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容摘要]在藏族的各种仪式中,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通又尊贵的一种。无论是婚丧嫁给、逢年过节、拜会尊长、迎来送往、朝觐佛像、音讯来往、求情做事,乃至新房验收、认错请罪等均可献哈达。哈达通过代代相传,如今,早已形成藏民族独特的礼节往来中必备用品,在人民心里占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对人民纯洁内心和纯真情意的具体物化。本片将论文主要讲述了哈达的由来和种类使用,说明了它蕴含着吉祥、纯洁、祝福、敬意等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哈达种类使用文化 一、哈达的由来。 关于哈达:藏语:ཁ་བཏགས,藏汉大字典中“哈达也称拉日”。1《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写到“嘎达”才是哈达的原始名称。2它是藏族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别代表,已成为藏区特有的礼仪往来必备品。哈达,是藏语中“卡达”或“达呷”之音译,“哈”字是“卡”的变音。献哈达是藏族时代相传过来的一种最崇高的礼俗。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到了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逐渐进入了蒙古族地区,作为表达对蒙古族统治地位的尊重,当地藏区僧侣们制造了哈达,并赠与当时的蒙古贵族。从那以后,哈达就变成了生活礼节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礼品,并代代相传下来。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在元旦这一日,大汗领导下的地方和各帝国中,所有领土或掌有管辖地区的政府要员,都相继向大汗进贡了黄金、白银和珍珠等珍贵礼品,并要求配上大白布,本意就是祝愿陛下万寿无疆,财力充沛、享用不竭。”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哈达产生于法王八思巴在会晤了元世祖忽必烈后,首次返藏时。因为八思巴是中国藏族史上,尤其是在中央政府和藏族地区关系史上,十分重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伟人。他曾在一二四四年,随其叔叔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赴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地区)会晤了元太宗次子阔端,并在宫中生活了几十载。一二六零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大国师、帝师。一二六五年八思巴首次返藏之时向从中原内地带来了大量金帛,据说帛上有万里长城图和“吉祥如意”等文字。并向各大寺庙的佛像和高僧们敬献并赐奉,便是现在的哈达。据说,在八思巴向拉萨大昭寺的菩萨像敬献哈达之际,附近壁画中的一个度母就伸出手来,向他讨要了一张哈达。日后此度母就被叫作“卓玛塔尔联玛”,即“要哈达的度母”。后来人们也对哈达的来源做过一些信仰方面的说明,民间也尊称哈达为仙女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哈达究竟如何成为藏民的重要礼品,学术界没有一致的说法。而在位于藏安莱托定寺的壁画上,有个古格王国于君臣百姓对向阿底峡尊者敬献哈达的一个画面。阿底峡尊者最初到藏区的时期是在公元一零三七年。当时藏族就有了奉献哈达的风俗,距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 二、哈达的种类。 藏区生活中做常见的哈达颜色为白色和黄色,由于白色哈达代表了圣洁、纯真、高贵、公正、吉祥、善良,所以人们通常都使用哈达颜色为白色的。黄色哈达代表着尊贵之意,一般敬献给自己的上师和贵人等。此外有蓝、红、绿、等颜色的哈达。其中蓝色代表着蓝天,多位蒙古族使用。五个色彩相配的哈达名为“达崔朗昂”,意为五色哈达。五色哈达,白色代表的是白云;蓝为天空;红为空间的护法神;绿为江河;黄则代表了大地。而五彩哈达主要是供奉佛、菩萨,在婚礼时也会作为饰带使用。根据佛经教义理解,常说五色哈达为菩萨的服装,所以一般只在一定时期内礼献。婚礼时,以五色哈达意为五彩祥云降临于婚礼,以表达吉祥喜悦。 哈达以按材料可分成三类:内库哈达、阿喜哈达和素喜哈达。内库哈达长二丈、宽二尺以下的上等品,绘有吉祥八瑞,龙凤戏珠等图形,而阿喜和素喜一般长六尺,宽一尺余,分为上、中、下三种品级,这三种哈达中均有是用蚕丝制作。 三、哈达的使用。 哈达作为西藏民族一个传统的社交礼物,它的用途也非常讲究。针对于各种的场景和对象,具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规格和方法。过去中国官场用哈达规定较严。各级官吏间互献哈达时,都按照本人的官位和身份的不同,对各个级别使用的哈达颜色也有区别,所以不能乱礼而使用。民间对个人使用哈达也比较随便,可依据本人的实际状况而定。 按照功用不同,对供奉哈达的形式也有很多讲究。首先把哈达迭成双棱整划一齐或把最突棱的一面对准对方,然后躬身俯首,用双手供奉,以表示尊重与诚心。而收到哈达的人则双手接受,表达敬意。对供奉哈达的部位也讲究一定规则:在供奉佛陀、菩萨等时,通常把哈达置于台椅前或腿上,而不要搭于头顶或肩部上;向活佛、长老、尊长等敬献哈达时,要躬身九十度,我们的手棒哈达时应该举过头顶,并供奉在对象手中或通过代理人转献,有时候对象也会把哈达会挂于敬献着的颈项上;从下级向首长敬献哈达时,要躬身将我们的手供奉在上级手中或献放在长座前次上,也可通过代理人、秘书、随从等人转献;平辈双方献出哈达,略微躬身后,将哈达呈送给对手的身上或胳膊就可,受者亦须以双手接受,表达敬意;若给晚辈及下属双方赠送哈达,则直接将哈达搭在对手身中或对手的胳膊上就可;若迎送队伍双方呈献哈达,则通常只送给被迎送队伍的领袖即可,而不能送给任何成员,更不能连侍从人都献,这就意味乱了规则,或混乱主次级别。队伍中的特定人,而又并非队伍领导人,则可分别送给他,以表示迎送者对他的特别相待或格外敬意;晚辈拜见长者、学员(弟子)拜见老师,或下属求见上司,一般拜见高僧大恩大德献哈达时,一般都不献在手中,献后置于座前或连同其余礼品一起置于前面就可;在丧事上献哈达时,若死亡为僧人,则把哈达直接献在尸体上。倘若是俗人,则赠与亲友即可。 哈达在不同的情景之下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佛教庆典活动中,人类向菩萨、活佛等敬献哈达,以表明对佛的无比崇拜和信教的忠诚之心,同样也祈祷菩萨保佑,万物祥瑞如意、人畜繁荣发展;在佳节之日,人类互送哈达以代表一起庆祝佳节、生活快乐;迎客时献出哈达,代表对来客热烈欢迎和一路平安;晚辈向长者、学子向教师、门徒向尊师、俗人向僧众、下属向上司敬献哈达,代表对崇高尊敬和祝愿吉祥装饰安康;举办婚宴时呈献哈达,代表恭贺新喜、祝愿结婚的男女恩爱如山,白发偕老,儿孙满堂等。 哈达虽是条幅形的丝织物,但也是承载着人们传递讯息、传达情意、传播友谊的有效载体。在全球国内各族群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频繁的当今时期里,在觐见佛陀、敬谒活佛、拜见尊长、迎送贵宾、婚丧节日等重要场所献哈达这种藏民族传统的崇高仪式与风俗,已成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族群间友好的重要彩桥。

