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BMSCs对胚胎腹侧中脑前体细胞(VMP)体外扩增和定向分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营养机制.方法分别取胎龄11d大鼠胚胎VMP、成年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并建立二者的共培养体系.体外扩增7d的VMP分为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分别加入普通分化液、BMSCs分化液、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分化期末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比较3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结果诱导分化7d后,对照组、BMSCs分化液组和BMSCs+VMP共培养分化液组中细胞数分别较培养前扩增(44.13±4.75)倍、(60.63±5.25)倍、(64.00±7.63)倍,TH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18.76±5.20)%、(23.49±4.10)%、(28.08±5.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能够通过分泌营养因子有效促进VMP增殖并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中脑前体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对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骨髓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进行成瘤风险评估及类肝样细胞分化能力的鉴定.方法将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进行裸鼠致瘤试验评估成瘤风险,通过序贯法诱导成肝分化,于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ALB和AFP的表达、糖原染色鉴定糖原储备能力.结果裸鼠致瘤实验提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成瘤风险.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圆形;ALB仅在诱导第21天部分阳性表达,AFP在诱导第14天起阳性表达;糖原染色阳性.结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致瘤风险,且具有类肝样细胞的分化能力.

  • 标签: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类肝样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BX18腺病毒是否能够成功转染骨髓干细胞,并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取成年SD大鼠的四肢骨髓将其分离培养为骨髓干细胞,构建重组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TBX18载体,转染后的骨髓干细胞设为试验组,并将只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空载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诱导后三组细胞肌钙蛋白I(cTnI)、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actin)阳性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TnI、α-SC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骨髓干细胞的转染效率高达95%。试验组的cTnI、α-SCA阳性表达率以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载病毒组、空白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在胎盘干细胞(P-MSC)、脐带干细胞(UC-MSC)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针对UC-MSC与P-MSC进行培养分析,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染色、芯片检测,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结果:表面标志物比较,UC-MSC与P-MSC无显著差异,均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P>0.05);干细胞表达比较,UC-MSC与P-MSC细胞因子活性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MSC、UC-MSC内表面标志物具有较高相似度,而且均可进行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两种干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细胞因子活性 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 脐带
  • 简介:干细胞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在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和再生中被广泛的研究。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干细胞募集到损伤部位,在局部微环境下诱导细胞迁移、并有利于移植细胞在局部存活、分化成特定的细胞,实现愈合、修复、再生的功能。这些内、外源性细胞是如何识别、移到受损部位的?大量的研究显示,一些细胞因子如CXC族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溶血磷脂酸及其受体等细胞因子在干细胞的迁移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部分在干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以更好的理解干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迁移 细胞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髓干细胞(MSCs)对放射性肠炎(RE)肠黏膜修复的途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将RE模型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干细胞悬液1 mL(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 d),每组10只。每日观察两组大鼠的活动量、进食和进水量、体质量变化等。1周后处死大鼠获取小肠标本,HE染色观察肠黏膜的修复情况,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肠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Bmi-1阳性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组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分离得到大鼠骨髓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CD29、CD90、CD34、CD45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8.6﹪、99.6﹪、0.56﹪、0.8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移植1周后,体质量增加(190.30 g ± 13.23 g比235.00 g±14.30 g);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得到修复,绒毛高度增高(627.50 μm ± 40.55 μm比984.33 μm ± 61.80 μm);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较完整、清晰,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数量增多[(60.67±9.63)个/mm2比(87.33 ±5.47)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骨髓MSCs能促进RE模型的大鼠肠黏膜的修复,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小肠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发挥。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炎 修复 肠黏膜
  • 简介: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Hs,Mscs)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在细胞替代治疗及组织工程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骨髓、胎儿、外周血及脐带血来源的MSCs都有其自身的劣势,而脐带来源的MSCs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来源广泛、采集方便、无伦理法律限制、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支持造血、多向分化等,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脐带 问充质干细胞 扩增 免疫原性 多向分化
