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with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8月本院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ACDF组(A组,30例)和显微镜辅助ACDF组(B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132.5±8.9)min,B组为(137.0±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13.6±8.0)mL,B组为(93.7±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住院(7.37±1.73)d,B组(6.63±1.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JOA评分为6.60±1.21,术后12个月为13.83±0.91,改善率为(69.72±7.66)%;B组术前JOA评分为6.87±1.46,术后12个月为14.23±1.17,改善率为(72.51±11.26)%。A组和B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ACDF和常规ACDF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但显微镜辅助ACDF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颈椎 颈椎病 椎间盘切除术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本文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资料、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方面的统计学差异。目前微创手术倡导者虽报道微创相对开放手术能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出血及输液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但尚缺乏设计良好的对比研究来证明这一观点。

  • 标签: 后路椎间融合术 微创手术 单节段 手术入路 腰椎 队列研究方法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根钉的置入位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厂Si)模型。根据椎弓根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3A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3A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3A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5/S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根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以往文献已经报道了腰椎间盘置换术能保留腰椎活动节段以及尽可能减少手术后腰椎邻近节段的过度负荷。虽然尸体实验已经提供了这方面宝贵的资料,但这些体外实验无法揭示在躯干肌肉收缩开始并维持稳定的作用下腰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本文将研究病例分为3组,其中腰椎间盘置换术8例,

  • 标签: 腰椎间盘置换术 运动力学 融合术 环形 透视 X线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罗哌卡因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围手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方法行PLIF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0)、常规多模式镇痛组(B组,n=20)和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组(C组,n=20),记录3组患者术前6h及术后6、12、24、48、72h及1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1、3、7d及出院时的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额外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结果术前6h,VAS评分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h,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及1周,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Bromage评分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及出院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麻醉 局部 镇痛 老年人
  • 简介: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min,出血量约450mL。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初次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mm2增大至227.46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对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 标签: 颈椎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再手术
  • 简介:本文通过对27例ACDF患者共40个节段采用了同种异体植骨块融合,术后采用CT矢状位三维重建评估植骨块吸收的中央部分和植骨块与椎体桥结部分的骨小梁形成,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结果发现经过平均15个月的随访(范围为12~26个月),

  • 标签: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 同种异体 植骨块 密度增高 吸收率 骨块吸收
  • 简介: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2种后路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因多节段颈脊髓病行椎板成形术(A组)和椎板切除融合术(B组)的患者的资料,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2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B组则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B组JOA评分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P<0.05),B组与术前颈椎活动度的差值显著大于A组(P<0.01)。随访期间,A组C5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2.8%(1/36),B组为12.5%(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P<0.05)。结论2种方法早期都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在颈椎曲度、颈痛和活动度的影响上,两者各有优劣。

  • 标签: 颈椎 脊髓疾病 颈椎病 椎板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椎板成形术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5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60岁,平均42.7岁;病变节段为L4/L534例,L5/S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TLIF)组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open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OTLIF)组,分别为24例和30例。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术后1年椎间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4个月,MiTLIF组出血量(40.2±15.6)mL,住院时间(6.2±2.4)d,术后2周JOA评分18.7±1.9,OTLIF组出血量(203.6±52.8)mL,住院时间(10.8±4.2)d,术后2周JOA评分15.1±1.4,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时,MiTLIF组出血量更少短期临床疗效更好。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申请条件:①自愿申请。申请人职称为副主任医师以上,博士、硕士以上学历,英语水平为CET6级以上,可以自行上国际英文网站检索资料,年龄不限;②根据2013年社团组织管理的新规定,骨形态计量学学科组对外称为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形态计量学专家委员会,又如,HRT学科组,称为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激素替代疗法(HRT)专家委员会;③邮寄纸质版的同时,请将电子版发至回执下面的邮箱,经学会办公室转发学科组主任审核认可后,由学会发证书;④每个学科组专家委员会由7—9人或9—11人组成,专家来自国内外。

  • 标签: 专家委员会 骨质疏松 老年学 学会 中国 骨形态计量学
  • 简介:目前,通过手术减压、去除神经根卡压治疗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疾病的观点被普遍倡导。但是否必须进行融合却仍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比了单纯减压、减压内固定合并后外侧融合、减压内固定合并后外侧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3种术式的临床疗效。44名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方式采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TILF采用填充同种异体骨的钛合金cage。

  • 标签: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随机对照研究 椎间孔狭窄 临床疗效 单节段 减压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 简介: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稿件投往海外,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骨科医生阅读外文文献,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与国内同道一起分享,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介绍一些最新的外文文献,使中国骨科医生从中受益并及时了解国外的骨科动态,敬请关注。

  • 标签: 抗原表位 交叉韧带断裂 关节液 探索性分析 骨科医生 AR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