  • 标签:
  • 简介:内容摘要:人名属文化范畴,它以语言为形式,有深刻的含义,包含者丰富的文化内容。藏族人名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与语言文化、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宗教信息、美学情趣、思维特点、人生道路等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人名文化。藏族姓名文化是藏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藏族姓名文化的历史演变,探求其一般及特殊规律,并加以总结、概括,让更多的人对所了解和认识是有益的。所以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藏族姓名演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标签: 母系社会 姓名 四大姓氏
  • 简介:“藏彝走廊”的白马藏族,是一个最具文化特殊性的族群,其历史发展、地缘文化还鲜为人知。这种现状造成了对白马藏族的研究未能进入主流学术研究的视线,使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对比分析,可以从哲学、宗教、伦理、风俗、文学、艺术、考古、科教等方面了解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概貌和基本特性,从而对丰富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

  • 标签: 白马藏族 陇南白马藏族 传统文化
  • 简介:是的,一座大山从来攫不走我血液里的自由。在风声出没的荒野,我有青春的呼吸和一支箭飞翔的执着。从今天开始,我要聚集全部地心的力量,去冲击一块巨石内核。千帆竞发如浮尘滚动,渔歌与黄金的粼光一起欢悦。从今天开始,我要带走所有城堡的荣光和帝国的财富。飞天不只在浩渺的宇宙。

  • 标签: 一支箭 一朵花 滴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0-14
  • 简介:作为文化的舞蹈艺术的出现,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

  • 标签: 文化谈 舞蹈审美 舞蹈文化
  • 简介:摘要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由身体舞蹈向影像舞蹈演变的过程,近几年,舞蹈艺术又经历了向模拟的影像转变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促进舞蹈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对舞蹈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的出现,对舞蹈观赏、舞蹈创作和舞蹈艺术观念等的发展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

  • 标签: 数字舞蹈 数字化意义 表现
  • 简介:  舞蹈和杂技都是以人的形体运动作为表现媒质的艺术,舞蹈和杂技的动作都具有远离生活动作的超常性,其中杂技的超常幅度大于舞蹈.但既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就以各自的内涵和特点而相互区别.那么,舞蹈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舞蹈就是用动作来表情达意.既然要表情达意,就必须练就一付富有表现力的身体,使身体各部位能伴随着音乐节奏完成各种富于韵律感的和谐动作.……

