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鄂尔多斯市自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也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本文对鄂尔多斯市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草原 补助奖励机制 效益 建议
  • 简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总体部署,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指引下,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加速推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构建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近年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生态建设项目,锡林浩特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如何破解发展与保护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美丽与发展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就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建设中的一些实践探索、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成效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和判断。

  • 标签: 草原 生态建设 实践探索 分析
  • 简介:本文对海晏县沙岛地区进行的生态综合治理进行了阐述,对其效益用调查总结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沙岛地区实施退化草场补播改良、沙丘网格固沙及草地围栏封育的综合治理手段,是有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期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对沙岛乃至整个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付诸行动.

  • 标签: 青海 海晏县 沙岛地区 生态综合治理 效益分析
  • 简介:文章介绍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锡林郭勒盟在发展草原畜牧业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今后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草地 合理利用 发展 畜牧业
  • 简介:"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领域.针对利用"3S"技术在三江源区进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意义、特点及可行进行了探讨,并根据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动态监测主要内容.

  • 标签: “3S”技术 三江源区 生态环境 动态监测
  • 简介: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哈素海环路边坡研究了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eyss.)、冰草(Agropyroncristatum(L.)Gaertn.)和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不同比例混播建植护坡植被地上部分茎叶的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披碱草、冰草和无芒雀麦2∶1∶1的配比组合优于其他配比组合,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茎叶截留量高于其他组合;其草层高度52.10cm,地上生物量干重20.37t/hm^2,持水最大截留率为38.03%、最大截留量5.35mm。水土保持效益显著,是最优的护坡混播配比组合。

  • 标签: 禾草 混播比例 护坡植被 水文生态效应
  • 简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档案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中形成的重要档案。它记载和反映了一个地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储备政策信息和科技认识的主要载体,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认识宝库。管理和应用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档案信息资源,为草原生态保护各项工作提供有效服务,推动有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保护生态和管理草原,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发展。

  • 标签: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档案管理 对策建议 黄南州
  • 简介:侯学煜先生(1912-1991),安徽省和县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45-194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任研究员,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并任主任30余年,是新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教授。

  • 标签: 侯学煜 植物学家 生态学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植物生态学 南京大学
  • 简介:刘钟龄,男,汉族,1931年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1951—1958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958年跟随他的导师李继侗先生来到内蒙古大学,长期从事草地生态和北方半干旱区植被生态学研究,在草原生态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1987年评为教授,

  • 标签: 内蒙古大学 生态学家 草原生态 硕士研究生 植被生态学 北京大学
  • 简介:延安市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88×10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8.4%,全市河流入黄泥沙达2.58×108t,占全省入黄泥沙总量的30%以上.为了加快草地改良步伐,1979年以来,在农业部、省农业厅、财政、民航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开展了飞机播种牧草试验,开辟了草地建设的新途径.先后在5县飞播牧草近4.0×104hm2,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 标签: 加快黄土高原 改善生态环境 有效措施
  • 简介: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结构遭受破坏、功能过程受阻和演变发生异化的过程,其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和重建健康的生态.所以,景观生态理念在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荒漠化与生态结构、功能变化、荒漠化与生物多样、荒漠化生态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荒漠化生态的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景观生态理念在荒漠化研究中应用的可行,并重点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变化的评价指标与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原理 荒漠化 理论分析
  • 简介:巴彦淖尔市多年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稳步推行草原保护建设等方面相关政策,为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带动牧民稳步增收。为了维护牧民利益、缓解牧民及草牧场压力,推动草原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型,结合生态保护建设经验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

  • 标签: 草原 保护 建设 现状 建议
  • 简介:本文叙述了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落实草原规章制度,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出台惠牧政策,促使牧民增收,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

  • 标签: 草原 生态 建设 经验
  • 简介:本文对矿区连续两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至2011年,景观类型斑块数目增加,草原景观面积减少,工矿业景观面积增加;(2)2010年至2011年,研究区景观多样、丰富度、破碎度均提高,均匀度下降,景观的连续度遭到破坏,景观中所含信息趋于混杂,其结构组成多元化,景观的复杂程度提高。本文旨在更好地理解草原景观破碎化对生态的影响,揭示矿产开发与草原景观生态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草原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草原 景观格局 矿产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自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草原生态得以明显恢复,牧民收入明显提高,同时也加快推进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不断的调研与思考,为下一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 标签: 草原 补奖 调查 思考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方面,以保生态、保供给、保增收、保稳定、保民族文化传承为前提,大力发展牧草产业。通过论述发展牧草草业的重要和紧迫、及在发展牧草产业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政策建议。

  • 标签: 生态环境 牧草产业 畜牧业 健康发展
  • 简介:本文依据现存蒙古马资源现状,论述了蒙古马的起源与现代蒙古马品种、数量、分布,生物学特征特性,食用和药用价值,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对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马文化、马产业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 标签: 蒙古马 分布 特征 生态 作用
  • 简介:有毒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以鲜草或干草形式被家畜采食后,妨碍了家畜的正常生长发育或引起家畜的生理异常现象甚至发生死亡的植物。长期以来,因草原干旱、超载过牧等因素影响,造成有毒植物的大量繁衍,可食牧草大幅度降低,草地呈逆向演替,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客观理性地认识有毒植物在草群中的存在,从生态和资源保护角度重新审视有毒植物的科学防控,将成为今后草原生态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有毒植物 生物多样性 生态防控 资源
  • 简介:2018年8月5日,由乌拉盖管理区管委会、国家草产业联盟、蒙草集团联合举办的乌拉盖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研讨会在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乌拉盖草原。会议以“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合理利用”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交流与探讨,共同探索乌拉盖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经验做法。

  • 标签: 草原生态保护 资源合理利用 管理区 内蒙古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