  • 简介: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人胎盘绒毛膜干细胞(humanplacentalchorionic-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pcMSCs)分离培养方法。用手持电动匀浆器处理绒毛膜,经酶消化后接种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鉴定细胞的分化潜能。获得的人胎盘绒毛膜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细胞,呈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73、CD105、CD90,而CD34、CD45、CD14、CD19、HLA-DR呈阴性,生长曲线为"S"型,经成骨或成脂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或油红O染色呈阳性。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认可的干细胞标准。建立了胎盘绒毛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新方法,结合了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的优点,为绒毛膜干细胞的应用提供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方法
  •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干细胞(HUC—MSCs)经低温冻存复苏后的生物学特性,验证其是否仍具有间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方法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脐带,分离诱导获得HUC-MSCs,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加入冷冻保护剂(10%DMSO+40%FBS+50%DMEM/F12)后将其冻存于一80oc冰箱过夜,再转入液氮气相中保存1个月后复苏。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复苏后贴壁生长细胞的形态;台盼蓝拒染法比较冻存前后细胞活力;MTT法测定HUC—MSCs的增殖活性,比较冻存前后HUC—MSCs增殖活性的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s经冻存复苏后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复苏后HUC—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检验其是否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果HUC—MSCs经低温保存复苏后,细胞仍保持贴壁生长等外形特征,复苏后HUC—MSCs存活率为91.17oA;增殖活性与未冻存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表面高表达CDl05、CD73、CD71、CD90、CD29、CD44、CDl3抗原,低表达或不表达CD34、CDl33、CD45、CDl4,HLA—DR、CD86、CD83、CD80、CDla~复苏后HUC—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细胞经茜素红、ALP和Von—Koss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经冻存复苏后的HUC—MSCs保持了干细胞的基本形态,其表型满足干细胞的基本要求,仍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低温保存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干细胞(rMSCs)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条件及其体内修复大鼠帕金森模型的潜能。方法为了能够更好修复大鼠单侧下丘脑-黑部位注射6.OHDA所造成的功能毁损,我们从SD大鼠中提取了rMSCs。首先利用中药麝香多肽-1诱导rMSCs在体外无血清培养基中扩增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然后移植到单侧纹状体区DA耗竭的大鼠模型中。结果加入麝香多肽-1后2h,细胞开始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细胞团呈NSE及NF-H阳性。移植后动物模型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功能改善(P〈0.001),表现为25只实验鼠阿普吗啡诱导的旋转减轻,平均持续56d。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大量来自rMSCs的细胞在移植带存活并可迁移到距损伤处5mm的部位.通过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TH发现大约50%-55%细胞继续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结论以上发现说明rMSCs来源的细胞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区后能够存活、迁移、并自发向多巴胺分泌细胞分化,并能修复源自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多巴胺能神经元 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成肌细胞外泌体诱导骨髓干细胞成肌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经体外培养成肌分化,提取成肌细胞外泌体与骨髓干细胞共孵育,诱导其向骨骼肌分化,检测成肌分化以及各生长因子分泌变化。结果通过酶消化分离、差速贴壁提取的肌卫星细胞,Pax7表达阳性,增殖、分化后Myogenin、Desmin及Myosin表达阳性,Desmin流式细胞鉴定阳性率为94. 5%。超速离心法提取到圆形或椭圆形的成肌细胞外泌体,外形呈杯状,磷钨酸负染;WB检测CD9、CD63、CD81及TSG101表达阳性。GFP标记的外泌体可被骨髓干细胞摄取。外泌体与骨髓干细胞共同孵育,3 d后Myogenin表达阳性,6 d后Desmin与Myosin表达阳性。ELASA检测细胞上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Ⅰ)、肝细胞生长因子(hep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成肌细胞外泌体在体外能诱导骨髓干细胞向成肌分化,刺激各种生长因子分泌可能是外泌体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成肌细胞 骨骼肌 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Noggin转染骨髓干细胞(BMSCs)的可行性,并观察基因修饰的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情况.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通过细胞表面标志及成脂诱导鉴定细胞.Ad-GFP-NGF、Ad-GFP-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通过Westernblot、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目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转染后B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情况.结果贴壁法获得的细胞具有BMSCs表型,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未转染组和Ad-GFP转染组少量表达NGF,不表达Noggin.NGF、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均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NGF、Noggin转染的BMSCs可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形态,并表达神经丝蛋白(NF-H)的细胞,联合转染组NF-H阳性细胞比例最高.结论贴壁法能有效纯化BMSCs,Ad-GFP-NGF、Ad-GFP-Noggin单独及联合转染BMSCs安全并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NGF、Noggin转染的BMSCs体外培养能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两种蛋白联合修饰能增强这种分化作用.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神经生长因子 NOGGIN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入AMI大鼠体内,对照组则注射等量培养液。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4周后,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标记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干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可以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能改善受损的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塞 骨髓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组织化学 心脏功能试验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培养BMSCs并传代。