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的骨髓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11b、CD45和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小时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天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天。流式细胞术鉴定表明CD11b和CD45阴性,CD90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s)对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内科护肝、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思美泰等)等综合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BMSCs移植治疗,5d为1个疗程.测定并观察2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PT、APTT、TNF-α及IL-1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移植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生存预后 影响
  • 简介:目的建立可行的人骨髓干细胞(human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的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培养hMSCs,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鉴定表面标志并分析其核型,光镜观察其生长和形态变化。结果本实验分离的hMSCs纯度高、贴壁好,以长梭形为主,至少在传代培养6代内增殖快,性状稳定。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MSCs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45及CD34,核型正常。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增殖活跃且纯度较高的hMSCs,有特征性表型,适合体外较长期的培养hMSCs。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生物学特性 骨髓
  • 简介:早在1889年,Paget即提出肿瘤生长的“种子一土壤学说”:器官微环境(土壤)可影响特定肿瘤细胞(种子)的种植、侵袭、存活、生长。回顾近十几年的肿瘤学研究进展,不难发现: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并不仅仅和肿瘤细胞自身有关,肿瘤细胞的周边环境对肿瘤的生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包含多种成分,骨髓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其中重要的一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微环境 结直肠 肿瘤细胞 肿瘤生长 cells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和颌骨骨髓干细胞(jaw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JBMMSCs)两种干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胰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PDLSCs/JBMMSCs,流式细胞仪及实时定量RT-PCR筛选短时间内不导致细胞凋亡的TNF-α的最大浓度,然后与PDLSCs/JBMMSCs共培养,Western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两种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地筛选出TNF-α的最佳浓度为50ng/mL。采用该浓度作用于PDLSCs/JBMMSCs,短期作用(24h)可以激活细胞的自噬水平,凋亡水平下降;如果TNF-α持续作用,细胞的自噬水平反而下降,凋亡增加。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TNF-α可以激活PDLSCs/JBMMSCs的自噬水平,免于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自噬
  • 简介:目的建立以家兔为对象的胎龄期BMSC研究动物模型。方法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获得孕期3周的孕兔4只,行剖腹产术取出胎兔20只,冲取胎兔骨髓,以贴壁培养法进行体外扩增培养。测量第3代胎兔BMSC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并进行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另外,将原代细胞冻存30d后复苏,测量其第3代生长曲线,对冻存前后增殖能力的变化进行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胎兔BMSC与β-TCP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的体外形态。将BMSCs-β-TCP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于术后1、3、6个月分别取材,行HE、VG、Masson染色观察。结果胎兔来源的BMSC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饱满均匀,呈梭形或倒三角形状;传代后各代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生长曲线相差不大;成骨、成脂以及成软骨诱导观察到钙结节、脂肪空泡、黏多糖。冻存30d后复苏,其第3代生长曲线与冻存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电镜下观察,与β-TCP复合7d后,细胞能均匀紧密贴合于材料上,伸展良好分布均匀。植入裸鼠皮不同时间点取材行HE、VG、Masson染色,均显示有新生骨组织生成。结论以家兔为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在胎龄期获取并分离得到BMSC,并可在异位构建组织工程骨,是干细胞动物研究的新选择。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种子细胞 骨组织工程 家兔
  • 简介:背景:通过细胞移植重建损伤脑组织成为治疗脑梗死的新途径,骨髓干细胞成为近年来细胞移植治疗领域的重要种子细胞之一。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脑梗死大鼠S100B蛋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灯盏细辛组、骨髓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分别于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通过NIH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通过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与结论:在治疗后第3,7,14天,灯盏细辛组、骨髓干细胞组的S100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联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灯盏细辛组、骨髓干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低于联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1,2,3周各组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联合组〈灯盏细辛组及骨髓干细胞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后2周联合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灯盏细辛组及骨髓干细胞组,灯盏细辛组及骨髓干细胞组又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能够抑制急性脑梗死大鼠S100B蛋白表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 标签: 脑梗塞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S100蛋白质类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对皮层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皮层神经元分别和BMSCs、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及单独培养,测量神经元突起生长的长度和数量。采用ELISA测定BMSCs培养上清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的含量。观察BDNF抗体和GDNF抗体能否抑制BMSCs的促神经元突起生长作用。结果与BMSCs共培养后,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和数量均较单独培养组和成纤维细胞对照组明显增加。BMSCs培养上清液中,BDNF和GDNF的浓度分别为(125±14)Pg·mL^-1和(70±5)Pg·mL^-1。BMSCs培养上清液中加入BDNF抗体和GDNF抗体后,神经元的突起长度和数量明显减少。结论BMSCs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 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miR-150*修饰对骨髓干细胞来源的囊泡(exosome)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miR-150*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表达量差异。培养骨髓干细胞(BMSCs),分别转染miR-150*模拟物和阴性对照序列,上调BMSCs中miR-150*表达水平,提取BMSCs培养基中的exosome。Westernblot验证exosomal的表面标记蛋白CD63和flotillin-1,电镜下观察exosome的形态。CCK-8和细胞周期实验验证miR-150*修饰BMSCs来源的exosome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结果miR-150*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转染miR-150*模拟物能明显提高BMSCs来源的exosome中miR-150*的表达。miR-150*修饰BMSCs来源的exosome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论miR-150*(miR-150的互补核苷酸序列)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低表达,miR-150*修饰BMSCs来源的exosome对胶质瘤细胞有抗增殖的作用。因此exosome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载体。

