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rrPMBCL)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收集2017年8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rrPMBCL患者资料,分析接受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的治疗经过,总结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8岁,前期挽救化疗无效。应用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16个周期后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无进展生存时间已达2年;不良反应轻。患者维持治疗中,仍有持续反应。结论国产PD-1抑制剂可用于rrPMBCL治疗,有较好的安全和有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

  • 标签: 纵隔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摘要报道1例29岁女性患者,因胃癌术后腹腔转移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经回肠造口术+卵巢切除术后经免疫治疗前评估后,接受"FOLFOX+信迪利单抗"方案治疗1疗程,出现免疫相关脑病。立即停止使用PD-1抑制剂,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症状完全消失,随访9个月,未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 标签: 免疫相关性脑病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所致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特殊病例。患者为70岁女性,因胃癌术后淋巴结转移行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治疗。用药约6个月后因突发昏迷入院,血糖高至60.1 mmol/L,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一步查糖化血红蛋白7.88%,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低至0.04 ng/ml,诊断为PD-1抑制剂相关FT1DM,予以补液、胰岛素降糖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目前临床症状已改善,长期胰岛素降糖治疗,但血糖波动大。

  • 标签: 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 简介:摘要在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过程中,改善疗效的同时避免延迟发生不良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其中,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是治疗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HL)的有效药物,其较高的有效和安全也为联合治疗提供可能。文章就PD-1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H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复发 难治 免疫疗法
  • 简介:我院地处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域,7月份平均气温22~26℃,重症中暑患者不多。截至2005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收治热射病(HS)患者1.6例。然而,从2006年起,我科收治的HS患者逐渐增多,2006年为4例,2007年为6例。

  • 标签: 程序性 个体化 治疗 热射病
  • 简介:朝鲜族大学生的汉语写作存在着定题不恰当、结构不合理、行文语义混乱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朝鲜族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汉语写作的逻辑思维规律,不懂得在整个汉语写作过程中,从立意定题到构思谋篇再到行文表达,都必须遵循思维的确定性和思维的程序。因此,要真正提高朝鲜族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必须改革汉语写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写作思维方法。

