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术后易出现的枕部皮下积液或假性脑膜膨出、切口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本文探讨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计划的制订,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6年5月以来26例第四脑室肿瘤患儿在切除肿瘤前均行右侧脑室-前额Ommaya囊安置;术中及术后通过Ommaya囊持续外引流;经膜髓帆入路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结果:所有患儿在切除肿瘤前均行右侧脑室-前额Ommaya囊安置;术中及术后通过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肿瘤全切23例,次全切除3例,无一例出现缄默症,本手术组无死亡病例。6例颅内感染者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出现脑积水而需要行分流术,未出现一例枕部假性脑膜膨出及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多数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患者可经膜髓帆入路在不需要切开小脑蚓部的情况下予以肿瘤切除,仅少数患者为了充分显示肿瘤上极而切开小脑下蚓部。术前安置Ommaya囊术后持续外引流,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第四脑室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OMMAYA囊 侧脑室外引流
  • 简介:神经肿瘤杂志。2011个月;13(8):904-9。2011月13课件。海马中,steffen-smith,哈穆德,世勋,弯曲,沃伦克。小儿肿瘤科,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贝塞斯达20892,医学博士,美国sean.hipp@us.army.mil

  • 标签: 神经肿瘤 儿童 脑桥 胶质瘤
  • 简介:目的研究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根治术对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老年早期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免疫细胞水平以及生存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两组患者免疫细胞CD4^+、CD8^+、CD4^+/CD8^+、CD3^+、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免疫细胞CD4^+、CD8^+、CD4^+/CD8^+、CD3^+、NK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下降,且对照组患者CD4^+、CD8^+、CD4^+/CD8^+、CD3+、NK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出血量少,免疫细胞水平波动较小,生存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腺肽 胸腔镜手术 老年早期肺癌 根治术 免疫功能 生存期
  • 简介:目的研究全胸镜肺叶切除术(VATS)与开胸肺叶切除术(PL)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彻底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NSCLC患者10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VATS组与PL组,每组各53例.VATS组行VATS治疗,PL组行PL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总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等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7dTNF-α、CRP、IL-6、CD3+、CD4+、CD8+及CD4+/CD8+等水平,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复发及1~3年生存情况.结果VATS组术中出血量、治疗期间总输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7d患者血清中的CRP、IL-6、TNF-α与术前的差值均低于PL组各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7d患者血清中的CD3+、CD4+、CD8+及CD4+/CD8+与本组术前的差值均高于PL组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5.09%)低于PL组(35.85%)(P〈0.05);VATS组术后1~3年生存率高于PL组(P〈0.05).结论VATS治疗NSCLC创伤小,对免疫系统影响小,疗效显著,治疗彻底安全,值得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全胸镜肺叶切除术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 疗效 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complex,NAC)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和美容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早期乳腺癌28例,12例接受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并一期乳房重建(观察组),16例为不保留NAC的一期乳房重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再造乳房形态。结果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28例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重建乳房外形满意,观察组乳头乳晕区皮肤无坏死,再造乳房无明显萎缩,质地柔软,乳头感觉存在。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行保留NAC改良根治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是安全和可行的,重建后的乳房美容效果更满意。

  • 标签: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乳头乳晕复合体 乳房重建
  • 简介:化疗联用分子靶向药物爱必妥,ETS(第8周时肿瘤缩小≥20%)患者可获得长达3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此外,化疗联合爱必妥为部分初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甚至提供了治愈的可能。

