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在美国的智囊团队中,布热津斯基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尤其精于地缘政治研究,在其近年撰写的《战略远见》一书中,他提出,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美国应着重处理好以中国为中心的两个相互迭加的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第二个是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在这个三角形中发挥支撑作用。”让我们看一看他的这一亚洲地缘政治思考。

  • 标签: 地缘政治 三角形 亚洲 布热津斯基 政治研究 巴基斯坦
  • 简介: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关系的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俄地缘教训治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状况,远东人口形势严峻,及中俄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都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问题产生的根源。

  • 标签: 地缘政治 中国威胁论
  • 简介:边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边防安全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国家的边缘安全,或日外围安全,因此边防安全受邻国因素的影响较大。全球化背景下,边防安全的共生性凸显,使得一国在维护本国边防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深度研究邻国因素。中印两国彼此相邻,边界线漫长,虽然佛教东传,玄奘西天取经,古代中印两国的交往充满了浪漫的诗意;但印度独立后称霸南亚的地缘战略不仅严重影响了双边关系,也对今天中国的西南边防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印度地缘战略的基础上,研究了印度地缘战略对中国西南边防安全的影响,以期从中国西南边防安全的视角,重新认识印度的地缘安全战略。

  • 标签: 中印边界问题 地缘战略 边防安全 边界争端 前进政策
  • 简介:中国与东盟达成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对东亚的经济合作进程乃至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应与亚太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的战略才能实现.依据中国目前所处地缘政治情势,我国应推行全方位睦邻、富邻、安邻外交,逐步巩固和扩大一个稳定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带.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应当重点经营的地区,与东盟关系的进展直接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

  • 标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地缘政治 效用 和平发展
  • 简介:广东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区域发展失衡和城乡发展失衡。以外商直接投资为动力,以本地生产要素低成本和高投入为基础,高度依赖对外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区域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而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和低效率利用支农资金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从地缘经济关系的角度寻求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主张建立港澳深珠环珠江口经济共同体和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

  • 标签: 地缘经济 经济共同体 农村金融体系
  • 简介:"冰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亚欧、亚美的洲际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框架,更是北极暖化背景下催生的重大战略构想,其鲜明的地缘空间特征,必然依托于战略支点的鼎持。"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既是洲际经济互补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国战略资源投放的重新布局。格陵兰作为大西洋与北冰洋的战略要冲,是唯一连接亚欧、欧美环北冰洋航道的枢纽地区,同时具有极强的经济发展潜力,是"冰上丝绸之路"名副其实的战略支点,已经引起各国决策者的高度关注。然而,当前格陵兰的独立化倾向,将是北极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最大变数。格陵兰政府选择的"渐进式独立"道路,不仅是由于自身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妥协成果,也是一种从丹麦公民到格陵兰公民的心理调适过程。

  • 标签: 冰上丝绸之路 格陵兰 北极治理 独立北极航道
  • 简介: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以经济为主题、以和平合作为主调。相应的地缘关系理论也应作如下调整:从“争夺霸权”向“寻求合作”的目标转换、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主题转换、从地理位置向科技人才的解释因子转换、从欧洲中心论向全球一体化的空间转换

  • 标签: 国际关系 地缘关系理论 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
  • 简介: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相关性不言而喻,而对德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特别显著.1871年以来的德国外交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俾斯麦时期,二是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时期,三是冷战时期.研究德国外交战略与地缘政治、国际体系的关系,既有利于我们认识德国重新统一后外交战略的趋势,也有利于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标签: 地缘政治 国际体系 德国 外交战略
  • 简介:'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伟大创新。从地缘经济政治环境视角分析,崛起进程的中国具备贯通'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并发挥二者相连优势的地缘经济政治优势,以推进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亚大陆的深度整合。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以西南国际大通道的互联互通为基础,贯通'一带'和'一路','两洋出海',海陆并举,南北呼应,构建东西互动对外开放新格局,是实现地缘经济政治的新突破。

  • 标签: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 地缘经济政治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
  • 简介:利用日本牵制中国和平发展是美国弃台湾之后的第二步棋,尽管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这些都使其我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时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态度

