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为提高发酵牛乳共轭亚油酸(CLA)含量,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T2-6)发酵添加亚油酸的脱脂牛乳,并对其生成CLA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6hCLA开始生成,24hCLA生成量达到最高,再延长发酵时间后CLA生成量缓慢下降.接种3~12h,牛乳滴定酸度快速增加,12h后滴定酸度增加缓慢.发酵18h时CLA的生成速率最大;24h时,牛乳pH降到4.0,CLA生成基本停止.牛乳发酵过程中,pH下降是影响植物乳杆菌LT2-6转化LA生成CLA的主要因素.脱脂牛乳中加入LA,经植物乳杆菌LT2-6发酵、脂肪酸萃取和甲酯化,并用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生成的CLA主要为cis9、trans11/trans9和cis11-CLA.

  • 标签: 植物乳杆菌 共轭亚油酸 牛乳 脱脂 CLA 发酵时间
  • 简介:目的:测定大肠杆菌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不同培养基配方及不同培养时间的酶活.方法:利用对硝基酚-β-D-葡萄糖醛酸苷作为酶反应底物,在波长为405nm下比色,检测酶反应所释放的对硝基酚的量,以测定液体培养基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2酶活性较高,对pH缓冲能力强,适合于产β-葡萄糖醛酸酶.

  • 标签: 大肠杆菌 Β-葡萄糖醛酸酶 酶活性 测定 底物 对硝基酚-β-D-葡萄糖醛酸苷
  • 简介:目的:研究干酪乳杆菌L9在公共假期期间对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调节和肠道健康改善作用。方法:共募集40名健康成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0人,试验期间正常饮食,不饮用发酵乳制品;实验组20人,1周排空期后,饮用L9样品(含L9活菌制剂的植物蛋白饮料,活菌含量约为1.0×10^8CFU/mL)两周,服用剂量为100mL/d。每周采集1次粪便样品,利用定量PCR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人群的排便、肠道健康状况。结果:试验组粪便形状的BS(BristolStoolFormScale)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表明饮用L9利于软便的产生,缓解便秘。与假期前排空期相比,对照组假期后跟踪期肠道潜在致病菌肠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有益菌双歧杆菌属的数量显著下降(P〈0.05),说明假期的饮食对肠道菌群产生显著影响。与对照组和排空期相比,饮用L9后(试验组),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下降(P〈0.01),1周后梭菌属XIVa和XIVb类群数量发生极显著性降低(P〈0.01),有益菌乳杆菌属的数量显著升高(P〈0.01)。与排空期相比,试验组饮用期双歧杆菌属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L9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

  • 标签: 干酪乳杆菌L9 肠道菌群 肠道健康
  • 简介:爱尔兰研究人员迅速地检测沙门菌和李斯特菌病原体。这项研究由安全食品委员会实施。研究人员对500种不同的食品样品进行调查,ABAX检测沙门菌需要花费24小时,而传统方式需要4天时间;李斯特菌的检验时间也从7天缩减到48小

  • 标签: 李斯特菌病 沙门氏菌 快速检测 食品样品 病原体 检验时间
  • 简介:目的:研究纳豆杆菌营养体和芽孢之间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营养消耗法制备纳豆杆菌芽孢悬液,以涂平板计数菌落法比较不同的温度、pH值、盐含量、体外模拟动物胃肠道环境对纳豆杆菌营养体及其芽孢的影响,并采用药敏试纸法检测两者的药物敏感性。结果:纳豆杆菌呈二次生长,其芽孢对温度、酸碱、盐和模拟胃肠道环境等不利环境的耐受性均明显强于营养体,但对抗菌药物(除杆菌肽外)较营养体敏感。结论:纳豆杆菌芽孢对不利因素的耐受性明显强于营养体.但对药物的敏感性较营养体强。

  • 标签: 纳豆杆菌 营养体 芽孢 生物学特性
  • 简介:苹果、香蕉及橙子是西方及亚洲膳食中十分普通的水果。它们是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的重要来源。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常吃这些水果不仅对健康十分有益,而且它们能够减少退化性疾病的发生,如阿尔兹罕默病。

  • 标签: 水果 风险 维生素 纤维素 矿物质 退化性
  • 简介:从豆豉中分离得到一株芽胞杆菌,经鉴定属于枯草芽胞杆菌。命名为kjc-3,它对各种真菌有拮抗作用,冀发酵液在柑桔伤口表面可以拮抗青霉病和绿霉病。