  • 标签: 长期生存 基金会 红十字 北京市 结直肠癌肝转移 早期
  • 简介:目的探讨粪便中MALL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89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3例正常人清晨粪便标本.提取其DNA经处理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析MALL甲基化状态。比较粪便MALL甲基化状态与粪便潜血(FOBT)、CEA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粪便DNA中MALL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78.7%(70/89),显著高于正常人3.0%(1/33)(P〈0.01)。粪便MALL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78.7%)显著高于粪便潜血(30.3%)、CEA(29.2%)(均P〈O.01)。MALL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粪便MALL基因异常甲基化对于诊断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的无创性初筛方法。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MALL 基因甲基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急诊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感染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恶性肿瘤早期感染患者67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未感染患者60例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含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阳性率及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含量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单项诊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感染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含量升高,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恶性肿瘤 早期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清扫血管根部各组淋巴结所需时间,探讨各组淋巴结清扫的难点和手术技巧.方法采用观看手术录像方法,计算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施行的25例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分别计算清扫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群所需时间,并比较各组淋巴结清扫所需时间在初期15例和后期10例的时间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术后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全组25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702枚,平均数为(29.92±8.78)枚.手术所需时间91~212min,平均(129.96±27.91)min,其中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64±4.15)min、(25.60±6.38)min、(24.52±7.23)min及(18.40±3.75)min.初期15例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13±3.02)min、(28.07±5.16)min、(27.80±6.13)min及(17.00±2.39)min,后期10例所需时间分别为(24.40±5.54)min、(21.90±6.47)min、(19.60±6.02)min及(20.50±4.53)min,对比前后两组变化,原来最为耗时的网膜右、胃右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4根主要胃周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耗时从长至短依次为胃网膜右、胃右、胃网膜左及胃左血管,而经过相当病例的实践后,耗时按从长至短顺序依次为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左及胃右血管周围淋巴结组群.

  • 标签: 胃癌 腹腔镜 D2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研究术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根治性手术,术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800mg;B组,术中单纯行根治性手术:两组术后治疗相同.另设C组,16例结直肠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A、B组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NKC、IL-2R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体液免疫指标(sIL-2R和TNF-a),在术后1w、2w、3w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B两组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布及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在术前、术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比A、B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

  • 标签: 缓释氟尿嘧啶 结直肠癌 免疫功能
  • 简介:化疗联用分子靶向药物爱必妥,ETS(第8周时肿瘤缩小≥20%)患者可获得长达3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此外,化疗联合爱必妥@为部分初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甚至提供了治愈的可能。

  • 标签: 爱必妥 长期生存 基金会 红十字 北京市 结直肠癌肝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患者行3D-CRT(3~5野),总照射剂量为66Gy;B组患者行静态调强放疗(5野),总照射剂量为60Gy。两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亚型水平及外周血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CD3^+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外周血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亚型(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免疫因子(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3D-CRT(66Gy)与调强放疗(60Gy)均可有效改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且疗效显著,但调强放疗放射总剂量少,不良反应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因子
  • 简介:刘端祺教授现任《癌症康复》杂志副主编,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康复部主任,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十余年主要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姑息治疗。

  • 标签: 大肠癌 早期 预防 息肉 癌症康复 中国抗癌协会
  • 简介:目的分析接受颈椎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早期脊髓MRIT2加权像高信号改善情况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其对术后临床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颈椎减压术后1年T2加权像高信号改善情况分为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收集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手术入路、减压节段、C2~7前凸角、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mJOA)评分、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mJOA改善率、术后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T2加权像高信号恢复组纳入50例,未恢复组纳入92例。恢复组mJOA术后1年(14.6±1.2)分,术后2年(14.6±1.2)分,术后3年(14.4±1.2)分,术后4年(14.5±1.2)分,未恢复组mJOA术后1年(11.5±2.6)分,术后2年(11.5±2.5)分,术后3年(11.5±2.6)分,术后4年(11.4±2.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mJO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mJOA改善率术后1年(52.5±21.9)分,术后2年(51.9±21.8)分,术后3年(48.1±22.2)分,术后4年(49.8±22.4)分,未恢复组mJOA改善率术后1年(33.8±17.4)分,术后2年(33.7±17.8)分,术后3年(33.7±17.8)分,术后4年(32.5±17.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mJOA改善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上肢VAS评分术后1年(24.8±11.1)分,术后2年(24.7±8.1)分,术后3年(24.8±8.1)分,术后4年(24.6±10.5)分,未恢复组VAS评分术后1年(42.6±14.9)分,术后2年(42.9±13.9)分,术后3年(41.8±13.1)分,术后4年(41.6±12.6)分,各随访时间两组术后上肢VAS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减压术治疗后1年,脊髓T2HSC改善情况可能在预测患者术后4年的临床疗效中有重要作用。术后1年脊髓T2HSC明显恢复的患者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未恢�

