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二十年代,在“文学革命”运动后纷纷问世的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一种与我国传统的小说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的小说体裁。它既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客观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却以种种激情强烈感染着读者。这就是崭新的现代抒情小说。它从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篇发端,经过由郁达夫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作家大力创作使之繁盛,后来又在巴金、沈从文、肖红及孙犁等作家手里经历了丰富曲折的发展演变,在现代小说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标签: 抒情小说 现代小说 小说史 中短篇小说 早期小说 小说形式
  • 简介:<正>我们所说的现代诗,虽主要指70年代末至当前的诗歌创作,但也涵盖“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它既包括侧重于再现性的作品,也包括那些非现实主义重在表现性的作品。需要说明的,现代诗决不是现代派诗歌的同义语。我们仍然认为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是有生命力的。它的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同现实保持同步关系,诗中所描绘出来的情景,因其和现实生活可以互相参照,从而使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生活所形成的麻木漠然心态,得以活跃起来,这样便会有新的“发现”,

  • 标签: 图式 现代诗 现实主义创作 逻辑同构 非现实 现代派诗歌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一直是世界文学研究的重点.20世纪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流派纷至沓来,以其独特的视角突出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夸大和扭曲了莎士比亚,使得莎剧进入一个全新的万花筒似的斑斓的世界,烙上了现代主义的杂色印记,显露出怪异的光芒.

  • 标签: 莎士比亚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怪异 莎剧 世界文学 独特
  • 简介:<正>20世纪对于中国诗剧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伴随着新诗的出现和西方话剧的传入,中国诗剧在对旧传统进行继承、反叛、颠覆的同时又走向新的整合,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踏上了现代旅程。较之古典时期的诗歌、戏曲,“五四”以来中国诗剧无论是思想倾向,还是艺术形式、

  • 标签: 中国现代诗 思想倾向 穆旦 民族主义文学 个性解放 棠棣之花
  • 简介:美学现代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文艺美学家们的一项重要使命。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理论来整体性地审视中国美学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我们有理由从两个方面去分而言之,即中国古代美学话语亟待完成的现代性转换和中西诗学文化传统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然而,这两个方面并非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的。实际上,我们往往在论述前者的同时已经在言及着后者,而反之亦然,其差别只是在于实施这一现代化工程时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而已。在通过对中西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历史进行一番匆匆的巡礼之后,我们发

  • 标签: 艺术审美 意境 境界美 审美特征 掌握世界 美学思想体系
  • 简介:作为“英国后现代小说的领军人物”,艾米斯使用了一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后现代招式”。本文试图探讨艾米斯如何通过独家拥有的“颠倒”或“倒置”手法来玩弄颠覆性的后现代游戏。第一,通过“角色倒置”,艾米斯以戏谑与反讽的方式解构了性身份中的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第二,通过“时间倒流”,他游戏式地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时间观、意义观、审美观与道德观。

  • 标签: 后现代招式 角色倒置 时间倒流 马丁·艾米斯 审美观 道德观
  • 简介:中国当代思想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激情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种峻激的情绪背后,翻涌着整个民族期盼能早日实现社会“现代化”这一急切的渴望。在这样的语境里,若要理解那个十年的诸多文艺思潮、文学实践的话,在关注那些纷繁复杂的概念、术语乃至纠缠的争论的时候,我们需要对现象背后的那个巨大的社会情绪、社会的言说机制予于更多的关注才是,它才是产生诸多社会思想、精神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寻根文学” 先锋小说 文艺思潮 现代派 当代 言说
  • 简介:我生长在中国的南方,我的过去是在一座不到两万人的小城里,我的回忆就像瓦楞草一样长在那些低矮的屋顶上,还有石板铺成的街道、伸出来的屋檐、一条穿过小城的河流,当然还育像树枝一样从街道两侧伸出去的小胡同,当我走在胡同里的时候,那些低矮的房屋就会显得高大了很多,因为胡同太狭窄了。