  • 标签: 豆豉 芽孢杆菌 抗真菌
  • 简介:研究了按不同比例混合的两株肠杆菌作为强化接种剂生产熏马肠。在发酵过程中分别于第0,2,4,7,14,21,28d取样,测定体系的pH值、细菌数量、水分含量、组胺和酪胺生成量。结果表明:两株肠杆菌在熏马肠体系中存在交互作用。各比例混合接种的熏马肠处理组,均在4d后快速生成组胺,且组胺的生成量都在单一接种阴沟肠杆菌与肠杆菌001的生成量之间。除9∶1处理组微弱抑制组胺的生成外,其余各组均增强组胺的生成能力。酪胺从第2天开始缓慢生成,各处理组酪胺生成量都超过其理论值,其中以5∶5的混合接种组熏马肠的协同作用最显著(P〈0.05)。

  • 标签: 新疆熏马肠 生物胺 肠杆菌 交互作用
  • 简介:从青岛海藻化工厂海带浸泡液中分离得到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oxytocaXCH-1)。在有氧条件下。该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并且粘度很大。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关于该菌胞外多糖理化性质的研究报道。实验用KlebsiellaoxytocaXCH-1胞外多糖为化学均一物质。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分析KlebsiellaoxytocaXCH-1胞外多糖单糖组分,结果表明其主要由D-葡萄糖、D-半乳糖和L-鼠李糖组成。

  • 标签: KLEBSIELLA oxytoca XCH-1 胞外多糖 气相色谱
  • 简介: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从泡菜中分离乳酸菌,初筛到11株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经黏度及EPS产量测定,复筛出1株高产EPS的乳酸菌,其产量为771.97μg/mL。采用CTAB法提取该菌株基因组,测定其16SrRNA序列,在NCBI上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初步确定该菌株为干酪乳杆菌ZJ-4(LactobacilluscaseiZJ-4)。以该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参照干酪乳杆菌BL23(HM162415)的galU序列设计引物。采用Touch-downPCR扩增得到大约900bp的galU序列,经TA克隆、测序,与干酪乳杆菌BL23(HM162415)的galU序列同源率为98%,表明克隆正确。

  • 标签: 干酪乳杆菌 胞外多糖 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降落PCR
  • 简介:"芽胞杆菌新资源挖掘与生防菌剂创制应用"研究通过院士专家组成果评审,该项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表明我国芽胞杆菌农用研究获得新突破,将为减少化学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增进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提供科技保障。

  • 标签: 芽胞杆菌 化学农药 成果评审 食物安全 科技保障 资源挖掘
  • 简介:2009年5月19日晚,轩尼诗XO“赏深·越慕名人私房莱”初次造访东莞,并带来了“香港流行乐坛教父”颂德,与东莞东海.海都酒家的谢意梅先生携手,为华南的生活鉴赏家们上演了一场美食与音乐的跨界大赏。

  • 标签: 酒家 创意 灵感 轩尼诗 东莞 音乐
  • 简介:目的:制备用于特异性分离阪崎肠杆菌的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以及对阪崎肠杆菌的捕获效果。方法:采用反向悬浮交联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并对微球的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然后与阪崎肠杆菌多克隆抗体进行偶联,制备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优化磁性壳聚糖微球对阪崎肠杆菌多克隆抗体的偶联条件,包括偶联时间、磁性壳聚糖微球用量、偶联体系pH,对抗体的饱和偶联量。通过与显色培养基结合的方法研究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对阪崎肠杆菌的捕获能力。结果:制备的磁性壳聚糖微球通过表面修饰能连接上大量的活性氨基。在pH7.4的偶联体系中,10.0min即可完成对阪崎肠杆菌多克隆抗体的偶联,0.01g磁性壳聚糖微球对抗体的饱和偶联量为25~50μL。当阪崎肠杆菌浓度较低时,制备的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对阪崎肠杆菌的捕获率达94.7%,对阪崎肠杆菌的灵敏度为5cfu/mL。结论:获得阪崎肠杆菌免疫磁性壳聚糖微球,该微球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快速富集、分离阪崎肠杆菌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壳聚糖 免疫磁性微球 阪崎肠杆菌 分离
  • 简介:为了提高鼠李糖乳杆菌在人体胃肠道传递中的活力,以乳清蛋白和低聚异麦芽糖美拉德反应产物为壁材,通过內源乳化冷凝胶方法制作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包埋率和在模拟胃肠道中活性及释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乳清蛋白与低聚异麦芽糖美拉德反应条件:加热温度85℃,反应3h,此时反应产物冷凝胶硬度最高(P〈0.05)。美拉德产物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88.88%,与乳清蛋白微胶囊相比包埋率提高3.75%(P〈0.05)。经90min模拟胃液、胆盐处理后,微胶囊的活菌数为7.49lgCFU/g和7.17lgCFU/g,分别提高0.97lgCFU/g(P〈0.05)和1.17lgCFU/g(P〈0.05),鼠李糖乳杆菌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60min内可全部释放。结论:以乳清蛋白与低聚异麦芽糖美拉德产物为壁材的微胶囊,在胃肠道条件下可有效保护益生菌的活性。

