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水"作为语言文化观念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具有其自身的概念意义,同时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俄汉语中包含"水"的成语如同一面文化的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两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因为外化的语言结构凝结两个民族世世代代对"水"的文化记忆和其所承载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果及情感评价。本文以俄汉语中含有"水"概念的成语为具体研究语料,立足于语言文化空间视角对比分析俄汉语中有关"水"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

  • 标签: 文化观念 俄汉语 对比
  • 简介:诺兰和他的电影2010年7月起在全球上映并引起轰动的《盗梦空间》(Inception)是导演诺兰(ChristopherNolan.拥有英美两国双重国籍)的最新作品。上映两个月后该片的全球票房达到了七亿多美元。

  • 标签: DREAM 空间 解读 2010年 双重国籍 新作品
  • 简介:人们一向通过感知内嵌在空间内的时间流来把握自身的存在,而进入经验主体视域感知范围的,莫过于一个立体化的生存空间。赋予文化场域特定意义方式,从而在混沌的元世界中定位终极价值本源的方向性矢量,正是经验主体在前人不断积累的文化经验及传统不断嬗变的快节奏都市资本意义空间流转之下,摸索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对“真实”的界定的新型生存样态。

  • 标签: 意义空间 叙述 美学 街道 原义 简评
  • 简介: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麦琪短暂的生命中与大自然、社会以及家庭乃至个人的抗争与妥协的故事。该文通过空间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景观空间-麦琪生长的弗洛斯河和圣奥格镇;借助空间批评理论重点探析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主人公麦琪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个人空间

  • 标签: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景观空间 社会空间 个人空间
  • 简介:空间而言,人有对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的感知,这表明空间具有三维。就时间而论,人有过去、此刻与未来的感知,而这三种时间处于一条线上,这表明时间是一维的。如果说时间可以通过空间来获得语言表达,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的话,那么,语言表达中的时间究竟是一维的呢还是多维的?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中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方式为思考对象,试图探讨两种语言中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是否存在维度上的差异。如果存在维度上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会给语言范畴和认知范畴二者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从时间与空间二者的概念性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针对汉语关于时间的维度表达而进行分类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二维性,而汉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却具有三维性。这一发现说明"认知决定论"会受到"认知相对论"的挑战,因为语言范畴虽然要受认知范畴的支配,但并不完全由认知范畴决定。英语和汉语二者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关系着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 标签: 时间概念 空间语言 语言范畴 认知范畴 认知决定论
  • 简介:摘要初中学校网络空间互动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实践将课堂互动信息化教学系统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课前资源共享,高效快捷;课堂积极互动,数据统计,精准分析;课后及时整理,师生受益。特别是预习及授课中的学生习题训练,全部由平台系统自动批复,教师可以及时查看分析统计结果。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极大地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 标签: 高效互动 数据统计 网络保存
  • 简介:历史叙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艺术与身份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者与读者用符际空间,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文化记忆和回忆行为(包括他们的个人文化记忆)去创造或阐释文本的意义。"纠缠的记忆"是指这一空间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现象,并将不同时空语境下的历史叙述连接起来。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的时间(包括历史的、现在的、神话的、和虚构的)与空间的(包括地理的、神话的与虚构的)建构如何在历史与神话叙述中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叙述如何影响集体文化记忆和身份。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集体和个人文化记忆如何被卷入历史、神话叙述以及当代文化。本文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研究爱沙尼亚和芬兰的文学作品来分析该类叙述中的符号间性机制。索菲·奥克萨宁的小说《清洗》再现了爱沙尼亚二战后的历史事件,安东·汉森·塔姆瑟尔的戏剧《朱迪思》用一种新的方式重释了《旧约》中朱迪思的故事,将朱迪思的故事与萨洛米的故事以及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话语联系起来。本文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叙述意义和主题在爱沙尼亚的文化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语境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标签: 纠缠的记忆 历史叙述 神话叙述 文化身份 当代文学 爱沙尼亚文学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空间批评作为对从空间维度出发的文学批评的“家族相似”式概括,所涵盖的诸多批评形态庞杂而且差异极大。殊名异义的空间批评依据其方法论可以划分为现象学空间批评、形式论空间批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评三种话语类型。本文旨在对这三种空间批评的形态学与话语范式进行总体考察和微观辨析,厘清其研究径路、理论内涵及其超越与局限。

  • 标签: 空间批评 现象学空间批评 形式论空间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 义空间批评
  • 简介:本文探讨了汉语视听说教学选材的一个新思路,尝试打破仅以母语者语言作为目标语学习标准的做法,选择主要参与者为汉语非母语使用者的谈话类电视节目用于教学。研究者确立了“语言的规范性”“话题的当代性”和“对答类型、话轮转换的多样化”3个标准来对节目视频进行筛选。这一创新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目所构建的多元文化共存场景为学习者构筑了一个跨文化“第三空间”,以及具体跨文化交际策略和技能的培训。

  • 标签: 视听说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母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 简介:文章在意象图式视角下对汉语体系统内部的非完整体(“在”与“着”)进行研究。发现在使用体标记“在”时.主体对事态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处于“前-后图式”中的“前”位置;在使用体标记“着”时,主体对事态的概念空间化配置处于上述图式中的“后”位置.从而形成体系统内部的“前景-背景”概念结构空间化配置对立;同时.这种对立具有缺省性.对屯项之间具有互补性.因而“着”除了典型地具备背景化功能之外,还可以出现在前景化位置上。这种概念空间化配置对立.反映出人们对相同事件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并以各自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对昕观察到的事态进行概念空间化配置。

  • 标签: 意象图式 体标记 概念空间化 前景化 背景化“在”“着”
  • 简介:审美体验是文学阅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目的语文本中成功地建构一个与源语文本相似的审美空间,译入语读者方能在新的语境中获得相同的审美体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美学理念的参与、翻译思维的运用以及对翻译距离的把握对传达相同的审美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审美 思维 翻译距离
  • 简介:读后续写任务是一种将语言输出与输入紧密结合的题型,旨在加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该任务中,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续写。本研究通过考察和对比读后续写与另外一种传统的学习任务——阅读理解对于二语学习者在汉语空间短语结构习得上的作用,探讨读后续写任务的促学作用。本研究将两个自然班的汉语二语学习者随机分为两组:读后续写组和阅读理解组。研究采用“前测-干预-后测1-后测2”的设计模式。在干预过程中,读后续写组完成读后续写任务,即使用中文续写一篇含有目标结构的文章;与此同时,阅读理解组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即阅读同一篇文章后回答问题。南于汉语空问短语包括三个方面特征:框式结构、介词用法和方位词用法,因此两项任务对于汉语空间短语结构习得的作用将通过学习者在三次测试中目标结构的三个方面的正确率来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从前测到两次后测,读后续写组的目标结构正确率取得了显著提高,而阅读理解组则无此表现;2)在后测中,读后续写组的日标结构正确率显著高于阅渎理解细。

  • 标签: 读后续写 汉语空间短语 协同
  • 简介: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 标签: 日裔美国人 第三空间 混杂
  • 简介:学术论文写作的源泉是论文作者的创造力,而系统、科学地使用计算机可以解放创造力并使论文格式更加规范。《计算机辅助研究论文写作指南》一书对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计算机辅助作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本文对该书内容进行了简介并对其特色进行了评述。

  • 标签: 研究论文 计算机辅助写作 文献管理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