  • 标签: 化杂技 杂技化 杂技舞蹈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舞蹈训练与表演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舞蹈训练的要点和舞蹈表演的要素。首先,我们强调了训练与表演的相互关联,阐述了训练对于表演的重要性以及表演对训练的影响。然后,关注舞蹈训练的关键要点,包括基础技巧的培养、体能与柔韧性的训练以及舞蹈历史与理论的学习。最后,探讨了舞蹈表演的要素,包括情感表达与表演技巧、舞台表现力的提升以及团队协作与舞蹈表演。这些要点共同构成了舞者成功的基石,强调了训练与表演的密切关系。

  • 标签: 舞蹈训练 舞蹈表演 基础技巧
  • 简介:摘要: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展现形式之一,其有着多元化的美学元素。其不仅需要舞者有极为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优秀的舞蹈表演离不开多个方面的舞蹈训练,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舞蹈训练方案,才能使舞者呈现出优质的舞蹈表演。本文将依据相关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分别研究舞蹈训练与舞蹈表演之间的联系性。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使更多的舞者以专业的训练方案提升自身,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 标签: 舞蹈训练 舞蹈表演 研究
  • 简介:摘要: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展现形式之一,其有着多元化的美学元素。其不仅需要舞者有极为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优秀的舞蹈表演离不开多个方面的舞蹈训练,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舞蹈训练方案,才能使舞者呈现出优质的舞蹈表演。本文将依据相关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分别研究舞蹈训练与舞蹈表演之间的联系性。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使更多的舞者以专业的训练方案提升自身,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 标签: 舞蹈训练 舞蹈表演 研究
  • 简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自人类社会的产生,风险就已经出现并伴随整个人类历史。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导致了不同的风险问题,而人类亦积累起应对各种风险的本土知识。本文结合2012年、2015年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藏族本土生态知识在当前西藏生态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标签: 西藏 农牧业 本土知识 生态风险治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非遗是 “随时可能湮灭的文化记忆”,非遗舞蹈可谓 “人在艺在,人亡艺亡”。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时间的推移,九寨沟白马藏族的熊猫舞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濒危。如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高等舞蹈艺术院校承担着重要责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原生态体验机会,强调跨学科交流,运用任务驱动法、主题探讨法及比较分析等多元教学模式。通过近距离感性地接触,提升学生对原生态舞蹈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非遗舞蹈探究的能力,激发其对非遗的重视,自发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

  • 标签: 非遗舞蹈教育,熊猫舞,高等舞蹈教育,保护与传承
  • 简介:舞蹈文化包括舞蹈审美的发展,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其传承中也一定给舞蹈艺术带来综合性的审美特征

  • 标签: 文化谈 舞蹈审美 舞蹈文化
  • 简介: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

  • 标签: 文化谈 舞蹈审美 舞蹈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舞蹈服饰萌芽于原始宗教舞蹈而不是原始自娱舞蹈,是因为原始自娱舞蹈没有像原始宗教舞蹈那样出现了舞蹈服饰得以成立的首要前提——舞蹈角色。因为有了舞蹈角色,才有了给舞蹈角色外部造型的服饰要求。审视原始宗教舞蹈角色装扮造型的基本特征,大致主要有单纯装扮造型、复合装扮造型、变异装扮造型、原装装扮造型和盛装装扮造型几种类型。

  • 标签: 原始宗教舞蹈 舞蹈服饰 舞蹈角色 装抢造型 类型 心理
  • 简介:  摘要:如何提升舞蹈作品的表现力是舞蹈表演要考虑的重点内容。而舞蹈技巧是保证舞蹈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关键。舞蹈表演者具备了一定的舞蹈技巧,可以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效果,可以体现出舞蹈作品的内涵。因此有必要结合舞蹈作品本身的特点分析研究舞蹈技巧的应用,以充分展示舞蹈作品的效果。

  • 标签:   舞蹈作品 舞蹈技巧 表演方法
  • 简介:为迎接北京舞蹈学院建院60周年,舞蹈学系借助“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和“北京市教委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支持,在学科建设的原有基础上,又继续推出了新的研究成果——2012年9月推出了“舞蹈学学科建设丛书”十本理论专著的出版:吕艺生教授的《舞蹈批评学研究》(上、下册)、《舞蹈学导论》;杨鸥教授的《舞蹈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贾安林教授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舞风文韵》;刘建教授的《舞蹈调度的形式陈说》;平心教授的《舞蹈表演心理学》;慕羽副教授的《音乐剧与舞蹈》、《音乐剧艺术与产业》;李北达副教授的《舞武基础理论与训练》以及仝妍副教授的《舞蹈艺术价值论》。

  • 标签: 北京舞蹈学院 学科建设 丛书 特色专业建设 少数民族舞蹈 训练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