  • 标签: 乳清蛋白 美拉德反应 微胶囊 鼠李糖乳杆菌 活力
  • 简介:为分析菌株的脂肪酸构成与胆盐耐受能力的关系,本文对8株分离自发酵乳制品的植物乳杆菌展开研究。以菌体在含有0.3%胆盐的MRS肉汤培养基中的对数存活率作为其胆盐耐受能力评价的指标,并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各菌株的脂肪酸构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菌体中棕榈酸(C16:0)和19碳环丙烷脂肪酸(cycC19:0)含量与其胆盐耐受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豆蔻酸(C14:0)和油酸(C18:1)含量与菌体胆盐耐受能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细胞完整性评价表明:胆盐敏感型菌株在胆盐环境中具有较弱的细胞完整性,而这一指标受脂肪酸构成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特定脂肪酸对天然来源的菌体而言,在胆盐环境中维持细胞完整性和提高胆盐耐受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 标签: 脂肪酸构成 胆盐耐受 植物乳杆菌 细胞完整性
  • 简介:碱性蛋白酶是指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蛋白质肽键的酶类。本实验对一株高产高碱碱性蛋白酶的嗜碱性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发酵培养基所采用的棉籽饼粉最适粒度为80目,麦芽糊精的最佳DE值为30%。并确定了该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100ml):棉籽饼粉3、酵母浸粉1.758、麦芽湖精10、柠檬酸钠0.3、CaCl20.3、K2HPO41;最适摇瓶发酵条件为:

  • 标签: 芽孢杆菌 棉籽饼 发酵培养基 株高 高产 CACL2
  • 简介:以植物乳杆菌CCFM8661及其酸耐受突变株LPV-30、LPV-48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酸胁迫对其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而探索其可能的耐酸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酸胁迫引起H^+-ATPase活性提高,胞内ATP含量降低,植物乳杆菌利用H^+-ATPase,通过消耗胞内ATP,将胞内H^+排出,从而保持胞内pH的动态平衡。与原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都保持了较高的H^+-ATPase活性和胞内ATP水平。细胞膜脂肪酸分析表明:酸胁迫引起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减少,不饱和度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并且突变菌株保持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植物乳杆菌的酸胁迫抗性机制。

  • 标签: 植物乳杆菌 酸胁迫 H^+-ATPASE活性 ATP含量 膜脂肪酸
  • 简介:阿魏酸糖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建立动物模型,对实验小鼠口投从玉米麸皮中提取的低分子质量阿魏酸糖酯,然后收集小鼠粪便及盲肠,并从中分离培养双歧杆菌;最后从双歧杆菌的培养物中提取脂磷壁酸,探讨低分子质量玉米麸皮阿魏酸糖酯对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分子质量玉米麸皮阿魏酸糖酯对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含量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玉米麸皮 阿魏酸糖酯 脂磷壁酸
  • 简介:采用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在8~16MPa范围,以2MPa的梯度逐步加压,每梯度压强下胁迫驯化8~10轮,筛选到1株残存率提高5.83个数量级的耐DPCD大肠杆菌突变菌株M8_5。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细胞中脂肪酸的差异,发现突变菌株的棕榈一烯酸(C16:1)、十七烷酸(C17:0)、油酸(C18:1)和亚麻酸(C18:3)含量显著增加,其总脂肪酸含量也显著升高。通过双向电泳比较发现,突变菌株蛋白质组中含量差异3.5倍以上的蛋白质点有6个,其中DNA结合蛋白H-NS、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外膜蛋白F(OmpF)、30S核糖体蛋白S2、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含量上调,延胡索酸还原酶铁-硫蛋白簇含量下调。突变菌株十七烷酸含量增加与其DPCD耐受性提高有关,H-NS,MnSOD和OmpF蛋白含量上调有利于突变菌株DPCD耐受性的提高。

  • 标签: 高密度二氧化碳 大肠杆菌 脂肪酸 蛋白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