  • 标签: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瓣移植修复骨病导致的儿童股骨颈缺损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8年1月1日~11月30日,因骨病导致的股骨颈缺损或骨不连的6例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3~12岁,平均8.2岁。初次手术采用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术(6例),5例在初次手术失败行二次手术,采用带血管腓骨瓣移植修复重建。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拍骨盆正位及髋关节侧位X线片,观察肿瘤有无复发、植骨愈合、肢体畸形及短缩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6例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6例病变均未复发。初次手术后4~8个月内2例形成骨不连,3例再次形成髋内翻畸形,骨不愈合,但股骨头均未发生坏死。1例行异体骨块移植重建的患者术后3个月植骨形成愈合,无须二次手术。二次行腓骨瓣移植重建手术后3~6个月,平均4.3个月,移植腓骨瓣桥接股骨头与大粗隆,形成牢固愈合。颈干角矫正平均约18°,患肢短缩纠正平均约2cm,HarrisHip评分改善平均约30分。结论带血管腓骨瓣移植修复骨病导致的儿童股骨颈缺损的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难度较大,需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

  • 标签: 儿童 骨病 股骨颈缺损 腓骨瓣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术后免疫应激反应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n=45)和传统手术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情况、术前和术后的免疫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年生存率和3年局部复发率.结果ESD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39/45)和88.89%(4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食禁水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ESD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1).术后ESD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89%(4/45),低于传统手术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42/45)和91.11%(41/45),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67%(3/45)和8.89%(4/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和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相当,均可获得良好的病灶切除效果,远期生存率高,但与传统手术相比,ESD造成的免疫应激反应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传统手术 免疫应激反应 远期生存率
  • 简介: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对判断儿童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初诊的196例B-ALL患儿,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以上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第12周的骨髓MRD。结果:MRD阳性组中中危和高危分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各时间点MRD,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复发率越高,3年EFS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MRD≥10-4、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不佳;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对儿童B-ALL具有重要的临床预后判断意义;需动态监测MRD,第15天MRD≥10-2、第33天MRD≥10-4、第12周MRD≥10-3的患儿预后不佳,需调整危险分层及化疗强度;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微小残留病
  • 简介: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Ⅰ~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指标和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PEF和MVV高于对照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及精神健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且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非小细胞肺癌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技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全内镜技术治疗1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75~88岁,平均(81.5±6.5)岁,其中经椎间孔入路7例,经椎板间入路5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或MRI评估椎管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术后4天明显缓解;手术时间45~125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45.5±14.5)ml,住院时间4~7天,平均5.5天。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50±1.50)分,术后第1天为(2.50±0.50)分,术后3个月为(2.00±1.00)分,术后6个月为(1.80±0.50)分,术后12个月为(1.50±0.50)分;ODI术前为(54.50±15.50)分,术后第1天为(22.00±14.50)分,术后3个月为(19.50±10.50)分,术后6个月为(13.50±9.00)分,术后12个月为(10.50±8.50)分。术后各时间随访VAS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33.3%),良6例(50.0%),可2例(17.7%),无差评,总体优良率为83.3%(10/12),患者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ODI功能指数及全内镜入路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腰腿痛病程及临床症状特点与改良MacNab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经皮全内镜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风险,维持脊柱稳定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 内窥镜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chiarimalformationtypeI,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posteriorfossadecompression,PFD)术后小脑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对脊髓空洞转归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低龄儿童CMI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9岁,平均(7.5±1.3)岁;随访时间12~71个月,平均(33.8±18.5)个月。选取正中矢状位MRI图像,并测量术前及随访的第四脑室顶点、小脑扁桃体下端的纵向及横向位置、空洞的最大前后径与同水平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S/C最大比值)及空洞的长度。分析PFD术前和随访时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变化值与空洞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22例(68.8%)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上移,26例(81.3%)后移;平均上移(2.6±4.2)mm(P=0.002),后移(5.2±5.1)mm(P〈0.001)。31例(96.9%)患者脊髓空洞改善,S/C最大比值及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分别为(49.5±25.7)%和(51.5±27.7)%。小脑扁桃体的上移与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5)。术前31例(96.9%)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为钉状或舌状,其中90.3%(28/31)在末次随访恢复为钝圆状。结论低龄儿童CMI患者PFD术后小脑的形态大多会通过小脑扁桃体的回缩和变圆而恢复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端的回缩与空洞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儿童 ARNOLD-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症 小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