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患者,58例患者中,分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处在代偿期的患者有34例,处在失代偿期的患者有2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100万U赛若金联合利巴韦林600mg/d治疗,肌内注射药物,每两天注射一次药物。治疗30周后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表明肝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治疗30周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恢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丙型肝炎 肝硬化 抗病毒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致死性人畜共患疾病,先后出现的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密尔沃基疗法尚达不到治愈狂犬病要求,而针对病毒本身的抗病毒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现根据RABV复制感染过程,简述作用于病毒各个过程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并提出新型抗RABV药物疗效评述及联合治疗方案的方向。

  • 标签: 狂犬病 抗病毒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肝移植时若受体可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移植肝会迅速感染HCV,称为HCV复发。HCV复发可导致移植肝纤维化进展、肝硬化等,显著降低移植肝存活率。有效清除HCV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移植术后患者只要可检出HCV RNA,均应抗病毒治疗,并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目前与免疫抑制剂药物相互作用(DDI)较少、安全性高的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已被推荐用于移植术后患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DDI等选择不同方案。现对肝移植术后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肝移植 抗病毒治疗 直接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RNA干扰技术已经迅速的被发展成为一种治疗手段,用于特异的下调基因从而减轻病痛。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由于病毒感染的疾病。现在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无论在体内还是在体外,RNA干扰都可以抑制病毒。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每一个的病原物RNA干扰治疗都必须量身定做,其中包括1.发挥干扰的RNA的导入方法途径,2.给药途径,3.目的基因,4.RNA干扰作用的持续时间。尽管对于每种病毒都可以制定有效的策略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重要的是,治疗策略必须考虑到在病毒基因组可能出现的极快速进行,以及利用计算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来辅助治疗策略以防止病毒逃逸。此外,所有的RNA干扰治疗策略都需将发挥干扰作用的核酸序列导入到靶细胞中,这将受益于基因设计和导入方法的发展。这里我们总结了在抗病毒RNA干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如何将这些发现有效的应用到诊断治疗中。

  • 标签: RNA干扰 病毒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明显。抗HBV药物有α干扰素、α-2a聚乙二醇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等。该文概述了这些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耐药性及联合治疗等。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药物 治疗
  • 简介:综述了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在番茄几个主要质量抗病性状和数量抗病性状基因定位中的研究进展.质量抗病性状的基因定位主要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根结线虫、番茄白粉病、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斑萎病、番茄叶霉病等,数量抗病性状的基因定位主要包括番茄青枯病和番茄晚疫病.

  • 标签: 番茄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质量抗病性状 数量抗病性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27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进行抗细菌感染治疗编入对照组,13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编入实验组,对两组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体重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体重明显低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治疗效果优于抗细菌感染治疗,体质恢复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HBV慢性感染是到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表明,有效控制和减少HBV复制可以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可减缓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延长生存期,因而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很重要。目前抗HBV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稳步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水稻种植抗病技术研究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水稻种植的进度,水稻种植的抗病安全性、质量以及成本等方面。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影响水稻种植抗病技术研究工作的相关因素,并且针对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日后的水稻种植抗病技术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 水稻种植 抗病技术 要点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案管理在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HIV感染及AIDS患者共140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管理研究。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样本均为7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观察组予以个案管理。对比两组管理后体液免疫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依从性。配偶检测治疗率结果:经实施管理3月后,观察组hs-CRP、TNF-α、Ang-Ⅱ(含义?)及CD4+T淋巴细胞指标数据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HIV AIDS 抗病毒治疗 个案管理
  • 简介:摘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确保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满足我国人民生活所需和经济稳定发展需求。我国耕地面积有限,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已不现实,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为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改善稻米品质,借助地区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水稻品种资源创新研究,旨在利用优质高产抗病水稻品种创新资源,加速地区水稻新品种育种步伐,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打造地区“杜良”优质大米知名品牌,对地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水稻 品种资源创新 可行性 技术路线
  • 简介:摘要:抗病毒药物是指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某种细菌感染的非细胞型或半细胞型疾病的药物,如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真菌病以及其他对人类有严重杀伤作用的传染性炎症。近年来,人们对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更严格要求。在过去几年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时就已经开始出现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指一种或几种具有免疫性、对细菌有杀伤作用的物质,它可以在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病原菌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研究进展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于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更严格要求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炎症。它具有多种杀菌作用,可有效地防止或减轻对人类有杀伤力、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同时,还能抑制细菌分泌物及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 标签: 抗病毒药物 细菌感染 传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