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贝克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等待戈多》的"内部发行"到《贝克选集》5卷本的正式出版,从80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众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探讨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60年代、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研究的主要成就、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 标签: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反戏剧 反小说
  • 简介: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与巴黎有着不解之缘,巴黎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成长与成就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黎的文学历程与美学积累,使贝克在民族与世界、文学与政治之间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并帮助他铸就了爱尔兰文学在世界的辉煌。将贝克的戏剧创作与巴黎进行文化地理视角下的考察,将为我们研究贝克戏剧提供一个新的维度,有助于更加深刻、宏观地解读贝克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 标签: 贝克特 巴黎 戏剧创作 文化地缘学
  • 简介:贝克不仅是荒诞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是第一位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他的五部长篇小说既具有丰富的精神分析学内涵,又体现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因此,后现代精神分析学是阐释这些小说的一种恰当的方法论。其小说中的许多谜团在拉康的理论中都可以得到合理、透彻的解释:由于父亲的无能和缺场,贝克式的反英雄从象征界边沿退化到了想像界。本质上,贝克的"失败"文学是反理性的文学。

  • 标签: 贝克特 拉康 笛卡尔
  • 简介:塞缪尔·贝克(SamuelBeckett,1906-1989)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集大成者,他的突出成就在于对传统戏剧舞台空间的创新。贝克擅长利用狭小封闭的舞台空间表现主人公压抑的心灵空间,映射荒诞虚无的社会空间,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诞与虚无,产生黑色幽默的美学效应。贝克的空间诗学对当前生态空间和自由生存空间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空间诗学 黑色幽默
  • 简介:语域是我们对贝克文学风格进行文体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年危机”之后贝克实现了彻底的风格转向,试图以双语独白的形式追求“无风格”写作,不遗余力地表现内心景观。语域分析表明,贝克堪称试图“无语域”地写作的典范,而这一风格转变源于他对自己所使用媒介的态度的根本变化。凭借语域这个工具,我们可以阐释“三部曲”中的不安感、分离感和“失败”感以及关于意义和“混乱”的问题。

  • 标签: 萨缪尔·贝克特 语域 文体/风格 无风格 双语性 独白
  • 简介: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期西方哲学发展中影响较大的流派,作为时代代言人的贝克深受其影响。本文将重估贝克戏剧与存在主义思潮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期更准确地在时代思潮中把握贝克的戏剧创作及其戏剧美学思想,为贝克研究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视角。

  • 标签: 贝克特戏剧 存在主义思潮 戏剧与哲学
  • 简介:贝克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风格与特点。他运用“居间(inbetween)叙事”的策略,使小说作品充满了生与死,存在与虚无,光明与黑暗等的对立交替缠绕来表现二战后人类的虚无感挫败感和存在之悲。他置身于语言与非语言的边界地带,对语言进行着无情的肢解和减损,走向了不可言说之物,清晰地表达着语言背后的东西。贝克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后现代的艺术创新,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 标签: 贝克特小说居间
  • 简介:这,是颓废者的游戏,灵魂,盛开出浮华的花朵,必然导致生命的空虚。在没有星光的夜晚,任寂寞,撕噬兵荒马乱的心,忧伤,变得太温柔。

  • 标签: 《等待戈多》 贝克特 迷失 颓废 浮华 寂寞
  • 简介: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界对塞缪尔·贝克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一本书主义”阶段,主要针对《等待戈多》这部戏剧作品中的荒诞性成分,而对其中的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和手法以及所蕴含的多元化的复杂思想内容挖掘远远不够,所得批评结论也明显有简单化嫌疑。至于贝克的其他戏剧作品和小说,较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无人问津。

  • 标签: 《等待戈多》 语言哲学思想 贝克特 后现代主义 改革开放 戏剧作品
  • 简介:文学艺术可以用来阐释人类最伟大的经历并从中获得领悟,这种领悟包括经验、伟大艺术的他者性和独创性以及能引领我们通向某种更高境界的本源。贝克的文学作品无疑属于伟大的艺术,它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思想和艺术空间,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贝克研究”成为现代西方文化反思人类自身的标志。

  • 标签: 贝克特 游戏 景观 边界 调和 文学艺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2-01
  • 简介:本文尝试从神经心理分析的视角去探寻贝克作品中的"失语症"现象,认为贝克作品中的"失语症"不是语言的死亡而是语言功能的再现。同时,它又是贝克一直致力追求所谓的"贫困艺术"的体现。通过分析,本文揭示出隐藏在贝克作品中的多重含义。