参照Taoka方法制作30只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组(SCI)、假移植组(SCI+生理盐水)、移植组(SCI+BMSCs)。脊髓损伤30min时,假移植组和移植组于损伤周围相应注射生理盐水和BMSCs。在损伤后第3天、7天、14天和28天,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价。应用MTT方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第14天即可观察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第28天BBB评分有明显提高。与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相比,第7天、14天和28天移植组血中MDA水平降低(P〈0.05);血中SOD水平较高(P〈0.05)。结论BMSCs移植对SCI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 标签: 大鼠 脊髓损伤 氧化性应急 间质干细胞 骨髓祖代细胞 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对骨髓干细胞(h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Binding DB寻找DPA潜在的作用靶点,利用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Gene ontology(GO)富集DPA靶点调控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在hBMSCs诱导成软骨分化中添加DPA,培养15 d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3),比较DPA组与CON组软骨分化关键基因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和聚蛋白聚糖(ACAN) mRNA的表达量。培养21 d后用鬼笔环肽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骨架和ACAN蛋白分布(n=1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差异。结果DPA具有16个潜在作用靶点,这些靶点可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和脂代谢相关生物学过程。分化中的软骨细胞,SOX9和ACAN的mRNA表达DPA组均高于CON组(1.965±0.118比1.002±0.041,q=9.974,P<0.01)和(1.216±0.018比1.000±0.018,q=3.057,P<0.05)。细胞骨架重建DPA组低于CON组(9.682±0.762比21.450±1.653,t=6.466,P<0.01);而ACAN蛋白积累DPA组高于CON组(12.510±1.215比9.539±0.746,t=2.087,P<0.05)。结论DPA促进hBMSCs成软骨细胞分化。

  • 标签: 软骨细胞分化 二十二碳五烯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软骨再生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干细胞和健康女眭骨髓干细胞,分离培养并传代。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子表型鉴定,确定培养的细胞骨髓干细胞。比较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干细胞(OP—hBMSCs)与健康人群骨髓干细胞(hBMSCs)的生物特征。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etion,RT—PCR)比较OP—hBMSCs与hBMSCs中Notch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otchl、Jaggedl、HeM)的表达水平(n=4)。明确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髓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较,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是减弱的(P〈10.01)。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可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Notch信号通路可能成为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靶点。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细胞分化程度低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在缺血环境的转归对疗效有很大影响。目的:探讨氧体积分数改变对大鼠骨髓干细胞增殖和归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别在低氧(体积分数1%O2)和常氧(体积分数20%O2)条件下培养0~7d。细胞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组为4组:体积分数1%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20%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1%O2培养20%O2迁移组和体积分数20%O2培养20%O2迁移组,比较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条件下迁移细胞数。观察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对干细胞表达整合素β1和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恒定体积分数20%O2培养;恒定体积分数1%O2培养;体积分数20%O2培养后1%O2继续培养6h;体积分数1%O2培养后20%O2继续培养6h。结果与结论:骨髓干细胞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均增强,在体积分数20%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减弱(P〈0.05);整合素β1表达水平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强(P〈0.05)。提示大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在低氧(体积分数1%O2)下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

  • 标签: 低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整合素Β1 迁移
  •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骨髓干细胞(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PubMed、EMbase及CochraneLibr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与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相关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以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B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包括截肢率、无截肢生存率、踝肱指数、溃疡愈合率、疼痛评分以及无痛行走距离。结果最终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SCs组患者踝肱指数[均数差(MD)=0.15,95%CI(0.12,0.18),P<0.00001]、疼痛评分[MD=-1.38,95%CI(-1.65,-1.11),P<0.00001]、无痛行走距离[MD=202.20,95%CI(154.30,250.10),P<0.00001]及溃疡愈合率[相对危险度(RR)=1.42,95%CI(0.82,2.46),P=0.021]均明显改善;但两组患者截肢率[RR=0.52,95%CI(0.24,1.10),P=0.09]、无截肢生存率[RR=1.09,95%CI(0.98,1.21),P=0.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虽不能显著降低截肢率和提高无截肢生存率,但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下肢 缺血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干细胞 综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骨髓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 于本院 2016 年 3 月 --2017 年 3 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随机选取 66 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6.97% 、并发症发生几率 3.03% ;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 84.85% 、并发症发生几率 18.18% 。 结论: 应将 骨髓干细胞应用到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过程中,提高治疗有效率。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早期股骨头坏死 细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