  • 标签: 思维的确定性 汉语写作 朝鲜族学生 程序性 师范院校毕业生 思维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RIPK1/RIPK3/MLKL介导的程序坏死途径,探讨细胞FLICE样抑制蛋白(cellular 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 cF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缺氧4 h/复氧12 h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模型,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 h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模型,使用CCK-8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力,使用DAPI/PI双染色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坏死率变化,使用STRING数据库预测cFLIP的蛋白互相作用网络,使用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使用Western Blot检测cFLIPL、cFLIPS、p-RIPK1、p-RIPK3以及p-MLKL的蛋白表达或活化水平。结果在心肌细胞H/R损伤和心肌组织I/R损伤过程中,cFLIPL和cFLIPS的蛋白表达均被显著下调,而程序坏死的相关蛋白RIPK1、RIPK3以及MLKL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升。上调cFLIP的蛋白表达可明显地减轻心肌细胞H/R损伤、降低H/R诱导的细胞坏死率并缩小I/R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STRING数据库结果显示cFLIP与RIPK1和RIPK3存在直接蛋白相互作用,在心肌细胞H/R损伤模型和心肌组织I/R模型中过表达cFLIP均可显著抑制了RIPK1、RIPK3以及MLKL的磷酸化水平。结论过表达cFLIP可显著抑制RIPK1/RIPK3/MLKL介导程序坏死发生,从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程序性坏死 细胞FLICE样抑制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肾组织中发生程序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数量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坏死在CKD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过度死亡、慢性肾损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肾活检且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1.73 m2)-1的60例18~65岁CK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肾组织活检标本。按照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DOQI)分为CKD 1~4期,每期15例,以不伴有基础肾脏疾病的肾外伤患者为对照(n=15)。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RIP3)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不同时期CKD患者肾组织中发生程序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数和程序坏死标志蛋白RIP3、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的表达,并比较其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肾组织中程序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百分数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同时,也分析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表达及其与程序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百分数的相关。结果按CKD分期比较结果显示,随着CKD进展,CKD患者肾小管的结构破坏逐渐加重,相应区域的肾小管萎缩,伴间质纤维化;相邻区域肾小管灶扩张、肾小管内可见大量蛋白管形。CKD 2、3期患者肾小管损伤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TUNEL+RIP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KD 2、3期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TUNEL、RIP3双阳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坏死细胞)百分数较高(均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D患者肾组织RIP3、MLKL和AT2R蛋白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在CKD 2、3期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表达较高(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坏死百分数与尿素氮(r=0.514,P=0.003)、血肌酐(r=0.507,P=0.019)、胱抑素C(r=0.571,P=0.026)、血尿酸(r=0.592,P=0.008)、肾小管损伤分数(r=0.901,P<0.001)、肾间质纤维化指数(r=0.700,P=0.001)及肾组织AT2R蛋白表达(r=0.715,P=0.001)呈正相关。结论在CKD进展中,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了程序坏死。程序坏死可能是导致CKD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过度死亡、慢性肾损伤不断进展的重要因素,并且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坏死可能与肾组织中高表达的AT2R相关。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坏死 肾小管 上皮细胞 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 受体相关蛋白激酶3 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初治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后进展复发、应用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作为解救治疗方案的22例rr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患者至少接受过1次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且有疗效和安全评价结果。结果2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5岁,中位既往治疗方案数为2个。初治R-CHOP方案的中位至治疗进展时间(TTP)为9.3个月,患者开始该研究方案治疗前中位距末次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时间为5.5个月。生发中心(GCB)型8例,非GCB型9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5例。双表达型4例,三打击型1例。9例患者进行了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肿瘤细胞表达比例为1%~90%,阴性1例。全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为72.7%,完全缓解(CR)率为13.6%,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0个月(95%CI为7.0~14.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未达到。17例非特指型DLBCL的ORR为64.7%,中位PFS为4.0个月(95%CI为0~8.8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9.2%(95%CI为19.4%~43.4%)和81.3%(95%CI为71.4%~91.1%)。5例PMBCL患者的ORR为100%,CR 1例,部分缓解(PR)4例,PFS分别为16.4、9.3、8.3、7.9和3.0个月。1例患者出现美国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的3度垂体炎,1例患者出现3度间质性肺炎。结论对于既往应用过利妥昔单抗治疗的rrDLBCL患者,PD-1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是值得继续探索的一个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 难治 PD-1抑制剂 利妥昔单抗
  • 简介: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专利侵权诉讼审理中移植美国的,我国相关听证制度应在审前针对该专利侵权纠纷中形成争点的全部科技问题进行认证,    二、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    1.专利侵权诉讼的科技属性  专利制度从诞生发展到现在

  • 标签: 专利侵权 侵权诉讼 特殊性程序性
  • 作者: 李英杰 张丽 董秋石 蔡勇 张扬子 王林 姚云峰 张晓燕 李忠武 李永恒 孙应实 王维虎 武爱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科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放疗科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科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对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的安全和可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24例接受PD-1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的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年龄范围18~80岁;(2)内镜下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 cm;(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0~1;(4)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3c、T3d、T4a和T4b,或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或mrN2,或直肠系膜筋膜(MRF)阳性;(5)治疗前无明确远隔转移证据;(6)无盆腔放疗史、直肠癌手术史或化疗史;(7)不伴需抗生素治疗的全身性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预期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仍不可切除;(2)过去5年内罹患过其他可能影响患者结局的恶性肿瘤或过去6个月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3)接受过其他类型的抗肿瘤或试验治疗;(4)孕期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6)即往接受过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包括3个阶段,即PD-1抗体(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联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3周期;长疗程放疗(调强放疗GTV 50.6 Gy/CTV 41.8 Gy/22 f);放疗结束后CapeOx方案化疗2周期。第3阶段治疗结束后经过肿瘤疗效评估,行手术治疗或选择等待观察。分析其手术安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近期肿瘤学结局。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65(47~78)岁,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中位距离4(3~7)cm。肿瘤最大径中位值5.1(2.1~7.5)cm。cT3和cT4期分别为20例和4例;cN1、cN2a和cN2b期分别为8例、5例和11例。MRF阳性10例,EMVI阳性10例。所有患者均为错配修复蛋白阳性表达(pMMR)。新辅助治疗期间,6例(25.0%)发生了Ⅰ~Ⅱ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3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截至2021年4月30日,83.3%(20/24)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9例为R0切除,16例接受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5/20),包括2例Clavien-Dindo Ⅱ级(吻合口出血和伪膜肠炎各1例),3例Ⅰ级吻合口狭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比例为30.0%(6/20),主要病理学反应率为20.0%(4/20)。Ras/Raf突变者无一例出现pCR或cCR(0/5),17例Ras/Raf野生型患者中6例pCR,3例cCR,显著高于Ras/Raf突变型(P<0.01)。Ras/Raf野生型且为分化型腺癌的16例患者,9例达到pCR或cCR。4例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3例为cCR,采取等待观察策略;1例为SD,因无法保肛拒绝手术。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11(6~24)个月,仅1例印戒细胞癌患者出现复发。结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具有较好的安全及组织病理学退缩结果。联合组织学及基因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获益人群。