  • 标签: 城市 胡同 北京人 小城 街道 回忆
  • 简介:有一些地方适合欣赏,不适合居住;正如有些人适合怀念,不适合等待。新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作者阳光下,一个打开而非叠起的人12日,在新疆。辗转近千公里行程。一路上,见到渺无人烟的戈壁,寸草不生的沙漠,羊群满坡的草原,也见到在热辣、灼烫的阳光下,伫立如白色雕塑的雪峰,金色火焰般燃烧的向日葵,水色湛蓝如大海或异美如翡翠的湖泊,交替感受着这片辽阔大地的莽荒与绚丽、贫瘠与富饶。感叹在心里绵生。

  • 标签: 向日葵 戈壁 天空 沙漠 吐鲁番 山脉
  • 简介: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这样,不会有太高的票房,却永远有着一批忠实的观众。他影片的腔调也不合美国主旋律,60年代就已经成为著名导演的伍迪·艾伦,只有1977年拍的《安妮霍尔》,例外地获得了奥斯卡奖。举行颁奖典礼的晚上,伍迪·艾伦没有出席,他躲到了平日经常流连的小酒馆,吹着黑管,弄着爵士。在幸福被指标化、仪式化的时代,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难得而幸福。伍迪·艾伦喜欢纽约的都市生活,他觉得如果离开纽约自己将一事无成。拍完《曼哈顿》后,他说:"我希望向大家传达我对曼哈顿现代生活主观浪漫的看法,希望一百年后有人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会知道70年代纽约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 标签: 生活状态 曼哈顿 知识分子 指标化 城市 都市生活
  • 简介:  收破烂的耿老爹  "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不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只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 标签: 城市生活 生活边缘 走城市
  • 简介:我一直对自己为什么仍居住在城市里的事实感到困惑不已。我是一个背叛乡音从乡下走进城市的孩子,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结婚、结交新朋友。我想还将在城市里演绎自己生子、老死之类的故事。可以说,我表面上基本是一个城市人了。但是每次回到乡下,我感到的是我们乡下的空气特别清新,树叶特别青绿,天空特别高远,即便是青菜也特别清嫩可口,在田埂上行走,听野鸟儿啾啾,看晨曦落霞,与村姑说笑打闹。唉,

  • 标签: 城市人 树叶 田埂 天空 白城市 朋友
  • 简介:城市的灯光那时刚刚懂事,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还没有走出过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子,活动范围只有几公里.面对河对岸灯火辉煌的县城,羡慕得不得了.家乡是丘陵地带,起伏不平的山包,阻挡了视线,连地平线也悄悄地躲在山后怕人看见.每当夜晚来临,面对15公里远的县城就像面对无法逾越的界河,那闪烁的灯光,像是故意气我一样.什么时候我能到那里走一走该有多好哇!

  • 标签: 城市话题
  • 简介:  乐山,没有深邃湛蓝的大海,没有噪音轰鸣的飞机场,没有高耸入云的大厦,没有拥挤的人群,寒冷的冬季,也不曾有鹅毛般的大雪.一个不大不小的秀丽城市里,容纳着我十几个春秋的人生以及我的青春故事.……

  • 标签: 城市里 里青春 青春记忆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含现代性的现代形式,民族-现代性乃是其特有的现代性内涵.置身于'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周扬、何其芳等人,在文艺实践上坚持了一种艺术形态的二元论观念,但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又分明指向了文学的民族-现代性.无论是地方形式、民间形式,还是传统的民族形式,只有在民族-现代性的统摄下才能显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新的'民族形式'并成为其内在构成的有机部分.

  • 标签: 民族形式 现代性 文学观念 呈现 论争 民族主义
  • 简介:考察后“文革”期的视点本次考察,我想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作为一个日本研究者,怎样看“后(post)文革”期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作为“后文革”期关键词之一的“现代(modern)”或现代主义(modernism)、“后现代(post-modern)”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为中心来进行思考。最近流行一种说法:新时期(文学)已经结束了,现在是后新时期(文学)了。众所

  • 标签: 现代主义 “后现代” “误读” 文学观念 西方现代派 文革
  • 简介: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Hassan)的说法,"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①,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并发展至今.它是西方社会继现代主义浪潮激荡之后面临的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崭露头角,以波涛汹涌、不可阻挡之势荡涤冲击整个西方思想界.文学领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受其影响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的文学形式.这些被归为"后现代派"的文学作品对传统文类改弦易辙,给整个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召唤新的文学批评的出现.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后现代派 滥觞 艺术世界 文学研究 哈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