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果糖对癌痛患者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所致便秘的预防作用。通过对乳果糖预防癌痛患者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中对于其所便秘的预防情况进行观察。为临床上使用乳果糖预防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提供依据方法对128例在湖南省肿瘤病医院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中重度癌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乳果糖组及对照组两组,乳果糖组在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同时加用乳果糖以预防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并观察其临床结果,而对照组在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没有联用乳果糖观察其临床结果,对两组患者预防前后大便硬度分级、大便频次、排便困难程度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果糖能够在阿片类药物使用所致便秘中有明显的预防作用。2、安慰疗法在阿片类药物使用中所致便秘大部分没有作用,少部分在辅助运动时效果明显一点。结论乳果糖对癌痛患者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所致便秘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以在临床上大量推广,减轻患者的疼痛。

  • 标签: 癌痛 阿片类药物 便秘 乳果糖
  • 简介: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肝性脑病(HE)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于入院时进行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测定及根据Child—Push分级标准和肝性脑病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和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10d,观察上述检测值变化及根据Child—Push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均能降低血氨水平。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组降低血氨水平明显优于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氨酰胺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ALT、TBIL之间变化无差异,P〉0.05;根Child—Push分级标准。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氨酰胺组,P〈0.01。结论:肝性脑病患者接受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疗效优于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酰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可相互结合。

  • 标签: 肝性脑病 乳果糖 乙酰谷氨酰胺 醋酸
  • 简介:目的:观察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在急危重病救治中作为开放静脉通道的首选液体时对机体内环境变化的影响.方法:把60例急危重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B组分别使用果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钾、血钠、血氯、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相比较,血钾、血糖变化无明显差异,血钠、血氯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比较合适、安全的注射液,可用于急危重病人开放静脉通道的首选液体,既起到开放静脉通道的作用且可以在其中配伍药物,又为病人提前供能.

  • 标签: 果糖氯化钠 机体内环境 供能
  • 简介:目的:探讨非心源性胸痛对左心室电压的影响.方法:将主诉胸痛且有左心室电压的患者分为非心源性胸痛(A组)和心源性胸痛(B组)两组,均采用治疗原发病和对症处理,对比研究胸痛对左心室电压的影响.结果:左心室电压降为正常者A组占78.23%,B组占29.02%;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心源性胸痛可引起左心室电压.

  • 标签: 非心源性胸痛 左心室高电压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输注氧液对心跳停搏患者的作用,评价其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跳停搏患者46例,分为氧液组和常规组,每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氧液组输入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脑复苏率、血气分析和SpO2恢复平均时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氧液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脑复苏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及SpO2恢复平均时间氧液组均短于常规组(P〈0.05),氧液组治疗后、低切粘度与复苏即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输洼氧渡对心跳停搏患者的复苏有一定作用.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氧气 高氧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原因影响因素,前瞻性研究渗透式健康教育在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率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维持透析患者常见死亡影响因素及年死亡率,从2013年开始给予渗透式健康教育,分析接受渗透式健康教育对患者年死亡率的影响。结果2012年﹑2013年及2014年的年死亡率分别为17.00%﹑13.79%及8.33%,经医学统计学检验,渗透式健康教育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因素复杂,给予渗透式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透析患者死亡率。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渗透式健康教育 死亡率 死亡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与丁苯酞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例,在确诊24h内和治疗7d、14d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高于正常值,治疗14d后两组hsCRP均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患者血清 急性期 反应蛋白 丁苯酞 HS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