  • 标签: 直肠肿瘤,局部进展期 错配修复蛋白正常/微卫星稳定 全程新辅助治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 病理学完全缓解 临床完全缓解
  • 简介:本文从页面、数据访问、字符串操作三方面探讨如何优化ASP.NET应用程序的性能,并提供了几种测试工具用于检测ASP.NET网站性能.

  • 标签: ASP.NET 应用程序 性能 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护理模式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OM)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1/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0%(11/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患者实施程序护理,能够显著缩短患者口腔黏膜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程序性护理模式 造血干细胞移植 口腔黏膜炎
  • 简介:二是上级法院对于下级法院当事人提出的程序合法审查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法律行为,只要当事人能证明法院诉讼违法行为存在,法律明确规定的严重危害审判公正的法院诉讼违法行为在行为发生后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提出

  • 标签: 建构研究 民事诉讼程序性 程序性裁判
  • 简介:信任与监督是人类社会的不朽命题。高度的信任,较少的限制,便于执法人员开展工作,但是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必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从刑事裁判文书来看,控制下交付与非控制下交付的界限似乎是明确的,可是对于控制下交付的具体操作而言,哪些是属于控制下交付,哪些是为了其他目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为了保障控制下交付的正确适用,应当增加适用控制下交付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准确,保障社会公众对于刑事司法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学术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完善法律规范,扎紧制度的笼子,防止权力滥用。

  • 标签: 刑事诉讼 控制下交付 权力监督
  • 简介:成文法所赋予请求人程序权利并不意味着请求人具有原告资格,请求人的原告资格始终是一个个案衡量问题。由于程序损害并不必然导致实体性损害,证明程序损害与实体性损害之间的关联成为了认定程序损害案件中原告资格的关键。或然标准在程序损害测试中的适用,为请求人实现程序权利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资格条件,也为法院进一步对请求人实体性权利与行政效率的权衡提供了空间。法院对程序损害案件中原告资格的认定还影响到国会、行政机关和法院之间的分权关系这一根本性宪法制度架构。

  • 标签: 原告资格 程序性损害 程序性权利 司法审查
  • 简介:神经鞘脂酰胺存在于细胞的双层脂肪外膜,多年来人们认为它在此外膜中只是具有结构上的功能。但是,现在已知,这类脂肪也能从细胞膜中释放出来,用作重要的二级信使,诱发细胞凋亡和生长停滞。

  • 标签: 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细胞膜 外膜 脂肪 鞘脂
  • 简介:摘要在慢性病毒性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发挥正向的积极抗感染作用;另一方面,机体通过免疫负调控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以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而慢性病毒性感染中,免疫抑制作用过强则会阻碍机体正常抗感染效应的发挥。本综述就该过程中免疫抑制分子程序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对靶向于PD-1/PD-L1的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免疫治疗 慢性病毒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70例脑胶质瘤术后蜡块标本及35例正常脑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PD-1、PD-L1两者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结果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8/70)、62%(43/70),均高于其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9%(10/35)、31%(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099、8.407,均P<0.05)。高级别胶质瘤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0/37)、73%(27/37),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55%(18/33)、49%(1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99、4.41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层患者间PD-1、PD-L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组织中PD-1与PD-L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2,P=0.002)。结论PD-1、PD-L1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有望成为评估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新指标。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44岁女性患者,因梭形细胞肉瘤予程序死亡受体1(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50d左右出现心悸、胸痛症状入院,心电图检查提示室心动过速,复律后心电图检查提示前壁、下壁异常Q波及ST段抬高,心肌损伤标志物持续升高,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肌炎、视乳头水肿,结合心脏彩超检查,临床诊断PD-1单抗相关心肌炎,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治疗后临床痊愈。

  • 标签: 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