  • 标签: 贝克特作品 失语症 贫困艺术
  • 简介:人类文学史是创作者在克服和超越先驱作家“影响的焦虑”中进行文学创新的不断积淀的过程。英国剧作家贝克在剧作《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运用“误读”、“非戏剧化”和“螺旋”等理论方法,克服和超越了受传统剧作家们在戏剧语言、技巧和结构三个方面的“影响的焦虑”,创造性地确立了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形式,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诞和虚无,并使观众重新认识到作品中体现的艺术价值。

  • 标签: 影响的焦虑 “误读” “非戏剧化”和“螺旋” 荒诞和虚无
  • 简介:英国文明以其自身的特殊方式不断地在历史时间中获得发展和延伸:异质文明的融合、区域文明的交往及其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延续,使其不断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并影响着近代民族国家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本次论坛以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组文章,展示出英国文明以不同方式吸纳与创新并获得前进力量的显著特征:刘晓倩、于文杰的《阅读与创新: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集体记忆——以托马斯·贝克之死为案例》,以集体记忆理论探索历史意义在历史时间中的演绎与延伸;陆一歌、陈磊的《英国文明进程中的法国因素考略》,讨论异域文明之间的交往对于民族国家文明成长与进步的推动力;蒋俊俊的《交往与创新:西方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以英国巴纳德·里奇陶艺为案例》,研究现代社会国际交往对区域文明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确立民族国家及其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在全球化时代依然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张建辉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英格兰早期王国的建立》挖掘异质文明融合对早期民族国家形成带来的强大生命力。在多彩、平等和包容的世界文明面前,研究英国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及其源泉,有助于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全面提升和健康发展。

  • 标签: 托马斯·贝克特 法国 巴纳德·里奇陶艺 盎格鲁—撒克逊文明
  • 简介:在早期创作中,贝克深受乔伊斯“文字革命”的影响,倾心素材的铺陈和机巧的展示。其小说处女作《春梦》对中国文化的大肆挪用就体现了他对业师的膜拜和炫耀自身学识的冲动。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在第二部小说《莫菲》的创作中,他竭力摆脱乔伊斯的影响,从“扩展”性艺术走向“收缩”性艺术,用典日趋简洁,中国文化的印记随之锐减。在其后续作品中,中国文化几乎销声匿迹,这一骤变取决于贝克对乔伊斯创作手法的扬弃。中国文化从滥用到弃用,是贝克自我意识迅速崛起的结果,与扬西贬东的“东方学”无关,体现了他创作方向的重大转变。

  • 标签: 贝克特 中国文化 乔伊斯 扬弃
  • 简介:【定格】巴黎时间2008年3月26日晚9时(北京时间27日凌晨4时),英格兰队与法国队的一场热身赛在巴黎法兰西大球场进行,效力于拜仁慕尼黑队的法国中场里贝里主罚点球,攻入全场唯一进球。但这场比赛的另一个主角却是英格兰球星贝克汉姆,此役是他第100次代表英格兰队出场[→贝克汉姆英格兰队出场全记录见本刊今年2月A版第10页],成为该队历史上第五位百场名人堂成员。

  • 标签: 英格兰 贝克 进球 世界杯 比赛中 欧洲杯
  • 简介:大卫·贝克汉姆1975年5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他是最著名的英格兰足球运动员和世界职业运动员之一,他14岁时便与曼彻斯特联队签约。他17岁时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足球生涯,为曼彻斯特联队效劳。2003年6月,贝克汉姆与皇家马德里球队签下了4年的合同。西班矛报纸今年宣称贝克汉姆将会把他与皇家马德里球队的合同期限延长2年,直至2009年。2005年,贝克汉姆夫妇宣布了他们第三个儿子克鲁兹的诞生。他们的大儿子布鲁克林今年5岁,次子罗密欧今年2岁。

  • 标签:
  • 简介: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1902-1968)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小说家,曾因《愤怒的葡萄》夺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对斯坦贝克如何在作品中用东方道教文明来拯救没落的西方精神世界进行了综述,列举了他笔下的“东方”色彩以及善恶冲突观念和中国文化的巧合,以及与中国现代作家相比较,在创作风格、主题方面的惊人相似,即都要将黑暗和恐怖的蒙昧打捞到日光之下,体现了斯坦贝克对于东西方思想融合的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坦贝克的作品兼备了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两种素养,达到了一种近乎完荚的境界。

  • 标签: “东方”色彩 善恶冲突 斯坦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