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超验主义的维度解读了的宗教思想.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启示下,霍桑通过暴露了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对立的灵魂,并进一步揭示了善恶相生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犯下罪恶就是救赎的开始,从而为正视清教主义的罪恶找到了勇气.

  • 标签: 超验主义 灵魂 二性对立 善恶相生 救赎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境况及其命运的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的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的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的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非裔女性诗学的影响。黑人女性特质被妖魔化、符码化,反映出多元"交错"压迫的社会建构过程。修辞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交错"压迫,彰显出黑人女性书写"诗意的璀璨"。

  • 标签: 交错性 “种族、性别和阶级” 美国非裔女性诗学
  • 简介:美国多米尼加裔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以多米尼加裔奥斯卡一家为中心,描述移民群体在美国与多米尼加之间的跨国交往实践。本文以马克思交往概念为切入点,以奥斯卡姐弟为研究对象,探讨移民族群与多极客体展开的交往实践类型,认为奥斯卡的"主—客"单一两极交往模式扭曲其主体性认知,而姐姐罗拉在"主—客—主"交往模式下,与交往客体进行双向互动,形成成熟自主的主体意识。高度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往实践为移民族群的主体认知带来挑战与机遇,主体能否保持独立与自主是主体性建构的关键。

  • 标签: 朱诺·迪亚斯 主体性建构 “主—客”交往 “主—客—主”交往
  • 简介:律赋兴盛于唐宋科举考试,形式与内容限制之严,较后世应试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唐赋中律赋数量最多,宋人曾赞叹当时盛况:"唐有天下,科试愈盛,自武德贞观之后至贞元元和已还,名儒巨贤比比而出。有宗经立言如丘明、马迁;有传道行教如孟轲、扬雄;有驰骋管、晏,上下班、范;有凌轹颜、谢,诋诃徐、庾"(沈作喆《寓简》卷五引孙何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白居易正是"名儒巨贤比比而出"中的一位,当时颇负诗名之外亦被誉为律赋行家。

  • 标签: 白居易 对偶 相近 意义 形式与内容 科举考试
  • 简介:旅行书写是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肖普的巴西诗歌是她对旅行之所的自然与地理空间文本实施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的结果,其中潜隐着她对殖民文化之动态形成的审视和对侵入文化之弥散衰朽的反思。本文将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内,以后结构主义批评途径进入毕肖普旅行诗歌的内部,通过对作品的纹理肌质和文化语境的双重观照,探明其空间诗学的构成方式及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

  • 标签: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旅行书写 空间诗学 政治性
  • 简介: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或者是没有寄托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来体现。《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于1928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的传奇故事。《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同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表达对离家出走的亲密女朋友的思念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梦幻色彩,同时也极具狂涨色彩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和双同体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奥兰多》 时代精神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的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的个人对于外国文学的一点片断的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的不可忽视的关键的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的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转瞬即逝和记忆的空间化,洞悉了现代的本质。

  • 标签: 本雅明 狄更斯 现代性
  • 简介:古罗马著名诗人卡图卢斯作品中的元素一直广受争议,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学界研究的深入,其复杂逐渐呈现出来。卡图卢斯诗歌中的语汇、性描写既反映了古罗马社会以支配/被支配关系为基础的伦理和背后的意识形态,也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并对其提出了挑战。

  • 标签: 古罗马诗歌 卡图卢斯 诗学 性政治
  • 简介:纳兰德(1654—1685),原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字端范,累官大学士、太傅,为朝廷显贵。容若天资聪慧,过

  • 标签: 纳兰性德 词作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大学士 卢氏
  • 简介: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而蕴涵其中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即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同体思想.

  • 标签: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创作 身份 夸张
  • 简介:当代英国作家帕特·巴克的《联合街》是表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状况的杰作。为了突出共同体的主题,小说采取了主题—并置叙事模式和主体间叙事手法。主题—并置叙事模式突出了共同体的集体性,主体间叙事手法消解了叙事对叙事的行为(人物)的宰制,突出了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及其平等、交流、依存、共在关系,使作品成为反映当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生存现状的艺术经典。

  • 标签: 帕特·巴克 《联和街》 叙事 主题并置 主体间性 共同体
  • 简介:犹太《圣经》不仅开启了犹太文化之源,而且昭显了突出的世界意义,主要表现在:《圣经》以对世俗性生活、生产要素的汇聚整理和显著的史实特征,显示出典型的超神学;《圣经》以对周边异质文化要素的吸纳、整合和创造,展示了一系列具有启始、起源的文化意象,呈现了可资参照的文化元典意义;《圣经》以一种非形式化的审美理想、突出的具象化思维、典型的文学文本特征,展示出强烈的审美;《圣经》以人为重心,以对人的境遇、情感、愿望、幸福等的强烈关注为标识,呈现了强烈的个人性;《圣经》以对权威的怀疑、挑战,对犹太人自身的怀疑和反思,表现了突出的批判。《圣经》的世界意义展示了犹太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一种联结,其深层则蕴涵着犹太传统的延展、更新及未来走向等富有挑战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圣经》 典型 具象化 呈现 境遇 展示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是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和《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本文认为,古代希伯来文学具有鲜明的悲喜剧,具体表现为悲喜剧形象的二重、悲喜剧结构的二重及悲喜剧审美效应的二重;文学的悲喜剧源于该民族强烈的悲喜剧意识;文章将从希伯来民族对悲喜剧命运和性格的独特体认、“犹太精神”的悲喜剧审美内涵、对犹太教神学固定解释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方面揭示该民族悲喜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强调了特定的流浪史程、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决定性作用。有关中国古典戏剧和印度梵剧理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人涉及,但对于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悲喜剧意识及在文学中的表现还缺乏认识和重视,还是正在起步的东方美学和尚未建立的犹太美学的一个空白点,所以,本文试图为希伯来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悲喜剧美学的视点,这是在广义的戏剧、戏剧意识、戏剧审美范畴意义上谈论问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戏剧体裁或艺术形式范围。

  • 标签: 悲喜剧 文学研究 戏剧体 中国古典戏剧 流浪 审美范畴
  • 简介: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学创作又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创意源泉和发展初端。本文对"中国商业写作第一人"王朔的市场化写作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与失败之处,并进一步探究当代文学创作如何成为文化工业的创意资源、文化产业的利润来源,以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 标签: 文化产业化 王朔 当代文学创作转型
  • 简介:文学的地域由创作活动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所决定,然而,地域文学并不必然与地域文化全然对应,更不会是特定地理文学资源的同质转换。地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生成性和复杂,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本文从海南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及文体方面对海南文学做了宏观梳理,以此可看出在海南特定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下的文学创作,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海南文化景观。

  • 标签: 海南文学 地域性 本土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