  • 标签: miR-150* 胶质瘤 EXOSOME 增殖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在氨气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9只普通SD大鼠,随机将这些大鼠分为正常组(n=23)、地塞米松治疗组(n=23)、干细胞治疗组三组(n=23),正常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注射地塞米松,干细胞治疗组给予干细胞注射。结果:干细胞治疗组大鼠治疗后1d、3d的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肺W/D、BALF白细胞数量及蛋白浓度、TNF-α、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地塞米松治疗组(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在氨气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疗效较地塞米松显著。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氨气致大鼠吸入型肺损伤 疗效
  • 简介:研究脐带干细胞是否能够有效辅助游离脂肪移植。应用脐带干细胞与自体脂肪组织颗粒混合后,移植到裸鼠皮下,与单纯脂肪组织移植作对照,不同的时间观察其各组移植重量,取下后立即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内细胞成活及血管生成情况,通过real-timePCR技术进行检测移植物中的VEGF、PPAR-γ基因表达水平。脐带干细胞可以提高移植物重量及VEGF基因表达水平,但在术后一周、一月、两月观测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脐带干细胞不能有效提高移植物重量、成脂以及血管生成的修复效应,不能有效减少术后移植脂肪的吸收,目前应用于游离脂肪移植尚不成熟。

  • 标签: 游离脂肪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hADSCs)的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D-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台盼蓝染色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倍增时间,油红和VonKossa鉴定成脂成骨多向分化能力。结果成功从脂肪中分离纯化得到hADSCs,呈放射状、河流状的梭形细胞。流式结果显示hADSCs高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和CD166等,低表达或不表达CD45和HLA-DR。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显示自我更新及增殖能力强。成脂和成骨染色显示其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实验表明建立了一种有效的hAD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 分离 培养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于心肌细胞的大量死亡,患者心功能较差,生活质量下降。心肌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而骨髓干细胞(BMSCs)具有高度增值、自我更新能力,并且容易获得,体外培养技术成熟,多次传代培养后始终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及不涉及伦理问题等特点,成为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种子细胞。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在体外可大量增值,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其诱导分化方法、机制仍是广泛研究中。本文旨在对目前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细胞信号通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细胞分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36-0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脐带干细胞(UC-MSCs)治疗难治性ITP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意义。方法选用32名来我院治疗的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使用UC-MSCs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5.9±1.3)%明显高于对照组(2.8±1.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SCs治疗难治性ITP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ITP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在传统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改良的脐带干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将脐带组织制作成约0.3X0.7cm2大小组织片,称之为脐带组织片,进行悬浮培养(改良法组织片悬浮法);观察其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并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培养,测定多向分化潜能.结果采用改良法成功培养出脐带干细胞;其生物学特性与传统的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细胞一致.并证实了其干细胞特性.结论改良法较传统组织块贴壁法简便,可靠,成功率高.关键词脐带干细胞;培养;组织片悬浮法中图分类号R71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37-02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衰老骨髓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探索ROS升高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染色及实时定量RT-PCR比较年轻及衰老BMSCs成骨分化能力,利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中ROS水平,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dismutase2,SOD2)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在不同BMSCs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衰老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较年轻BMSCs显著下降,衰老BMSCs内ROS水平升高是导致其成骨分化下降的重要因素;SOD2及CAT介导的抗氧化机制异常导致ROS上升。结论:抗氧化酶表达下降引起衰老BMSCs内ROS水平升高,抑制其成骨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氧化应激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体外长期传代扩增后形态表型、增殖及分化特性的变化。方法:分别以双酶消化及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UCMSCs;细胞传至18代(P18),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干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的变化,全面评测连续传代对hUC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双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可高效分离获得大量hUCMSCs,细胞稳定传代并保持干细胞特性;早期细胞多呈长梭形或纺锤形,至P18时呈多角不定型且细胞体积变大,胞浆增加明显。传代至P18后,hUC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至60h以上,绝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且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fibroblast,CFU-F)形成降低,克隆集落减小。hUCMSCs可表达且不因持续传代丢失干细胞标记,但仅早期传代细胞表达多能干细胞标记Oct-4及SSEA-4。特异性染色及相关基因表达检测提示P18hUCMSCs的成脂肪、成软骨及成骨诱导分化能力较早期传代细胞减弱。结论:hUCMSCs是具备高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特性的干细胞群,体外长期传代扩增的hUCMSCs呈现一定的复制性衰老趋势,但不会丢失干性,可稳定表达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并保持分化活性。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传代 增殖 分化
  • 简介:背景: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肌肉、肌腱等。干细胞进行的临床试验主要包括组织损伤修复,如骨、软骨、关节损伤的修复,心脏、肝脏、脊髓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目的:比较各种来源的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检索1987到2015年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与干细胞来源,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相关的文献。从细胞表面标记物,增殖、分化、迁移能力,以及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各种来源的干细胞的优缺点。结果与结论:不同来源的干细胞的增殖潜力和表面标记物存在差异。不同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免疫活性可能与干细胞处于不同组织中的活化状态、种属差异、组织来源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有关,从而导致不同源性干细胞免疫活性也不完全相同。深入认识影响不同组织来源干细胞迁移的因素和机制,可以增强不同源性干细胞靶向迁移的能力,提高其在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治疗效率。

  • 标签: 干细胞 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脐带 胎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