  • 标签: 中国发展 中的台湾 发展战略
  • 简介:4月7日,包括首都比什凯克在内的吉尔吉斯斯坦多个城市和地区发生大规模骚乱。上万反对派支持者走上街头,冲击地方政府大楼,围攻总统府,占领议会,并与军警发生冲突。

  • 标签: 地缘 中国 吉尔吉斯斯坦 地方政府 支持者 反对派
  • 简介:摘要对水源地控制系统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描述了无线遥控技术在水源地系统中的应用及硬件设备关键点。对水源地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描述。详细分析了雷电形成的过程,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分析了雷击对控制系统的危害。针对无线信号传输特点深入浅出的说明了地表建筑对无线传输的影响。阐述了改进优化方案及系统改良后的实际效果。对无线遥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无线遥控技术 水源地控制系统 防雷 信号干扰
  • 简介:冷战结束后,地处亚洲腹地中俄“夹缝”中的蒙古国摆脱了苏联长达近70多年的控制,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之一。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与中俄特殊的历史关系使其对外关系调整必须首先考虑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与此同时,蒙古为了平衡中俄所带来的“压力”又积极地发展与“第三邻国”关系,美日及一些西方大国出于不同的战略目的接踵来到这片觊觎已久的土地上。蒙古国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中国北部战略安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即成为中国对蒙政策的优先目标。

  • 标签: 地缘政治 蒙古 中国 影响
  • 简介: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态势的加剧,北冰洋冰层加速消融,并出现持续无冰的时段,北极在保持其战略地位和科研价值的同时,其能源潜力和航运价值不再处于设想阶段。本文以“冰上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经济。

  • 标签: 冰上丝绸之路 地缘政治经济 中俄合作
  • 简介:魏国历史达178年,魏文侯时期曾经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自魏惠王后由盛而衰,逐渐走向灭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魏国各统治者对魏国的地缘政治变化后的战略策略运用不当是其重要原因。

  • 标签: 魏国 魏惠王以后 地缘政治 战略策略
  • 简介: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与巴黎有着不解之缘,巴黎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成长与成就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黎的文学历程与美学积累,使贝克特在民族与世界、文学与政治之间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并帮助他铸就了爱尔兰文学在世界的辉煌。将贝克特的戏剧创作与巴黎进行文化地理视角下的考察,将为我们研究贝克特戏剧提供一个新的维度,有助于更加深刻、宏观地解读贝克特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 标签: 贝克特 巴黎 戏剧创作 文化地缘学
  • 简介:"一带一路"战略,是依据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地缘经济政治环境新态势和亚太地缘经济政治环境新变化,所做出的陆海双栖经济走廊合作机制的战略抉择。"一带一路"将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实施产能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以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进而打造海上战略支点,并与沿线国家实施战略对接,形成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

  • 标签: “一带一路” 产能合作 对外开放 地缘布局
  • 简介:在抗战初期和中期,中共的地缘战略主要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第一,从发展方向来看,华北和华中是重点,而其他地区是辅助。第二,从不同类型地区的分工来看,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处于主要地位,沦陷区工作和国统区工作处于配合地位。其时,中共的地缘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华北,由于国民党势力的衰微,中共成为与日军分庭抗礼的强劲对手;在华中,中共在长江以北多个区域占有局部优势,中国国内政治格局逐渐呈现日本、国民党、中共三元对峙、角逐的态势。

  • 标签: 地缘战略 抗战初期 中共 演变 抗日根据地 内容构成
  • 简介:基于空间经济联系量、地缘经济关系及其匹配度研究了海南省城市发展策略,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南省城市发展若干策略:海口与澄迈、三亚与乐东部分地区合并发展;将儋州市政府迁往白马井镇,充分利用其便利的交通设施加强与周边市县的经济联系;以海口市、儋州市、三亚市作为三个增长极,实现海口-临高-文昌-定安-琼海、儋州市-昌江-白沙-琼中-屯昌、三亚-保亭-陵水-万宁三条经济带协调发展,可以为海南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参考.

  • 标签: 海南省城市发展策略 空间经济联系 地缘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