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不明原因的复发性自然流产 (URSA)是临床上难以治疗的不育症 ,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给家庭带来痛苦。目前研究认为它的发生主要与母胎的同种免疫关系异常有关 ,近年来对 URSA妇女免疫功能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但其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将对 URSA发病机制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 URS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不明原因的复发性自然流产 人类白细胞抗原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MP)是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原体。据统计,在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中,肺炎支原体占10%~40%。临床上将支原体肺炎(MP)定义为予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5~7d后,患者仍有持续性发热的表现,并且患者的肺部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呈进行性加重。亚洲国家的较高发病率可能与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及机体免疫紊乱有关。MP患者病情重,进展快,甚至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其他系统并发症等。笔者主要就M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肺炎支原体肺炎 免疫发病机制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当中的一种并发症,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进一步降低,若情况严重患者需要截肢。因此应当早期开展诊断和治疗,明确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次研究将综述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进展,希望通过研究为实际治疗提供理论借鉴。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足溃疡 发病机制 诊治进展
  • 简介:目的:为组织反恐医学救援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方法:依据反恐怖袭击医学救援的特点,在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着重构建及阐述了反恐怖袭击医学救援机制。结果及结论:构建反恐怖袭击医学救援机制,包括:立法保障机制、预报预警机制、预先准备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救援保障机制。论述加强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组建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并组织反恐演习,搞好各种反恐物资的准备,保证反恐药品器材需求等方面的反恐行动对策。

  • 标签: 反恐怖 医学救援 机制 行动对策
  • 简介:近日,2015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她强调,卫生计生系统要按照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要求,惩治腐败、健全制度、深化改革、加强教育,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不断把卫生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 标签: 纪检监察工作 计生系统 党风廉政建设 反腐败斗争 党组书记 依法治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药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方法以消化道炎症患者60例为对象,分为参照组(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与研究组(添加阿莫西林治疗),每组各30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未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道炎症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 标签: 阿莫西林 奥美拉唑 消化道炎症
  • 简介: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我们首先介绍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和分类。接着,我们探讨了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多种因素,包括神经调节、胃肠运动和感觉异常等。此外,我们还讨论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心理因素和饮食习惯。在治疗方面,我们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并评估了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最后,我们指出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的一些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深入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发病机制 治疗 神经调节 胃肠运动 感觉异常 心理因素 饮食习惯
  • 简介:摘要:妇产科医师较常使用米非司酮,此药为炔诺酮衍生物之一,对早孕激素有抵抗作用,且效果突出,能够较好亲和子宫内膜中的孕酮受体,此外,也可以亲和糖皮质激素受体,能够用于不同孕期患者,且疗效良好,运用该药物辅助引产时,取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本文是针对妇产科疾病的药物治疗中,米非司酮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机制 疗效 妇产科 研究进展 米非司酮
  • 简介:摘要:CKD是指以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肾脏排泄和内分泌系统丧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伴随着肌肉组织体积和肌肉耐力的降低。肌肉萎缩(肌肉萎缩)是指骨骼肌的体积与同龄人或自己的肌肉组织相比减少,导致人眼或影像检查所见的肌肉组织体积减少。近年来,慢性肾脏病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病例对照研究显示,18%至75%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有肌肉萎缩。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肌萎缩 发病机制 诊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及快速运转机制建立。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4月急诊胸痛中心收治的 2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建立前组,我院 2018年 5月 -2019年 10月建立了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及快速运转机制,收治 203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建立后组。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生命体征遗漏登记以及登记错误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及快速运转机制建立后患者登记错误率为 3.45%显著低于建立前登记错误率的 13.79%;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及快速运转机制建立后患者的满意度为 98.03%显著高于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及快速运转机制建立前患者满意度的 91.63%,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急诊胸痛中心的建设及快速运转机制的建立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登记遗漏和登记错误的不良事件发生,且获得医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评,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 标签: 急诊胸痛中心 快速运转机制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因素。目前西医对DN的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而中医由于其辨证论治的特点,可整体把握疾病的演变过程1。其中,当归补血汤出自金元时期李杲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比例组成,为临床常用的气血并补之方,具有益气生血、扶正固本、托里排毒之功效,可调节免疫、促进造血、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等2-3。当归补血汤对DN的治疗作用已被多项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作用机制并未详尽阐明。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当归补血汤的相关文献,对其治疗DN的药理作用和机制进行整理,并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当归补血汤 糖尿病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较为典型性的眼科疾病,主要是患者的黄斑区结构出现衰老性的改变。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探讨。

  • 标签: 年龄 黄斑变性 发病机制 治疗 视网膜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致命、遗传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异常等。其病理特质神经元内路易小体(lewybody,LB)的出现。该疾病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弄清楚,大量证据证实PD细胞中发生线粒体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复合物蛋白活性或表达水平降低,线粒体自噬清除受损,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等与PD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PD中线粒体的一系列变化,为阐明PD的病理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发。

  • 标签: 帕金森病 线粒体 氧化应激反应 自噬 未折叠蛋白反应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17-02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探讨糖尿病的治疗措施。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采用随机挑选方式分为常规组和研讨组,两组患者均为40例。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单一的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研讨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进行的研讨组,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疗效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与采用单一的二甲双胍对比,其前者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更佳,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糖尿病 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血糖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7年上报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的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相比于2016年,2017年药物不良反应上报例数有所增加,且其中新发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以及新发严重不良反应例数呈现出递增趋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受累部分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结论针对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应强化监管力度,特别是问题突出的抗菌药物和中成药针剂,应严格落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安全用药 影响
  • 简介:公共财政错位是县级公立医院发展的绊脚石,有限的县域公共财政应该从主要"养"公立医院向主要"补"医疗保险转型。政府购买服务是县级公立医院发展的推动力,产供分离是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基本原理,医保付费是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主导形式。

  • 标签: 县级公立医院 公共财政 政府购买服务 医保付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经检查确诊后,对照组予以常规用药,研究组予以系统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24例(占68.6%),有效10例(占28.6%),无效1例(占2.9%),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中,显效16例(占45.7%),有效12例(占34.3%),无效7例(占20%),治疗总有效率为80%。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检查确诊后,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能够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检查 治疗 药物选择 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